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兼融水利高職教育的“水利性”與“人文性”,對水利高職大學生實施從事水利工作應有的水利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情感與信念教育,是張揚水利職業性和升華水利職教目標之必然。通過厘清認識、培育師資、深化校企合作和優化激勵促進中國水利人成長和水利事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水利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訴求
1、水利人文釋義
“人文”一詞源自拉丁文“Humanitas”,本義為人性、教養。翻譯成中文,包含有人道、人理之義,北宋程頤的《伊川易傳》有言:“人文,人之道也……人文,人理之倫序,觀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禮俗,乃圣人用賁之道也。”人文”即“人之所以為人之道”,具體指人類在生存與發展進程中積淀的道德情操、精神境界、禮樂典章制度及其對人的行為的規范教化作用。將“人文”的含義加以延伸,“水利人文”即“水利人之所以為水利人之道”,是歷代水利工作者在長期水利實踐中所追求的或所遵循的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情感與信念等,核心內容包括:第一,“上善若水”的水利職業價值觀,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在選擇什么樣的職業、評價職業的優劣以及衡量職業活動是否有意義等所持的標準。它基于人們對職業的認識,決定著人們的擇業行為和從事職業活動的動機、責任心以及對職業的忠誠。古往今來,一代代中華水利人在治水、用水、管水、護水、樂水實踐中不斷踐行著“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職業價值觀。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李冰父子“利濟斯民”和“利濟全川”、潘季馴“去國之臣,心猶在河”到當代水利泰斗張光斗,無數水利人生動詮釋了“水被萬物所取而滋潤萬物,但不居功、不爭功;水被萬物所棄而善育萬物,但不利己、不爭利”的“德在人先,利在人后”的水利職業價值觀,這種職業價值觀成就了水利人許許多多“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第二,“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精神。1999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在全國水利廳局長會議上將水利精神概括為:“獻身、負責、求實”。所謂獻身精神,就是忠誠于水利事業,舍小家、顧大家,甘為治水興國貢獻畢生精力和聰明才智乃至生命。所謂負責精神,就是視水利工作為己任,一絲不茍,勇挑重擔,敢于開拓創新、勇于攻關。所謂求實精神,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規律,科學治水。大禹治水開啟了“獻身、負責、求實”水利精神的先河,為治水患,他“勞身焦思,聞樂不聽,過門不入,冠掛不顧,履遺不躡”、“左準繩,右規矩”、“以水為師”,“治水改堵為疏”,最終治理了“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正是“獻身、負責、求實”的大禹治水精神激勵著一代代水利人干水利、愛水利、奉獻水利。
2、水利人文在水利高職人才培養中的必要性
2.1 張揚水利職業性之必須。“職業性”是高職教育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高職人才培養獨特性的重要標志。這種“職業性”不僅體現為高職大學生對職業技能的掌握與運用,還表現為高職大學生對職業思想、方法、態度和情感的習成。我國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指出:“教育是:教人學做人”,那么,“水利職業教育是:教人學做水利人”。“水利職業教育教人學做水利人”,不僅要教給學生從事水利職業所要求的技術知識和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從事水利工作所應有的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情感與信念等,也就是既要學生掌握水利職業技能,也要學生養成水利人文,使學生崇尚“上善若水”的水利職業價值觀、培養起“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精神和“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集體主義信念和協作能力,使學生從“人”成長為“水利人”,從遵循“人之所以為人之道”到堅守“水利人之所以為水利人之道”。只掌握水利職業技能而不養成水利人文的水利高職畢業生難以安心水利工作并奉獻水利事業,水利職業技能是水利高職畢業生做好水利工作的技術支撐,水利人文則是水利高職畢業生奉獻水利事業不竭的精神動力。我國職業教育的先驅和奠基人黃炎培先生指出“僅教學生職業,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便會“把一種很好的教育變成器械的教育,沒有自動的習慣和共同生活的修養。這種教育,頂好的結果,不過造成一種改良的藝徒,絕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水利人文”成就“水利人”,是水利高職人才培養之靈魂。
2.2 升華水利職教目標之必然。黃炎培先生在1917年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時明確提出,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個人謀生之預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預備,為世界及國家增進生產能力之預備”,即“為己治生”和“為群服務”,這就是廣為流傳的“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的職教宗旨。“使無業者有業”是職業教育的第一步目標,而“使有業者樂業”則是職業教育的終極目的,他反復強調:“職業教育訓練,第一要義即為群服務”。中國水利高職教育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水利高職人才培養的獨特性逐漸顯現,水利高職畢業生就業日益顯現出其優越性,許多水利高職院校畢業生的總體就業率不僅高于其他職業院校畢業生的總體就業率,而且高于本科院校畢業生的總體就業率,例如,廣東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自2004年以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一路走高,2011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9.38%,排在廣東省128所本專科院校第1名;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被教育部評為“2012-2013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該榮譽也被業界人士稱作“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50強”)。然而,水利高職人才培養做到了“使無業者有業”,卻未能實現“使有業者樂業”,水利高職畢業生能夠“為己治生”,卻未能更好“為群服務”。全國多所水利高職院校對水利高職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顯示:工作條件舒適、收入理想、工作穩定、單位所屬區域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是水利高職畢業生的主要就業選擇;大多數水利高職畢業生不愿到一線施工現場而偏向于選擇從事設計、管理等工作;基層水利單位對水利高職畢業生的需求量很大,但因條件艱苦、收入低而無法留住人才;相當一部分水利高職畢業生缺乏從事水利工作興趣,畢業后選擇轉入保險、銷售、廣告設計等非水利行業就業;水利高職畢業生在吃苦耐勞方面不能滿足用人單位要求,等等。要使水利高職畢業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使他們“有業”且“樂業”,能夠“為己治生”且能“為群服務”,水利高職人才培養重視水利人文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