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地區由于地形比較復雜,在進行一些工程方案設計時,容易受很多因素影響,對此,本文重點分析農村地區在進行防洪工程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相關因素,才能制定一個安全、有效地設計方案,以期為今后相關人員進行農村地區防洪工程設計提供相應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農村地區;防洪工程;設計方案
引言
各個地區的工程項目在建設過程中,都必須要考慮防洪工程的設計,這樣可將工程損傷降到最低,尤其在農村地區的防洪工程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工程項目建設人員在設計工程建設方案時,做好防洪工程方案的設計工作,對整個工程項目建工之后的運行非常重要。
1、農村地區防洪工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1.1 防洪工程建設流程不夠合理
農村地區的臨時性防洪工程大部分是當地農民修建,農民僅按照洪水具體來向進行筑堤,盡管能起到相應的防洪作用,但未進行統一、合理地規劃,使工程防洪標準偏低,從而影響農民居住安全。例如,農村地區-山洪溝的兩岸主要由水泥砌石的擋墻、丁壩、鉛絲石籠等進行防洪筑堤,其中,在溝口處的水泥砌石的擋墻有125m,左右岸都有,目前已漸漸開裂,而當前形成規模堤防是2500m,是當地居民作為應急修建,主要選取在第四系洪沖積卵的礫石地層上部,其抗沖性很差,受到沖刷之后易使坡面、堤身發生倒塌,最終使堤失去穩定性,且大多數筑堤的抗洪作用非常小。
1.2 防洪工程設計時對信息處理不全面
在農村地區防洪抗旱中,離不開對信息的采集以及分析,這其中就包括了對汛期河道水位的監測、雨水信息評估、旱汛期的監察以及抗災物資需求的分析等,這些多樣化數據的需求,在目前所具備的信息處理能力中還難以做到有效分析,從而使得應對災情時難以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除此之外,在信息采集方面的配套設施也需要進一步地提升,當前已具有的信息化能力難以做到有效地處理這些信息的能力,主要表現在應對防汛的前期工作中,由于缺乏比較全面的數據信息分析,這使得應對洪水災害的能力受到極大的制約。
1.3 防洪工程外部環境影響以及制約
農村地區防洪工程難免會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例如,當地地質狀況、施工現場環境等不良因素制約,自然環境主要是就是指施工時的天氣原因,遇到冰雪、雷電、暴風雨等突發的天氣狀況影響施工質量,所以,有的施工方為了趕上施工進度,在規定的時間內順利完成施工,所以就會忽視天氣原因以及當地環境等客觀因素對施工造成的不良影響,還有當地的水文狀況、地質勘探等因素,都會嚴重導致水利施工的順利進行。
1.4 防洪工程現場施工材料管理水平低
農村地區防洪工程管理過程中,現場材料的管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如果材料的管理不妥,就會增加施工的難度,也會給整個施工過程造成很大的問題。現場施工材料的管理主要是針對材料的選擇以及材料的采購、材料的使用等一系列問題進行分類、分項進行科學處理。針對整個施工項目而言,材料合格、存放有序、供應及時是保證施工質量的重要前提,因此,防洪工程建設的現場管理中,對建筑材料的管理必不可少。與此同時,施工管理人員的管理方法對工程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現場管理人員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就能為工程施工建設節省施工材料,降低施工成本,反之,則會導致施工材料浪費,拖延施工周期。
2、提升農村地區防洪工程設計水平的具體策略
2.1 選擇合適的防洪工程選址
農村地區防洪工程設計時,在選址方面防洪工程需和流域內的防洪規劃較好地協調,通過在新構建的防洪工程中,把洪水歸順于南北走向山洪溝中,通過山洪溝直接泄至下游的滯洪區,最終匯入總排干,具體包括下述幾方面:
首選,在選址方面,所治理的工程需上游、下游及左右岸完全兼顧,且在充分滿足洪水行洪要求的基礎上,盡可能使用已經存在的工程項目防洪對策,并綜合考慮地貌、地形等條件,盡量做到少拆遷、少占地,縮小工程量。同時根據當地的實際狀況和地勘定時報告。雖然當前的防洪堤起到相應的防洪作用,但修建時僅僅用于應急,這就使受沖刷之后的堤身、坡面存在不穩定情況。為此,此次防洪工程設計主要對當前的防洪堤進行清理,同時在原有堤線的基礎上修建新的建防洪堤,不會占用新土地。
其次,設計人員在布置溝道走向時,需和水流的流態要求相符,且行洪的寬度需布置合理,堤線需和河道的大洪水主流線保持在水平的狀態,兩岸上、下游的堤距需相互協調,不可突然地放大或是縮小。堤線需保持平順,不同堤線應平緩地連接,且確保防洪溝彎曲段,選用相對大的彎曲半徑,以免急轉彎、折線。例如,山洪溝河道較為顯著,且天然河道寬在2m-14m,河槽的深度為0.5-1.0m,當雨季的水量很小的時候,以天然河槽的流水為主,而一旦發生洪水,則會在溝口區順洪積扇地形逐漸漫散,如果農民按照洪水的來向臨時筑堤,則會影響整個工程的防洪質量。
最后,設計人員在考慮防洪工程的任務時,需充分了解當地工程建設情況,以便不會影響當地的引洪淤灌任務。按照當前河道、堤防的布置狀況,當地農民在建設土堤時,若遭遇小洪水下泄,需將一部分洪水直接引到農田灌溉,對此,此次防洪工程設計時,應將農民灌溉需求充分考慮在內。
2.2 合理設計防洪堤工程
在設計防洪工程堤防工程的過程中,需選擇合適的防洪堤筑堤材料,通常情況下,主要以漿砌石堤、土堤、混凝土等填筑混合材料開展各項施工。主要表現為:土堤的施工過程較為簡單,且造價相對低,但是堤身變形很大,且抗沖能力非常差;漿砌石堤的結構相對簡單,其抗沖的能力很好,同時耐久性也很強,應用起來整體性、防滲性能非常好;混凝土堤的耐久性、抗沖性能非常好,但是施工過程較為復雜,且工程造成相對高,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施工。例如,在對堤體填筑結構及護坡結構進行設計時,如果防洪工程開挖料主要是沖洪積粉土,因此,材質無法滿足工程結構布設要求,采用石渣料回填堤體并現場試驗確定分層厚度,然后分層回填碾壓。具體而言,堤體密度≥0.6,石渣料干密度≥20.5kN/m3。在此過程中,采用C20砼框格+干砌塊石及C20砼框格+撒播草籽對堤段斜坡坡面進行護坡設計。堤身及基礎結構設計時,必須進行穩定性計算分析,從地質勘察結果來看,該防洪工程基巖埋置較深,因此采用碾壓塊石料置換重力式及衡重式擋墻基礎,置換厚度分別為2-3m、3-4m。
2.3 做好防洪地區防洪堤工程施工質量監管
在農村地區防洪堤工程施工質量管理中,施工管理人員要身負使命,本著對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則對防洪堤的施工過程嚴格管理,確保責任落實到位,并在一定時期內多對施工管理人員、施工相關責任人做業務培訓,全面執行和落實相關的安全責任。而且,在安全生產管理中,管理人員對防洪堤工程責任招標做出規范性處理,審計人員要監督施工期限與合同竣工時間是否一致,簽訂補充合同有無備案,項目條款語言應該規范、概念界定清晰嚴謹。
2.4 提升防洪抗旱技術的處理能力
由于信息技術可以在防洪抗旱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以開發信息技術的多層次性,滿足防洪抗旱中各種信息的處理能力,下面通過分析防洪抗旱的指揮系統,以提升信息技術的處理能力為例,說明信息技術所帶來的積極作用,在防洪抗旱中,指揮系統是一個關鍵性的部分,因此需要在信息采集、通信網絡、數據統計等方面加強建設工作,一方面需要提升某省各個地區中的不同部門所管理的水流情況,然后通過分析這些信息,使得各個單位都能夠有針對性的災情應對以及作出處理方案,另一方面是再進一步升級現有的技術系統,彌補已經存在的問題,從而達到有效提升防洪抗旱的能力,此外,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加快研發新型技術以及防洪抗旱的產品,對于沒有及時處理的災情可以通過這些產品而達到減少人們生命財產受到損害的目的。此外,防洪堤工程施工等大型水利工程易受自然條件約束,投資建設周期長,風險施工難度大,時間滯后等現實問題制約使水利工程項目的有效管理加大了難度。管控人員必須保證水利工程實施的科學性,因此全過程跟蹤審計尤為重要,它能從源頭上規避防洪堤水利工程項目實施中的惡性腐敗問題,有效提高了投資管理方的綜合效益。
3、結語
綜上闡述,此次重點分析農村地區防洪工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出現的各種問題,制定一個安全、合理地解決方案,盡管當地政府及建筑單位采取了科學的措施進行防洪處理,但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依然會受到巨大影響。因此,在此種發展環境之下,相關部門需加強對農村地區防洪工程的有效管理,且做好相應的設計工作,并針對目前國內農村地區防洪工程中的問題進行妥善解決。
參考文獻:
[1]張大茹,王向東,朱畢生,等.山區河道跨河工程的防洪影響研究[J].泥沙研究,2015,(2):17-23.
[2]張澤慧,覃光華,丁晶,等.論涉水工程防洪安全設計的極限洪水[J].水文,2016,36(4):8-11.
[3]黃錦林,張婷,李嘉琳,等.堤防工程防洪安全評價中的若干問題[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5,(4):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