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詳細介紹咸安區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管護機制改革的做法與經驗,簡述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建議。
【關鍵詞】小型水利;管護改革;做法;經驗
咸安區地處長江中游南岸湖北省境內,鄂、湘、贛三省交界處的三角地帶,有著承東啟西連接南北之地利,區位優勢明顯,是咸寧市政府所在地,區境東南系幕阜山北麓,西北有斧頭湖、梁子湖、西涼湖,地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呈高丘低山平湖三級地勢。總面積1503.8km2,全區總人口62.4人,其中農業人口36.6萬人,是一個典型的“小城鎮大農村”的農業之區。
1、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現狀
全區現有小型水庫97座;塘堰8020處,蓄水能力1.9億m3;中小河流71條596.5km,四湖圍垸堤長55.1km;排澇泵站56臺4675kw,排澇面積8.3萬畝;17kw以上固定灌溉泵站213處,裝機249臺8583kw;有大型陽武灌區和中型南川、雙石三個主灌區,干渠146.1km,支渠5631km,斗農渠3467.8km。控制灌溉面積38.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24.8萬畝,旱澇保收面積15.1萬畝。我區小型水利設施分布廣,大多建于上世紀50-70年代,主要靠組織農民投工投勞開展冬春修維持正常運轉。長期以來,由于缺乏投入,建設標準低、歷史欠賬多,特別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取消“兩工”后,小型水利設施投入劇減,導致相當一部分工程運行狀況急劇下滑,存在超期服役、帶病運行,老化失修、淤塞滲漏,造成效率低下、效益衰減,建設管理滯后。
2、近年來小型水利設施投入
針對小型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投入不足,工程性缺水,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極低等問題,我區痛定思痛、緊抓機遇、加大投入、興修小水利。近年來,我區重點抓了以下農村小型水利設施建設:一是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7座小(一)型水庫,72座小(二)型水庫除險加固已全部完工。二是國土部門高產基本農田土地整理、低丘崗改造、新農村試點土地整理等項目相繼啟動。三是連續7年來在全區范圍內積極開展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工程建設,項目區小型水利設施有了明顯改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了較大提高。我區累計總投入1.63億元,完成當家塘整治398座,攔河堰改造110座,泵站更新改造48座,灌排渠道清淤硬化739km,排水溝疏治267km。四是充分利用國家農村飲水安全項目資金1.18億元,實施解決農村飲水安全人口23.37萬人,農村學校師生人口4萬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70.51%。五是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綜合整治和水系連通試點工程啟動,全區共分為11個河道治理項目區,計劃3~5年全部實施完成,已順利完成了6個項目區。六是加快推進水毀設施修復。連續經歷2010年、2011年兩次洪災后,我區加大加快了向陽湖垸、濱湖垸、西湖垸險工險段水毀設施修復,整治圍垸堤防39.7km,形成圍垸防洪保護圈。2016年6、7月份,咸安區遭受了多輪次強降雨襲擊,根據全區水利工程水毀情況,咸安區區長、區防指指揮長李文波高度重視,親自召開專題區長辦公會,專題部署安排全區水利工程水毀修復工作。全區共完成水毀水利工程修復302處,已落實安排和使用水毀修復資金1600余萬元。
3、小型水利設施管護改革做法和經驗
3.1 政策落實,部門互動
為了確保我區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管護機制改革工作的順利進行,區政府以咸安政辦發〔2014〕59號下達《關于印發〈咸安區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管護機制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同時,建立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管護機制改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咸安區水利局從辦公室、農水股等股室抽調人員成立技術工作專班,并成立了8個鄉鎮小型水利設施管護機制改革指導組,在每個鄉鎮設1個改革指導組,由1名局級包保領導和2~3名業務技術人員組成。
3.2 試點先行,有條不紊
我區首先確定小型水利設施齊全、班子戰斗力強、群眾基礎較好的雙溪橋、高橋鎮為試點鄉鎮,于2014年底完成改革試點工作,總結經驗,2014年雙溪橋、高橋鎮試點先行,探索改革之路,兩個試點鄉鎮改革工作完成情況較好。兩個試點鄉鎮27個村517組2584處小型水利設施實行了管護機制改革,完成了電子數據上機管理,紙質資料匯編歸檔,進行了工程所有權、使用權、管理權、經營權情況村級公示,明確了工程管護責任人,完成了管護合同簽訂,核發了產權證書。試點鄉鎮改革工作的扎實開展,使我區農村小型水利管護改革工作邁出了實質性可喜的一步,為該項工作的全面推進起了個好頭。
3.3 總結試點,全面推進
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本上,圓滿完成了改革任務。經核定,全區7568處塘、堰、泵站、閘、灌排溝渠、小水庫、農村飲水、中小河流堤防等八大類水利工程已納入農村水利設施管護機制改革范疇,全區農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權按鄉鎮、村兩級劃分,調查摸底,劃定受益范圍,頒發產權證書,明確使用權;規范用水者協會建設,各鄉鎮成立用水者協會,各村建立用水者協會分會,鄉鎮人民政府分離管理權,明確授權鄉鎮農民用水者協會為管護主體。
4、存在的問題
4.1 農村水利設施管護資金嚴重不足。近兩年來,我區爭取小型水利設施管護經費每年在300萬元左右,但與1000萬元以上實際需求相比,差距仍然較大。
4.2 基層水利管理人員基本保障有待加強。我區沒有水利站,雖然成立了四個流域管理站,但基本屬于空殼,無人無辦公場所無設備,基層管理人員奇缺,現有的基層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離現實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
5、建議
5.1 進一步建設好農民用水者協會。充分利用農民用水者協會這個平臺,落實分級管理制度,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層層劃分管護責任,打造農民用水自治的良好氛圍。
5.2 設立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管護“基金”。將每年的水庫、堤防公益性管護資金、泵站管護資金、小型水利設施管護資金進行整合,設立專項資金,統一管理和使用,年終統一考核,賞罰分明。
5.3 小型水利設施維修工作突出針對性。對小型水利設施維修不能片面講究“遍地開花”,要突出針對性,按照人畜飲水優先、防災減災優先、政府調度優先、項目建設優先等“四優先”的原則,對公益屬性強的水利設施優先實施維修。
5.4 調動管護人積極性。充分調動農民和社會力量參與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與管護的積極性。全區統一實行承包年限與土地二輪延包年限一致,確保承包戶享有穩定的經營收益權。同時,建立投入獎勵機制,對管護人建成的“五小水利工程”給予補助和獎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