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邢臺西部山區1956~2000年降雨特性分析,對坡底、西臺峪兩站1991~2005年泥沙監測資料分析,以及對流域泥沙與降雨特性關系的影響分析。結果表明,在不同類型流域,流域輸沙模數與降雨侵蝕力之間存在著較好的關系。
【關鍵詞】流域產輸沙規律;影響因素;降雨特性;產沙模數;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受降雨特性、植被類型、覆蓋度、土地利用方式、地形、地質、土壤因素和水土保持多種因素影響的結果。本文以邢臺西部山區坡底站、西臺峪站兩個小流域為例,利用實測降水與徑流泥沙資料,分析了兩個小流域的降水與水土流失的相關性。
1、區域位置與基本概況
項目研究區布設有國際級水文站坡底水文站和西臺峪水文站。坡底水文站位于邢臺縣西部山區城計頭鄉,東經114°02′,北緯37°05′。流域面積283km2。該流域農業耕作面積較小,農田面積占總面積的7.67%,山林面積較大,近年來連年綠化封山造林,基本上消滅了荒山、荒坡,植植被覆蓋率為86.3%。土壤主要以黃土黑土為主。流域內無大型水利工程,只有小型塘壩等水土保持工程。其中存在路羅站、侯家莊站等降水量高值區。流域內有被水利部第一批命名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前南峪。西臺峪水文站位于臨城縣石城鄉,東經114°17′,北緯37°25′。本站上游河網密度大,支溝分布廣,源短流急,洪枯期流量懸殊,流量暴漲暴落。流域集水面積127km2,近年實施封山育林,水土流失量有所減少,但植被覆蓋率不高,土壤主要以紅土和沙土為主。內主河道長25.3Km,流域坡度16.2‰,河道縱坡為20.4‰,流域平均寬度5.29Km。斷面以上山嶺、溝壑交錯,耕地面積較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作物。流域內有邢臺“63.8”暴雨中心獐貘站。
2、降雨特性分析
降水是影響河流水文情勢的最主要因素。降水量的大小及時間、空間上的分布,都直接影響河川徑流的變化。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主要來源。邢臺市西部山區多年平均降水量610.3mm。計算的小流域附近有禪房、獐貘等700mm以上的多雨中心。降水量年內分配集中,全年降水量75~80%集中在6~9月的汛期,而汛期降水量又集中在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的30d、甚至7d之內,特別是一些大水年份,降水量更加集中。降水量的年際變化很大,變差系數坡底和西臺峪基本相同(0.46),單站年降水量最大最小之比一般在5~9倍。
邢臺市降雨量的年際變化大,全市平均年最大面雨量水量為1963年1097.3mm,最小為1986年290.3mm,極值比為3.78,邢臺市降水量變差系數值的范圍為0.29~0.53,山區年降水量變化幅度大于平原,各站極值比在4.0以上,其中,獐貘、侯家莊站變幅最大,極值比分別高達9.4和9.2,變差系數分別為0.53、0.47。各雨量站實測最小年降水量一般為200~300mm,個別站小于200mm。
3、區域內徑流及輸沙量分析
徑流:兩個流域均為閉合流域,徑流主要以降水補給為主,其特點是全年水量集中在7~8月,年最大流量發生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在枯水期,徑流量很小,有的年份甚至河干。由于汛期降水的特點,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占全年水量的65~75%,非汛期水量只占全年的25~35%,反映北方季節性河流的特性。河流徑流量的多年變化與年降水量有直接關系,徑流量多年變化基本上反映了降水量的多年變化。它們變差系數Cv值分別為:坡底站1.20;西臺峪站1.25。
根據坡底、西臺峪兩個面積實驗站1991~2005年泥沙監測資料,選擇有代表性的降水過程和泥沙過程資料,對不同范圍的面雨量,次降水輸沙資料進行分析,通過分析,在流域面雨量為10~50mm范圍時,坡底站流域平均輸沙模數為4.39t/km2,西臺峪站則為44.30t/km2,平均輸沙模數兩站差將近10倍;在流域面雨量為50~100mm范圍時,坡底站流域平均輸沙模數為6.19t/km2,西臺峪站則為76.98t/km2,平均輸沙模數增大到12倍;在流域面雨量為100~150mm范圍時,坡底站流域平均輸沙模數為28.92t/km2,西臺峪站則為406.76t/km2,平均輸沙模數增大到14倍,輸沙模數隨降水量增加而增加。
通過對坡底、西臺峪兩個小面積實驗站年輸沙模數與年平均輸沙率進行分析計算,坡底站流域輸沙模數為504.39t/(km2·a),西臺峪站為849.86t/(km2·a)。西臺峪站輸沙模數比坡底站高41%。坡底站多年平均含沙量1.268kg/m3,西臺峪站則為3.686kg/m3,西臺峪站多年平均含沙量是坡底站的3倍左右。
水土流失和降雨強度和降雨歷時及降水量相關。例如1996年,邢臺西部山區發生較大洪水,兩站輸沙模數相差較小,坡底站年輸沙模數為5870t/(km2·a),西臺峪站年輸沙模數為5250t/(km2·a),而且坡底流域大于西臺峪流域。說明流域一旦發生特大洪水,流域遭到山洪侵蝕,侵蝕模數是正常年份的幾百倍,甚至上千倍。
通過分析發現,只有當單位時間內的降雨量達到一定強度,超過土壤的滲透能力時,才會產生徑流,而徑流是水力侵蝕的動力。小于4mm/h時的降雨強度,產生的土坡流失次數占土壤流失總數的71%~78%,而產流量占總徑流量的70%-78%。在降雨量相近條件下,對土壤侵蝕起著主導作用是降雨強度。由于降雨雨型的不同,導致降雨強度與徑流量和土坡流失量的相關性均有差異。中雨產生的土壤流失次數最多,而大雨以上的降雨是產生土壤流失的主要降雨類型,產流量占80%以上,土壤流失量占65%-75%。暴雨是造成嚴重水力侵蝕的主要降雨特性。暴雨由于雨滴大,動能也大,雨滴的擊濺侵蝕作用也強,因此少數強大的暴雨往往造成巨量的水土流失。通常來說,暴雨強度越大,水土流失量也越大。
4、結語
通過對不同流域幾場暴雨產流情況調查分析,在流域面雨量、降雨歷時及降雨強度基本相同的情況下,其徑流系數相差很大,西臺峪流域的次降雨徑流系數是坡底流域的3倍左右。通過對單次暴雨產流情況分析,說明流域植被對調節洪水起很大作用,不僅減少洪峰流量,而且延緩洪峰時間,增大對地下水的入滲量和入滲時間,對于涵養流域水分起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張鈞玲,喬光建.山丘區塑料大棚集水、節水栽培技術[J].水資源保護,2008,24(2):92-94.
[2]張廣軍,趙曉光.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監測與評價[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