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山東省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全面推開,山東省及各地市相繼出臺了省級和市級農業水價改革的指導性方案。對于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其實施的主體為縣級單位,本文從東昌府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開展情況,分析了東昌府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重點難點等,對如何開展農業水價改革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對策
1、東昌府區基本情況
東昌府區是聊城市市轄區,位于山東省西部,地處東經115°41′—116°08′、北緯36°16′—36°42′之間,總面積829.46km2,區轄7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2個園區,共643個行政村,現有人口77.1萬人,耕地面積80.49萬畝。東昌府區屬暖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降水年內分配不均,多集中在6-9月份(汛期),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57.4mm。
東昌府區灌溉體系由位山引黃二、三干渠、分干(支渠)斗渠及田間工程組成。其中位山引黃二、三干渠區境內長度分別為9.9km、41km,分干支渠56條,支斗渠600余條。灌區采用“引黃補源,以井保豐”的方針,全區分布10000余眼機井,除非宜井區外大部分的耕地均可以實現引黃及地下水的混合灌溉。
區域內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間作蔬菜、花生、大豆、棉花等,2015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141.89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113.22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79.80%,復種指數為1.76。東昌府區糧食總產為47.15萬kg,糧食作物單產為814kg/畝,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區”。
當前,東昌府區的農業灌溉存在著灌溉管理粗放,基層服務體系薄弱,灌溉水利用效率低,計量設施不完備,末級渠系建設標準低,地下水資源過度開采,水費征收標準低不利于長期持續發展等問題。
2、東昌府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目標及任務
按照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指導思想,堅持綜合施策、堅持兩手發力、堅持供需統籌、堅持因地制宜,東昌府區要確保經過8年的努力,建立健全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節水和農田水利體制創新、與投融資體制相適應的農業水價形成機制;實現農業用水價格總體不低于運行維護成本水平,實現農業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控制,建立可持續的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的機制,實現先進適用的農業節水技術措施的普遍應用,實現農業種植結構的優化調整,努力促進農業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約化轉變。
具體內容有:1、夯實水價改革工程基礎,建設完備的計量控制水工設施。2、建立農業灌溉水權市場,加強農業取水許可管理。3、培植適宜本地實際情況的農村用水戶或者合作社等用水服務組織。4、形成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5、建立精準補貼機制、超額累價機制、節水獎勵機制。
3、東昌府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重點與難點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重點是如何實現對水源的管控,達到節約用水的效果。這項工作對于東昌府區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長期以來形成的粗放式的用水管理,落后的計量設施都是改革的難點。
當前,東昌府區灌溉水源主要為引黃水源和地下水源,如何實現水源的有效掌控,能夠計量能夠控制,是順利完成東昌府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重點,而重中之重是水量的計量。東昌府區當下能夠基本實現引黃計量用水到鄉鎮,計量手段多為人工測流,測流人員隊伍年齡偏大,技術手段落后。按照省市對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要求,引黃水要計量到斗渠引水口,東昌府區區斗渠眾多,全部安裝計量設施投資巨大。另外斗渠多相互串聯,流向等受灌區渠道清淤治理影響較大,合理的配置測流設備難度大。黃河水含沙較大,存在預計情況,測流設備的選型限制較大,測流點地處野外,電源、防破壞等都是比較現實的問題。
東昌府區區大部分的耕地均為井渠混灌,當黃河水來水不及時時,群眾利用機井適時灌溉,確保糧食的豐收。這也給東昌府區的灌溉水源掌控帶來了很大難度。首先是耕地用水的不確定性,其次東昌府區區機井眾多達10000余眼,對于新打機井沒有嚴格的備案審批制度,安裝計量設施投資大難度高。
另外,長期形成的灌溉制度和水費收繳模式也可能成為制約人們接受新的農業水價形成及計收制度的障礙。
4、農業水價改革的有利因素
雖然東昌府區農業水價改革困難重重,不過依然存在很多有利于改革的因素。
首先,東昌府區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比較健全,東昌府區鄉鎮水利站為各鄉鎮、街道辦的涉水事務的具體管理單位,東昌府區共有12個鄉鎮、街辦,共有12個水利站,水利站共有正式人員 76人,人員工資及辦公經費全部納入財政預算,為全額事業單位。第二,連續三年的小農水重點縣建設減輕了實現精準計量的難度。到2015年底,東昌府區共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5.636萬畝。第三,全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縣的先行建設為東昌府區的改革提供了思路。河北成安縣、寧夏利通區、江蘇高郵市為國家首批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縣,三個縣在平臺建設、明渠測流、灌溉管理方面均為東昌府區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5、幾項對策
為了能夠在東昌府區順利開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提出下面幾項建議:
試點現行,在成熟的基礎上,逐步推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的實施必須因地制宜,外地的先進經驗只是一個借鑒,是否存在水土不服需要時間的檢驗。開始不宜過早的全面推開,宜選擇較成熟的鄉鎮開展試點,在總結試點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步推廣。
加強宣傳,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畢竟是一個新事物,應該采用廣播、宣傳標語等多種方式向群眾宣傳改革的目的和方式,爭取群眾主動參與到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中來。
加大投資,完善量控設施建設。工程建設,是實現農業用水按量收費的基礎,是實現節約用水的基礎。引黃水源和機井水源是東昌府區的兩大水源,在引黃斗渠要建立現代化的測控設施,不但要達到測流的目的,還要實現調配水源的功能。對于機井,要安裝計量設施,或者通過以電折水的辦法實現機井取水量的測量。
加強對地下水取水的審批審核,嚴格控制地下水的采用。對每眼機井進行備案,新打機井采用審核制,對不符合規定的機井進行封填,實行農業采取地下水許可制。
目前,東昌府區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正在有條不紊的逐步推進,相信隨著群眾節水意識的不斷增強,達到節水優先的目標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