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防汛工作中,山洪災害防御一直都是工作的難點與薄弱環節。所以,在了解山洪基本特點與防治現狀的基礎上,才能夠提出山洪災害的防治措施,最后通過山洪災害防治取得的成效分析,希望對今后的山洪災害的防治有更深入的了解。
【關鍵詞】山洪;災害;防治;成效
文縣縣城高程920-1000米之間,呈西北高,東南低的走勢,東西寬3600m,南北平均寬800m,由西向東有白水江穿城而過,至北向南有關家溝將縣城分為所縣二城。白水江多年平均流量109立方米每秒,洪水主要災害是毀地淹田,一般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關家溝洪水居高臨下,每次必伴隨泥石流發生,危害甚烈,但因是小溝道,無實測洪水資料。近年來,縣城東擴西進,白水江兩岸治理十分必要。
一、山洪災害基本特點及防治現狀
山丘地區在我國占據了2/3的陸地面積,再加上地質條件復雜,暴雨頻繁,人類活動的影響,常常出現山洪災害。相比其他災害,山洪災害所引發的人員死亡率更高,占據洪澇災害的60%以上,同樣,也對社會固定資產以及人民群眾的家庭帶來嚴重的破壞。由于山洪災害存在突發性強、災害發生頻率高、預報預警難、成災快、區域性明顯等諸多特點,所以,山洪災害一直都是影響山丘地區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我國的山洪災害的防治工作起步較晚,都是在城里新中國之后,隨著科學事業和經濟建設的發展,山洪災害問題才得到重視,相關的工作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從2002年開始的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工作開始,到2006年的《全國山洪災害防治規劃》,最終將山洪災害的規劃目標放在減少人員傷亡上,并且將防治措施放在以防為主,防治結合,以非工程措施為主,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互結合上。
二、文縣山洪災害防治措施
(一)防治思路
山洪突發性較強,來勢兇猛,一次山洪過程經歷的時間短,成災范圍分散,很容易造成傷亡。由于上述的原因,針對山洪災害威脅、人身安全與財產,采取工程措施進行保護雖然有效,但是合理性和經濟性無法得到保證。進行山洪災害防治,首先要考慮到人員傷亡的減少,要做好防治結合,在配合上監測預警系統等非工程措施的配合,才能夠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思想思路,體現出“急用先行”的原則。多年的實踐表明,這樣的防范措施是有效的,并且也是行之有效的防范思路。
(二)工程措施
在工程防范方面,主要是針對溪溝洪水災害進行山洪溝的防洪處理。針對直接威脅重要的基礎設施、集中居民點以及城鎮的,又無法實施搬遷來避讓的區域,需要采取提防、護岸等措施,必要時,還可以配合上陡坡、河道護底等消能措施,幫助其提升山洪災害的防御能力。
(三)非工程措施——監測預警系統
監測預警系統主要包含了雨水情監測、預警發布以及各級的監測預警平臺。
建設監測系統,需要結合當地的交通、地形地貌、植被以及通信等多方面情況,將每一個小流域作為一個單元,在易發生山洪災害的區域布置監測站點,建立人工簡易觀測和自動遙測相互結合的監測站網,這樣才可以針對洪水暴雨做好實時的監測處理。
監測預警平臺主要是基于調查的數據與底圖作為依據,利用計算機和網絡等信息技術,實現自動分析、在線查詢、動態監測、在線預警發布等功能,這樣也能夠滿足省市縣之間的信息胡同與共享。
預警發布系統主要是針對縣鄉村配置相應的預警設備,除開手搖報警器、人工鳴哨等傳統的預警信息發布之外,還可以利用電視、短信群發以及廣播等現代化的手段,同時,針對山洪災害預警量身定做設備,從而解決預警信息問題,確保信息能夠及時的傳遞給千家萬戶。
如,文縣山洪災害非工程措施監測預警系統共建成自動雨量監測站152個、自動水位站4個、簡易雨量站356個、簡易水位12個、圖像監測站5個,視頻監測2個,衛星通訊設備用信道站7個,無線預警廣播站256臺,涉及縣內95個小流域
三、山洪災害防治成效
第一,建立山洪災害綜合防范體系。針對山洪災害進行全面的調查與評價,成立山洪災害監測網絡,并且初步成立了基層的預警系統。第二,已經建成的項目發揮了減災防災的良好效益。就最近幾年的山洪災害的防御工作來看,通過項目所建設的群測群防體系以及監測預警系統,初步實現了“及時預警、快速反應、有效避險”的目標,將防災減災的效益充分的發揮了出來。第三,項目的事實已經取得一系列的原創性成果。在建設思路、總體布局、管理運行等多個方面,都考慮到山洪災害特點、技術力量薄弱以及居住相對分散等特點,取得了大量創新性成果。另外,還針對山洪災害的防范建立了防治技術標準體系;取得防治理論和技術方面的原創成果;構建出能夠滿足我國國情的防治體系。
總體來說,我國的山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因為還處于山洪災害防治的起步階段,所以還需要多方的努力,才能夠將防范工作繼續開展下去。在未來的防治中,還需要考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與發展充分的結合,利用一切技術手段來防范山洪災害,才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四、結語
山洪災害因為其突發性和影響范圍等多方面因素,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所以,在具體的山洪災害防范過程中,就需要選擇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互結合的方式來進行防治,并且,在今后的研究中,還應該針對性的進行防治:第一,強化防洪減災工程的建設,做好洪溝的治理工作。第二,進一步強化科學預警。利用水利信息共享系統建設以及氣象信息共享系統建設,積累山洪災害發生的資料,做好預報技術研究,提高山洪災害預報的實效性和精度,第三,建立長效的管理機制。通過上述幾個方面的更進一步研究,就能夠滿足山洪災害防治的要求,同時,在未來的發展中,不斷探索、不斷分析,相信一定能夠將山洪災害的防治工作持續的開展下去。創造可喜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饒建敏.建寧縣山洪災害防治項目成效分析[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2(09):197-198.
[2]楊建軍.湖南洪江市山洪災害成因及綜合防御措施[J].中國防汛抗旱,2014(S1):136-138.
[3]陳真蓮.小流域山洪災害成因及防治技術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