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廣南縣舊莫鄉山區水利建設實施情況的研究,分析了底基水庫灌區及人畜飲水建設、農業灌溉管理中的成效及不足。
【關鍵詞】底基水庫;灌區;人畜飲水建設;管道配套
1、廣南縣舊莫鄉山區的概況
1.1 自然概況
舊莫鄉境內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東南部屬巖溶地貌,西北部屬丘陵、河谷、壩區。山河相間,縱橫交錯,形成山區、半山區、丘陵、平壩、峰林地貌,海拔一般在1200~1500米之間,最高海拔威龍靛塘小太陽山2011米,最低海拔夕板拖派1050米,山區、半山區占總面積的64%,壩區面積占36%。境內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6℃,日照數1860小時,降雨量1000毫米,無霜期300天,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境內河流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全鄉主要河流—舊莫河,源出縣境西部舊莫鄉威龍村委會郭家屋基村,自南往北流向,經斗母庫、威龍、者賴、舊莫、海尾村,再伏流至板榔,左納紅石巖河,爾后北折東流,經派聽、板茂、克林、板內、法弄,至拖派村與革烈河匯合后入西洋江,匯合處海拔高程為1131米,境內河道全長42.8公里,落差為289米,坡降6.75‰,河曲系數1.82米,集水面積978.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4.22億立方米。
1.2 項目區水利工程現狀
項目區對外交通十分便利,項目區有耕地面積10820畝,是舊莫鄉土地集中連片,水、土壤條件較好,適宜種植多種農經作物。項目區水利工程主要有底基水庫及下游13座壩塘蓄水工程,底基水庫為小型工程規模,水庫徑流面積23.65km2,總庫容20萬m3,設計保證率75%底基水庫現可供水量約為140萬m3,下游小壩塘現可供水量約10萬m3,總可供水量約為150萬m3。底基水庫及下游13座壩塘控制灌溉面積6080畝。底基水庫干支渠總長34.81km,其中干渠長17.99km,支渠長16.82km,設計流量為1.2~0.108m3/s,經多年投入渠系配套工程已基本完善,干支渠沿線長藤結瓜式布置有13個小壩塘,壩塘蓄水容積39萬m3,渠系建筑物有渡槽、倒虹吸、分水閘及隧洞。底基水庫是1958年動工初建,1976年續建的一座小型水庫,通過30多年的運行,水庫泥沙淤積量大,現有效庫容不足10萬m3,水庫調節能力很低,水庫設施簡陋,且帶病運行,亟需進行除險加固。底基水庫灌區主要由底基大溝控制,底基大溝始建于1957年,1959年建成通水,2010年基本建成三面光干支渠道。渠道于小型底基水庫取水,底基大溝沿途經底基、麻栗樹、苦魚塘、里乜、安勒、關塘,全長17.990km,設計取水流量1.2m3/s,現灌溉面積3500畝。
由于底基水庫庫容較小,來水量較大,汛期棄水嚴重,水庫處于石灰巖地區,水庫擴建存在庫區沙漏問題。因此,首先在利用底基大溝解決灌溉基礎上發揮其引汛期洪水功能,調水到下游壩塘和水池蓄水,以最大限度地解決枯期用水。其次,由于底基大溝在4+630處至4+765處形成跌落50.13m的陡坡,使底基大溝位置降低,控制灌溉面積減少;因此,為解決底基大溝以上的灌溉、人飲和產業發展需要,須增加管道引水,建調節池。
2、人畜飲水建設工程
解決山區人畜飲水安全是人民脫貧致富最根本的基礎,有利于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解放生產力,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穩定,改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廣南縣水資源短缺、點多面廣、困難面大、資金困難、鄉(鎮)技術力量不足、任務艱巨的實際特點。縣黨委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視,把舊莫鄉山區水利建設整鄉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項目的實施列為重要議事日程,把農村人畜飲水工程作為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把組織發動人民群眾掀起農村人畜飲水工程高潮列為領導工作的考核內容之一。廣南縣為此項工作特成立舊莫鄉山區水利建設整鄉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工作領導小組,由分管領導任組長,下設辦公室在縣水務局,小組成員包括水利、衛生、計劃、環保、國土等部門組成的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和建設領導小組,為工程的建設和建后管理提供了組織保障。
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建成后,運行管理保障了農民群眾的飲水安全,提供了優質水和優質服務,逐步建立起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同時根據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特點,明晰產權歸屬、落實責任主體,調動了各方面積極性及可持續利用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用水戶協會應參與工程的運行管理。
3、當前農業灌溉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該區水庫的主要功能是農業灌溉,同時還要考慮中小型水利工程下游的防洪。至2010年重點縣實施灌區三面光渠道已基本建成;灌溉保證率已大幅度提高。灌區為丘陵區,灌溉渠道是建立在地形沿線,主要以自流灌溉為主。由于工程是在上世紀70年代建成的,渠道80%為土渠。由于建設標準低、配套不完善,在低水平運行和維護一般幾十年后,灌溉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水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綜合利用效率低。目前,灌區水資源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3.1 灌水方法落后
目前灌區采用的是傳統地面灌溉技術,加上溝、畦過長,田面不平整,大水漫灌、田間水利用率低,浪費嚴重。
3.2 灌溉管理水平滯后
由于農業水費征收困難,維修資金難以到位,投資小,主要靠多種經營來維持,管理也出現“重工程、輕資源”、“重更改大修、輕檢查養護”的問題和現象,管理水平低下,技術手段落后。
3.3 灌水定額大
渠道是灌溉用水的主要方式,但傳統的渠水滲漏損失比較嚴重,最嚴重的一些渠道滲漏損失高達70%,由于灌溉渠中的抗滲性能差,在形式和利用洪水灌溉農田灌溉,導致邊坡塌方現象更為嚴重,降低了灌溉渠道的利用效率,從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降低了水渠的利用效率,導致灌溉時間長、畝需水量大。
4、社會經濟效益分析及評價
廣南縣舊莫鄉山區水利建設整鄉推進先期啟動項目的建設將對當地的水土保持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在施工過程中不可避免要破壞項目區的原有地貌,造成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遵照國家對水土保持工作實行“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針,需采取預防及治理措施。水土保持方案是為明確建設單位所應承擔的水土流失防治責任和范圍,同時,為水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監督提供科學和技術依據,達到有效控制、治理本工程在建設過程中產生水土流失的目的。經分析,廣南縣舊莫鄉山區水利建設整鄉推進先期啟動項目施工擾動總面積4.03hm2,項目區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1029.8t/km2.a。根據現場踏勘,本項目和占地類型為水田、林地、園地、坡耕地及草地等。本工程土石方開挖量9.06萬m3;回填利用量8.28萬m3,棄渣量0.78萬m3。
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實施后,對施工輔助設施區、施工道路區等區域均采取了綜合臨時和植物措施,同時,通過對項目區棄土棄渣和水土流失的綜合治理,基本消除了對下游的不利影響,通過對項目區一些原有土地利用類型的改變及對土地的整治,無疑將有效提高土地的生產力,這也將間接地促進當地和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本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實施具有顯著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只要認真組織實施,因工程建設對當地造成的水土流失影響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減免,不存在制約工程建設的水土保持問題。
5、結語
通過對本項目的實施,為廣南縣乃至全州實施水利建設整鄉推進提供科學依據和寶貴經驗,對于振興民族經濟、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建設美麗鄉村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會茹.農業節水灌溉現狀及發展趨勢[J]河北農業科學,2009 (9):25-28.
[2]崔粉玉.發展高效農業與節水灌溉有關問題的探討 [J] .吉林蔬菜,2010(2):41-44.
[3]劉艷秋.淺談我國農業節水技術[J].才智,2010(10):14-17.
[4]陳金成,張素領,齊忠會.堅持“六項原則”促進農業節水[J]河北水利,2005(7).
[5]趙飛,梁遲.我國節水灌溉現狀及面臨問題[J].中國西部科技,2010(25):29-32 .
[6]譚誠,蘭才有,蔡振華.國內外節水灌溉發展趨勢探討[J].農業機械,2008(2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