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醫(yī)近半個世紀的河南鄉(xiāng)村醫(yī)生楊全鴻,治療過全國各地上千名患者,因為奉行“有錢沒錢先看病”的準則,從不拒絕患者打欠條,因此,行醫(yī)未給他帶來豐厚收入,病人寫下的欠條倒有一箱子,總共50余萬元,但他寧肯省吃儉用也從不要賬。今年3月,為了“不再惦記這事”,他把所有欠條付之一炬。
憑心而論,但凡有點良知的人,都會對楊醫(yī)生的醫(yī)者仁心給予點贊。沒成想,此事上網(wǎng)傳播后,褒獎、贊譽有之,但也不乏雜音、質(zhì)疑,有人死活不相信這事的真實性:“不掙錢,你弄這醫(yī)院干啥?”“造假,全國醫(yī)院都看不好的你能看好?”“這是作秀!”對此事進行具體分析,也許能管窺人言可畏的原因。
從“言者”角度看,那些喜歡搬弄是非的好事之徒,往往罔顧事實真相,“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事我做不到,他怎么能做到?”于是想當然,信口開河,妖言惑眾。要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這么說倒也罷了,可他們還要廣而告之,有些人喜歡偏聽偏信,越是顛倒是非、聳人聽聞,越是傳播得起勁,是所謂眾口鑠金。更有些人別有用心,或為了泄一己私憤,或喜歡“點擊量”,追求“十萬+”,便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添油加醋,推波助瀾,進一步偏離事物的本來面目,這類“人言”更能蠱惑人心,就更加“可畏”了。
從“聞?wù)摺苯嵌瓤矗瑮钺t(yī)生發(fā)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好事做了半個世紀,不圖回報,先后榮獲河南省最美鄉(xiāng)村醫(yī)生、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等稱號,覺得“再說欠條的事兒,就沒啥意思了”,便產(chǎn)生了燒欠條的念頭,何其純粹,何其高尚!但他始料不及的是,居然有人潑來臟水,把一樁好事形容得烏七八糟,大有“被唾沫星子”淹死的陣勢。再者,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那些人躲在陰暗角落煸陰風、點鬼火,使他有口難辯,讓他深信樹大招風,只好自己“認栽”,古稀之年的楊全鴻說:累了,不再看病了,想歇歇了。
感覺人言可畏的,當然不只是楊全鴻,偉人英雄、黎民百姓,因為做好事反而被誣陷的事并不少見。感嘆“好人難做”,愛心受到無端傷害,這跟文明、和諧、公正、友善等為內(nèi)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道而馳。正不壓邪、好人怕壞人的現(xiàn)象不能得到遏制,散布流言蜚語者不能得到應有懲罰,他們會有恃無恐、變本加厲,導致精神文明退步,道德家園荒蕪。為匡正社會風氣,對那種散布傷害好人善舉的“人言”,決不能再聽之任之了。
首先,提高公民素質(zhì),作為“言者”,要管住自己的任性,堅守道德底線,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讓每句事關(guān)一個人榮譽、品德的話都經(jīng)得住事實的檢驗。其次,作為“聞?wù)摺保倘灰腥萑酥浚嘈殴雷栽谌诵模惨靼祝膽沿蠝y之徒并未絕跡,若發(fā)現(xiàn)有損本人聲譽的情況,不應一味自認倒霉,選擇吃啞巴虧,而要堅持“以直報怨”,奮起捍衛(wèi)自身正當權(quán)益。再次,社會輿論不能袖手旁觀,應該力挺好人善舉,特別是主流媒體,應該通過調(diào)查研究,用大量鐵的事實為好人聲張正義,對無中生有的污蔑不實之詞進行無情鞭撻、當頭棒喝,從而傳遞正能量,促進公眾文明行為,營造和諧社會氛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流言蜚語對好人是一大“殺器”,而法律則應該成為給好人撐腰的“利器”。今年3月通過的《民法總則》,其中主旨之一就是做好事受法律保護,這給善良的人們吃下一顆定心丸。不過,具體到楊全鴻案,該法案似乎還有進一步完善的必要。楊醫(yī)生自證清白非常容易,當年留下欠條患者的姓名、聯(lián)系方式樣樣齊全,但他似乎依然難以得到法律的保護。比如,《民法總則》第183條:因保護他人民事權(quán)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quán)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這一條似乎更強調(diào)“物質(zhì)損失”,像楊全鴻那樣遭受“名譽損失”的人卻難以得到“補償”。又如,《民法總則》修改稿中增加一條規(guī)定: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楊醫(yī)生這種“普通人”,也不該排除在外吧?總之,應該使相關(guān)法律進一步細化,讓更多的事實真相被還原,讓更多好人善舉受到鼓勵,讓更多肇事者被繩之以法,以化解“好心沒好報”的現(xiàn)實尷尬。
責任編輯:毛思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