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田水利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條件,本文分析了農田水利現代化的思想認識要求、規劃設計準備、施工質量控制、運行管理機制等方面的問題,并提出建議,提高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水平,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
【關鍵詞】農田水利;現代化;規劃設計;運行管理
農田水利現代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條件。那么如何實現農田水利建設規劃設計的高水平、施工質量的高標準、運行管理的長效化是當前的關鍵。我們需要從思想認識、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管理、質量監督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把提高農業基礎設施生產能力、實現農田水利現代化作為建設目標,推動我國農業社會化勞動生產率水平再上新的臺階。
1、正確認識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內涵
1.1 農田水利現代化的含義。農田水利現代化是指運用先進的水利科學技術和工程措施,為農作物生長提供良好的水生長條件,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和手段。農田水利現代化內涵包括節水、省工、增產、高效、生態環境和諧多個方面,實質是提高農業用水利用效率和農業社會化勞動生產率。
1.2 農田水利現代化思想認識局限。傳統農業用水方式是旱了就灌、澇了就排,而現代農田水利不僅著眼于農田的洪澇和抗旱需要,還要解決用水質量和效率問題,實現節水、管水、護水、生態和諧的統一。
1.3 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目標。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要做到節約水資源用量并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減少工程耕地占用和季節性的土地封壟平整用工,適時灌水改善田間小氣候增加作物產量,加強專業化管護隊伍建設提高灌溉勞動生產率,適應新時期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要求,結合區域水資源狀況建立適宜的工程模式促進水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2、優先發展土地規模化種植區域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
2.1 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現狀。因耕地所在位置和肥力的不同,農村一家一戶地塊面積小而分散,作物種類不統一,較大程度影響了農業機械化耕作效率,國家出臺促進土地流轉的優惠措施,但農民固守土地的觀念較重,流轉較慢,不利于大面積標準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耕地平整度差、畦田面積大,畝次灌水量大,水肥流失問題突出;農戶大多自有灌溉設備,人力物力資源浪費,農灌勞動生產率低。如果不優化農村一家一戶種植現狀,農田水利現代化規劃設計很難做到科學合理,更不適應土地流轉所形成的規模化生產方式,甚至遺留重復投資的隱患。
2.2 積極探索農田水利建設新模式。新時期農田水利建設既要考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政策的實際,更要考慮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的需求,盡可能減少不利于規模化經營的建設模式,避免造成社會資源浪費推到重建重復投資情況的發生。通過土地流轉、合理調整農村地塊權屬,把規模化種植大戶的土地調整到一塊,加大土地平整力度,建設符合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的田間水利工程,應該作為提高農業灌溉效率、發展農田水利現代化的重要出路。農民一家一戶分散的種植模式,很難按照科學合理的標準布置田間工程,大量投資建設的農田工程,方便了群眾生產,反而影響了土地流轉進程和土地規模化經營,不利于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快速提高。從現代化水利發展方向來看,適宜出臺更多有利于土地規模化經營的優惠政策,積極推進大規模機械化土地平整,劃定農業種植大方,調整農業種植區域結構,為田間水利工程標準化、科學化建設奠定基礎。
3、科學規劃設計是農田水利現代化的基礎
3.1 農田水利工程規劃設計標準不高。多數規劃設計缺少對區域水資源長期利用分析,過多注重短期的作物增產效益,對過度開發水資源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減少了機井、潛水泵和其他設備的使用壽命認識不足,對水資源逐年減少,地下水污染,水生態環境破壞日趨嚴重等問題,缺乏足夠的科學認識和客觀評價。
農田水利工程從建設形式和規模來看,大多屬于中小型水利項目,設計技術相對簡單,由于規劃設計人員對水利技術和規范的掌握程度,對項目區社會資源熟悉程度,對工程模式和技術的喜好,根據土地分布、水源狀況綜合分析能力的大小不同,相同的區域條件規劃設計成果卻差別很大。而對同一個項目區域來說,最優化合理的設計只能有一種,項目成功與否與規劃設計人員的素質有極大關系,部分項目建后運行效率偏低或不為群眾接受使用,遠遠達不到申報項目時的效益。
3.2 提高農田水利規劃水平的措施。社會發展迫切需要水利工程技術人員高屋建瓴,提出科學的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規劃,從技術設計層面引導社會資源的高效利用。
國家投資應優先支持土地規模化種植的大戶,大力發展噴灌,滴管等高效節水工程,優先把有限的資金安排在規模化種植的土地上,而不是平均分攤,以求促進土地規模化整合進程,進一步提高整個社會生產效率和效益。
工程建設模式因地制宜,貴在長遠高效,優先利用地表水,合理開采地下水。地下水資源豐富且補給條件較好的區域可以搞機井提水灌溉,引用客水資源或地表水保證率高的可以發展泵站提水灌溉或自流灌溉,在管網所覆蓋的區域可以利用二次加壓建設噴灌工程。
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已經在全國各地展開,各級部門要具有高度認真負責的態度,做好水利建設項目的科學規劃設計。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的同時,要通過工程建設推動農田水利現代化,引導土地流轉實現集約化經營,結合農業作物種植種類適度發展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工程,做到田、林、路、渠、溝、管網等合理布置。國家應該設立專項研究課題,由水利科研院所在技術規范標準的基礎上,建立起適合不同情況的典型的規劃設計項目庫,研究推出適合不同情況的工程建設運行模式,以便各基層水利部門借鑒學習,更有效的服務水利現代化建設。
4、加強建設管理是建設高標準水利工程的重要過程
4.1 農田水利項目建設管理難度大。農田水利工程實施場地分布于田間地塊,施工作業面大,全面質量監管難度較大,很大程度上依靠施工單位的自律自覺。實際施工過程中,部分施工、監理等隊伍心存僥幸,不遵守技術規范要求,編造質量控制資料等行為時有發生。工程建設質量達不到設計規范要求,其所造成的工程運行效率低、維護費用高,達不到所應具有的社會經濟效益的損失無法估量。
4.2 加強質量控制提高工程效益。工程建設業務管理單位要切實轉變工程建設管理思想,重點做好項目實施的總體計劃、各參建單位的選用、協調項目中各種關系等全面工作,按照建設程序各司其職,監督設計、施工、監理等參建單位是否按照合同和技術規范實施工作,確保工程建設質量達到設計要求。
國家項目管理單位應做好工程后評價工作,專家組應配置設計、施工、建設程序管理、造價、財務等各方面人員,采取隨機方式進行抽檢,深入田間群眾,從工程建設的各個方面,逐個問題進行解剖,通過典型案例分析,查找問題總結經驗。建立專業的工程后評價機構,從國家群眾利益、社會資源利用等多種角度上講,都具有重要意義。
5、創建管護新模式確保農田水利工程長久高效運行
5.1 工程管護存在的問題。農田工程建設大多依附于土地耕作現狀,農田灌溉模式更多考慮適用于一家一戶的情況,灌水期間,各家各戶都要出動勞力進行田間作業,勞動效率較低;工程的管理者一般也是群眾組織,技術水平低,管理方式粗放,重建輕管的問題仍比較突出;工程無論是承包經營還是農戶自用,一般都不提取大修維護資金,國家投入集中在工程建設方面,管護資金少,工程損壞后因缺乏維修資金而導致運行效益降低甚至報廢的情況大量存在。
5.2 創新機制提高管護水平。近幾年農田水利項目規模大、技術水平高,縣級水利主管部門需要擔當起管好用好工程的責任,發揮項目的最大效益。縣級水利部門可以成立技術服務中心等類似管理機構,重點加強搞好技術服務、培養管理隊伍、制定管理辦法、探索管理模式等方面工作。通過農田水利產權制度改革和管護機制創新工作,實現“產權有歸屬、管理有載體、運行有機制、工程有效益”目標,確保工程安全運行和效益充分發揮。
隨著群眾對工程運行方式的熟悉,逐步交由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等機構進行管理,積極采取創建灌溉公司等市場化管理模式,引導改變農業灌溉千家萬戶都上工的現狀,逐步建立統一灌溉、專人維護的專業化管理隊伍,提高管理水平和經營效益。
從工程運行收繳水費、財政補助、社會集資等多方面考慮,建立農田水利工程養護維修基金籌集機制,確保工程設施的長效運行。
6、結束語
農田水利現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條件,通過分析農田水利現代化的思想認識要求、規劃設計準備、施工質量控制、運行管理機制等方面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最終達到提高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水平,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進程。
參考文獻:
[1]王紀坤.做好田間水利建設項目 實現農田水利現代化[J].水利發展研究,2013,(05).
[2]徐俊仁.適應新形勢 確立新思路 加快江蘇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步伐[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