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農田水利設施和健全的管理機制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本文分析了當前農田水利現代化的需求以及存在的問題,通過轉變觀念,提出改革的新思路,最終達到健全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管理新機制,促進農田水利現代化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農田水利現代化;制度改革;創新機制
陽谷縣地處魯西平原,總面積106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08萬畝,農業生產以小麥、玉米、蔬菜等作物種植為主,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農業灌溉多年來堅持“引蓄黃河水,井河并用雙保險”的用水策略,多渠道籌資興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為農業生產持續穩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良好的農田水利設施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基礎,適應新形式下農業生產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解決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組織難、管理運行難”等問題,必須轉變觀念、改革創新,通過健全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管理新機制,促進農田水利現代化的健康發展。
1、加強鄉鎮水利站的能力建設
鄉鎮水利站是農村基層水利建設的中堅力量,擔負著農田水利、農村供水、水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重要任務,需要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術知識和較強的事業責任心。從目前狀況看,鄉鎮水利站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鄉鎮人員技術力量薄弱;基礎設施落后,缺少基本的辦公條件和工作設備;鄉鎮日常事務繁忙,缺少激勵機制,從事水利工作積極性不高。
加強鄉鎮水利站的能力建設,以強化鄉鎮水利站的功能為目標,以優化人才隊伍、改善基礎設施、強化技術裝備、健全管理制度為重點,加快推進鄉鎮水利站的能力建設,切實提升基層水利公共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強化水資源管理、防汛抗旱、農田水利建設、農村飲水工程、水利科技推廣等公益性職能,推動水利現代化發展。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健全用人管人機制、優化水利站的人才結構,根據鄉鎮水利站職能、管轄面積、管理任務等因素對人員編制數量進行合理配備;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服務職能;強化技術裝備,提升專業化服務水平;推進制度建設,規范服務功能。
2、改革項目實施方式
近幾年,在國家持續加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入,在項目實施方面存在部分問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出現了過度依賴項目投入,與農業發展實際需要不和諧;多數項目實施程序封閉,農民參與程度低,缺少群眾監督;項目選點過于強調整體建設成方連片,建設模式單一,不能滿足部分亟需整治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設資金的需求;部分主管部門在建設中大包大攬,造成社會資源浪費;農民籌資投勞流于形式,阻礙工程施工。需要通過改革項目實施方式,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促進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探索農田水利項目實施方式,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等新型主體,作為“項目法人”開展項目建設管理,重點支持農業規?;N植區域農田水利工程中的小型水源、機電泵站、灌溉管網、灌排溝渠、土地平整等工程設施的新建、續建與改造等項目,大力發展現代化高效節水灌溉農業。
明確國家投資占主導地位農田水利建設項目或者國家投資占較大的補助項目,適用項目建設公開制度,接受社會機構、媒體、公眾和受益區群眾的監督,采取每個村由村委會推薦等方式聘請1-2名有知識、處事公道、責任心強的干部群眾作為工程建設質量監督員,及時跟蹤項目實施情況,確保工程建設質量。
對于建設投資規模較小的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村集體等自籌資金建設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項目,可采取“先建后補、定額補助”的辦法,支持規?;N植農業的發展以及坑塘改造等鄉村水環境設施建設。項目申報時要明確所建設施產權歸屬、建后管護、水費計收、管護資金籌集等方面的內容,明確管護責任,提高管護效率。
3、明晰產權,建立工程管護長效機制
通過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利用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源參與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和管護,明確管護主體和管護責任,提高管護效能。
對于政府或集體投資建設的水利設施,按照“義務置換權力”原理,將那些對供水、防洪安全不產生重要影響的設施部分產權轉移給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等單位,由他們進行日常維護管理,組織農業灌溉。
對于社會力量投資興建的水利設施,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使用誰管護”的原理,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田水利建設,國家采取多種措施給予一定的扶持。建立“兩證一書一臺賬”管理制度,通過發放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產權證、使用權證,簽訂管護協議書,明確管護主體和責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完善管理方法,使縣鄉水利管理人員對轄區農田水利設施現狀了如指掌,提高管護能力。
4、創新管護運行新模式
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包括機井、泵站、渠道、管道、坑塘等,數量多、面積大,在使用管護方面存在多種問題。一是面廣量大不便于集中管護,損壞、失竊時有發生;二是多數工程設施沒有維修經費積累,部分設施帶病運行效率較低,往往因缺少維修經費過早報廢;三是水利工程經營效益低,缺少對社會經營人才的吸引力,管護組織技術經濟力量薄弱。
根據工程規模、型式、受益范圍等,因地制宜采取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第一,專業服務隊管理模式:結合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引導發展農田水利工程維修養護專業化服務隊參與工程管護,提高管護質量水平。第二,農民合作組織管理模式:引導扶持群眾成立用水戶協會、灌溉合作社、供水聯合體等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負責對農村水利設施進行日常巡查、維護管理、費用收取和工程維修改造等,實現用水戶的自主管理、自我服務。第三,村集體管理模式:對不跨村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可采取集體統一管理的模式。如,在井灌區,由村委會推選1-3名專管人員,負責全村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日常巡查維護、費用收取和使用管理。第四,公司化管理模式:對于能夠實現盈利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積極推向市場,探索農田水利設施公司化管理模式,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維護、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確定工程產權,遵照產權人的意愿,采取委托管理的方式轉讓工程使用權,建立市場化運作的管理模式,對項目工程統一管理,提供維修、灌溉、收費等有償社會化服務,服務范圍可以擴大到村集體、聯戶等農田水利設施。
5、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2014年陽谷縣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為2.34億m3,實際用水情況工業2654萬m3、生活2270萬m3、生態環境883萬立方米,農業用水僅有1.76億m3,對應可灌溉農田面積,畝均灌溉水量192立方米,即使在正常年份也滿足不了農業用水需求,超指標多引黃河水、過量開采地下水成為保證農業生產穩定的無奈之舉,水生態環境惡化狀況愈發嚴重。加快農業綜合水價改革,促進農業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已成為當前加強水資源管理、深化水利改革的重要內容。
為推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建立促進農民節約用水的新機制,需要多渠道籌集水價改革補貼經費,包括各級財政安排的農業水價改革補助資金、水利建設基金提取資金、超定額用水加價收入等。
結合當前農業生產灌溉特點,制定多種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模式。第一,近幾年新建配套井灌區,每年按照各農戶土地面積和水資源控制量分配基礎用水量,結合水量和電量的關系,核算工程用水電費價格和年度基礎用電量,在基礎用電量之內的,國家對農民比改革前使用工程多交的電費給予補貼,超出基礎用電量的不再補貼,利用價格杠桿增強用水戶節水意識和采取節水措施的積極性。第二,近幾年新建配套泵站提水灌區,提高測水量水設施防盜水、耐用和精確度,每年按照各農戶土地面積和水資源控制量分配基礎用水量,在原水價基礎上提高水價0.05元/方,國家對基礎用水量內農民比改革前使用工程多交的電費給予補貼,超出基礎用水量的不再補貼,利用價格杠桿增強用水戶節水意識和采取節水措施的積極性。第三,試點價格提高增收的水費由農民用水協會收取,建立專帳保存,各灌溉單位籌集資金獨立使用,主要用于工程管護維修、農業用水戶節水措施補貼(如土地激光平整(需50畝以上規模面積)、加密管道出水口、噴滴灌節水改造)、水利節水技術推廣補助等。
6、結束語
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管理改革試點工作面廣量大,在試點中,我們要大膽探索,積極實踐,學習和借鑒科學思想和先進管理經驗,既要提高農田水利設施建管效率,促進節約用水,又要保證農民切身利益和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確保我縣深化水利改革工作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周曉平.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原理和制約性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09,(06).
[2]余周武,龍振華.對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成效的思考[J].中國水利,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