【摘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我國已經加強了對群眾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使得現階段的國民能夠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等,這是建設小康社會的堅實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保障,這直接關系到我們居民的生活安康和社會的穩定發展。本文就主要通過我國現行的“五險一金”社會保障制度進行相關的研究和探討,從基礎和理論上進行一定的分析,從而給業內人士提供一些參考性的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五險一金;社會保障制度;利弊;思考
1、概述
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象征著人類對社會和發展的新的研究和認識,使我們在社會的角度上又上升了一個新的臺階,有了更大的進步。有效的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極大的增加了社會的發展,維護了社會的公平正義,維持了社會的秩序和有效的進行,同時推動了人與人之間的多方面聯系。由于社會保障制度是通過對法律和行政等方面來建立的,所以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國民分配和收入再分配的形式,從而有效的確保了國民的經濟水平和生活基礎等。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無論是從制度上還是從實施上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都是現階段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保障,而且是關系到民主民生的重點保障制度。現階段,對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來說,“五險一金”是目前我們生活中的基本社會保險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從法律上明確國家建立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制度,并對確立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制度,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統籌層次,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等作出原則規定。職工應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職工應當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按照國家規定共同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職工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由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不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應當參加失業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按照國家規定共同繳納失業保險費。
衰老和疾病向來是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在面對生活中的醫療等問題來說,“五險一金”中的養老和醫療保險就顯得極為重要了。我國現在已經完善的建立起了三種醫療保險制度,分別是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而養老保險作為員工在退休之后還享有的保險制度,與國家和企業來共同承擔這份必要的保險制度。失業保險,根據字面來看,就是職工在失去就業條件時所需要的保險制度,這個保險制度是為了職工在無工作的情況下所需要的生活保險條件等。事實上,我們大多對失業保險的制度存在一些誤解,并不是沒有工作失去就業了就享受此項保險制度,而且在按時繳納保險的情況下,非自愿離職和自愿離職都不能享受失業保險的待遇條件。工傷保險是職工過單位在進行工作的同時發生事故或者患有職業疾病時的員工及家屬享受的醫療、生活補償和物質保障等的保險待遇。生育保險是國家根據法律和現行標準對懷孕和分娩的女性職工在工作中斷時,所提高的對生育過程進行的生活補償和醫療保健待遇等。而“一金”是指職工在固定的公積金賬戶內存儲的長期住房儲金,為了住房分配貨幣化、社會化和法制化的主要形式。住房公積金制度是國家法律規定的重要的住房社會保障制度,具有強制性、互助性、保障性。
以上就是筆者對“五險一金”的大致概括,隨著我國逐漸對保險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其實也在設計和研究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雖然實施過程中具有合理化和科學化,但也要理性的面對實際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和對策。
2、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突出問題
2.1 我國的保險制度征收范圍還不是很廣泛。由于我國是個農業大國,所以農村居民所占的比重很大,因此在進行保險制度時要考慮到農民的保險制度,但我國現階段仍然是城市居民的社保制度占為絕大部分。“五險一金”制度雖然覆蓋面很廣泛,但大多享受的單位仍然是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或部分集體企業等,所以我國的保險征收制度面臨著差距很大,社會的繳納覆蓋率很小,而且社會程度很低,某種程度上制約著職工在企業之間的流動和不固定模式。
2.2 企業所承受的負擔較重,而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和個人則承擔較小的一部分。根據相關的統計表明,我國大部分的企業單位都承受著保險比重的一半左右,而個人只繳納百分之十左右,這樣看就顯得有些不是很公平。除了少數福利很高的國家來說,我國的大部分企業都承擔大部分的保險比重,而且占有大量份額,這對一個企業的發展來說有嚴重的制約作用,影響著企業的自身發展,同時制約了經濟實力的競爭和有效前進。
2.3 我國現行的保險制度缺乏統一的管理制度和手段。各個相關部門沒有進行有效的管理,勞動和就業局,保障局和民政局等,沒有標準的統一標準,這樣會嚴重降低了工作效率,減少了管理規范,而且對我國相關保險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制約機制,增加了管理成本和支出,所以,我們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標準,以此來有效的完善社會保險制度的順利開展。
2.4 在整體的社保管理系統中,缺乏統一有效的網絡管理平臺,使得一旦出現問題,不能迅速的進行溝通和解決,而且各地區和各部門有相關信息時也不能及時的進行信息的流通,就容易造成保險關系和業務辦理出現困難和麻煩。同時,異地人也不能在當地進行保險的享受待遇,只有部分異地能享受相應的待遇,這就影響了參保人員的保險范圍,制約了保險使用的權利和待遇。所以說,要建立完善的網絡管理機制來有效的制約我國社會保險制度中的“五險一金”,使其能夠在各地區和各部門順利的開展并且使用起來。
3、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的對策和建議
3.1 科學合理的擴大保險的參保范圍,讓更多的公民都能夠順利的享受到保險和五險一金的待遇,使全民都能夠享受到保險基金的籌集能力和保障能力等,同時還要將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能夠全部納入到社會保險的征收范圍之內,要盡快全面的的征收工傷保險費和生育保險費,同時還要將農民的收入和經濟等納入到養老和醫療保險的待遇享受范圍內,從而有效的調節地區的經濟均衡發展,以此能夠快速的建立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
3.2 推廣統籌積累制度,完善國家、單位和個人社會保險費負擔比例。“現收現付”的保險模式是當今國際上多數國家采用的辦法,這種模式主要是需支付的養老金,靠當年征繳,以支定收,略有節余,該種模式是已退休老一輩的養老金,由在職的下一代繳納的保險費支付,就我國實際情況而言,社會人口老齡化已經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要是我們仍堅持“現收現付”制,屆時退休工人的養老金由屆時的在職職工和所在單位支付,企業和職工的繳費率將達到工資的一半甚至更多,不僅企業、職工承受不了,經濟發展也會受到嚴重制約,因此應當及早以統籌積累代替現收現付制,減輕企業和在職勞動者負擔。
3.3 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險管理制度,需要我們加強對我國的社會保險機構進行管理,建立新的社會保障立法,使我國的流線結構逐漸的分離開來。企業、社會、機關和個人的社會保險都有專門的保險機構進行管理,完善規范社會保險制度的實行和統一,有效地加強社會保險管理制度的責任統一,職責分工,通過健全法律法規的來加強保險機構的管理水平,使得各種情況的社會保險問題的出現都能夠得到及時的解決。
4、結語
社會保險制度是真正的反映我國社會治安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標,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保險制度能夠快速的使得我國的經濟水平逐漸提高,有效地保證了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建立社會保險制度是關系到我們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加快完善社會保險制度的改革,深入的提高社會保險制度的但是效率,把居民的社會保險要求放在首位,這樣才能真正的做到為我國居民提供一個真正健康的社會保險制度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李爽.我國養老保險改革面臨的選擇[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10,(05).
[2]湯金洲,侯曉麗.我國醫療保險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價值工程,2012,(27).
[3]陳加旭,張力.社會保險與社會救助協同機制探討[J].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10,(02).
[4]李靜萍.社會保險改革下統籌商業保險的發展研究[J].理論月刊,2013,(06).
[5]孫冬梅.淺談社會保險的內部控制制度[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