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護已經成為當前社會各界的共識。隨著我國經濟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城市開發建設項目日益增多,其中以房屋建筑工程為典型代表,其消耗的資源多,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大,因此,在實際開發過程中,應加大對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視程度,盡可能保護區域中自然水循環系統。項目負責人員可綜合考慮項目區域降水特點、地形地勢、自然環境與水土流失情況等多方面的因素,創建雨水收集綜合利用體系,最大程度上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本文以某地區為例,重點探究區域中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中的雨水收集綜合利用模式。
【關鍵詞】水土保持;開發建設項目;雨水收集;利用模式
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正不斷推進,各區域也加快了經濟建設步伐,根據區域中獨特優勢,開發各類具有特色的建設項目,在促進城市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多種生態環境問題,如混凝土地面轉變了自然水循環過程,開發過程中加劇水土流失,減少了將于匯流時間,加劇城市防洪壓力。因此,在開發過程中,項目負責人員必須堅持協調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重視對水資源的利用,通過建立雨水收集綜合利用體系,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科學預防區域中水土流失、城市內澇等問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1、開發建設項目對區域下墊面水文環境的影響
開發建設項目涉及房地產、交通建設等多種領域,建設項目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會極大程度上破壞區域中原本的生態環境。因此,在收集利用雨水資源前,應特別注意分析其下墊面的水文環境,進一步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基于此,本研究以某區域為例,深入分析區域中開發建設項目對下墊面水文環境的影響,具體分為以下幾方面:
1.1 對區域下墊面水文環境的影響
該地區位于我國南方區域,受到地形條件、緯度等因素的影響,其降水集中且跨度大(4月—10月)。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大量的開發建設項目涌現,特別是建筑工程、市政道路工程等,需要建設配套的給排水系統,進而改變了自然水循環過程,即增加地表徑流量、減少城市區域地下徑流補給,城市中地表徑流的匯流速度也不斷加快,在降水集中的季節,只能通過排洪的形式將雨水排出,不僅會直接損失地表水,還有可能導致內澇。此外,建設項目在開發過程中,大多需要開挖土方,在擾動地下巖石結構的同時,還會破壞地下儲水結構、隔水層,使得雨水較難滲入,降低了區域地下水位,加劇地表水的流失。因此,在建設項目開發過程中,應盡可能避開在雨季進行土方開挖等工作,防止出現嚴重水土流失問題。
1.2 引發水土流失的問題
建設項目需要臨時或者永久占用土地資源,改變區域中原有的生態系統和面貌,如會破壞草地、濕地等水源涵養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項目區域水土涵養的功能,容易引發水土流失的問題。
2、開發建設項目中雨水收集與利用的途徑
雨水資源的利用與收集通常需要依靠一定的基礎設施,因此,可按照雨水資源的總量選擇恰當的設施。針對大型雨水徑流,其水資源的總量大,可用景觀水池、綜合調蓄池等基礎設施,并將其與工程項目的雨水管道相連,最大程度上收集地面、工程區域的雨水;針對小型雨水徑流,水資源的總量少,因此,能夠使用容積較小的蓄水設備。
3、開發建設項目中雨水收集綜合利用模式與水土保持
開發建設項目收集利用雨水資源的途徑主要有直接存儲降水、二次利用等,根據水土流失的特征與建設項目本身要求,在建立雨水綜合利用系統的過程中,可將其劃分為三個模塊,即項目建設區域、道路區域、綠化與生活區域,每個模塊利用雨水資源都有自身獨特的特點,因此,項目負責人員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采取針對性雨水收集利用模式,最大程度上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
3.1 收集利用項目建設區域雨水的模式與水土保持
建設區域雨水資源的收集與利用,應按照項目的性質,本研究主要以房屋建筑工程為例。在工程的建設區域,屋頂是收集雨水資源的重要場所,雨水降至屋頂后,可經由雨水管傳輸到地面散水區域,最后通過漫流的方式到綠地或者直接收集到管網中。散水方式分為兩種:(1)傳統方式:混凝土硬化,以混凝土為基礎,做成有坡度的面層,控制在3%-5%,降雨時雨水能夠沿著該坡度漫延到綠地中;(2)現代暗散水方式:與傳統方式相比,其面層材料轉變為磚塊、水泥砂漿、石塊等,并在面層上方鋪20—30里面的薄土層,直接種植與區域氣候相符的草本植物,不僅能夠有效擴大項目區域的綠化面積,還可改善區域中生態環境。
3.2 收集利用項目道路區域雨水的模式與水土保持
當前,大多數開發項目道路區域都設置下凹式綠地,并會在人行道區域中加設透水磚,該種水資源利用方式能夠有效促使雨水深入地下層。在布設下凹式綠地時,可根據項目實際情況,合理控制好坡降程度,確保雨水資源能夠盡可能匯集到綠地區域,同時,綠地區域的整體高程應低于四周地面,控制在5—10厘米中,保障四周的雨水徑流能夠及時匯集。
下凹式綠地時項目區域中雨水資源利用的主要措施,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優點:一是具備良好的透水性能;二是有利于改善區域中生態環境;三是節省綠化用水,但也可保障綠化區域中植物的生長。
3.3 收集利用綠化、生活區域雨水的模式與水土保持
綠化、生活區域是開發建設項目中重要組成部分,應根據居民不同需要,配置相應的綠化面積,這也就意味著收集的雨水資源會存在一定的差異。當前,該區域的雨水收集利用方式分為滲水井、雨水收集等,具體如下所示:
3.3.1 滲水井
針對沙質土層的開發建設項目,研究人員可考慮設置滲水井,將其合理規劃在綠地區域中,并將透水型材料鋪在滲水井中,提升側壁整體滲透能力。通常而言,綠地的高程應低于滲水井,以保障滲水井能夠收集雨水,當雨水資源較豐富時,應將溢流口連入市政地下管道,避免出現內澇的問題。滲水井還具備以下幾種優點:(1)施工較為便利,能夠靈活地布置在綠地區域;(2)可涵養地表植被,較少區域中雨水資源的外排量,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3.3.2 雨水收集方式
建設雨水收集池是收集區域中雨水資源的主要方式,分為臨時、永久與臨時相結合的方式,主要通過計算等方式,根據區域中防洪標準,確定雨水收集池的建設方式,提升水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
4、開發建設項目實例
本文以某區域的開發建設項目為例,其占地面積共1.5hm2,其中綠化區共占0.30hm2,建筑物共占0.75hm2,其他為道路區域,根據徑流量的計算公式,如下所示:
Q=A·K·I
式中A代表雨水收集面積,單位為m2;K代表徑流系數;
I代表降水強度,單位為mm/h。
根據以上公式,可計算該建設項目的最終匯集雨量,具體如表1所示:
研究人員可根據表1計算結果,設置該建設項目的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可分為集雨池、下凹式綠地、集雨調蓄池三種,具體如表2所示:
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工作人員應根據工程建設特征,合理調整不同雨水利用措施,盡可能保護區域中水土環境,減少水土流失,提升水資源整體利用效率。
5、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開發建設項目不斷增多的時代背景下,相關政府機構應加大對項目的審核與監督,嚴格貫徹落實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理念,突出生態效益的重要性。同時,項目負責人員也應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重視開發利用雨水資源,組織專業的工作人員,對建設項目區域進行深入勘察,結合區域中降水分布特征與水土流失嚴重情況,合理布置雨水綜合收集利用措施,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優化資源配置,降低區域中水土流失出現機率,減少開發建設項目對區域中自然環境的影響。此外,項目負責人需重視對水土保持工作的監督,促進雨水綜合利用系統的不斷完善,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爽,邢國平,劉洪海等.基于低影響開發的天津市綠色雨水基礎設施應用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3,33(2):147-150.
[2]張輝,高航,魏欣等.“太陽能環境凈化器”——以湖北工業大學太陽能研究院設計為例[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6,42(5):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