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在進行現代化發展建設的過程中造成的環境破壞和水資源污染的現象十分嚴重,隨著人們生活質量日益提高,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也更加迫切,本文就當前生態環境的破壞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應的生態環境建設的方法。
【關鍵詞】生態環境;水資源;環境污染;環境保護
1、生態環境建設的含義
生態環境建設即通過對當前的生態環境中的影響因素進行相應的研究,找到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的作用的相關性,就其影戲的原因進行分析和治理,同時對生態環境中的一些規律進行總結,并且利用這些規律進行生態環境的治理。可以說生態環境建設是對當前環境一種認識和改造,是人們利用自然科學規律進行的自然的保護和經濟建設的發展的和諧的管理過程。生態環境建設其包括的內容包括:水土資源的流失防治、草原的生態建設、建設生態環境等內容。水土保持和草原的生態的建設是其中的兩個重要的內容。
2、當前我國農村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以當前我國農村水生態環境現狀為例,對其環境保護狀況進行分析,綜合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2.1 農村飲用水源保護能力較弱。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當前農村建設還不健全,大部分實際用水還是從地表水汲取,地表水很容易受到各種污染,即便是采取一定的防治水污染的措施,其用水還是不能保障其安全,缺乏相應的用水保護工程。
2.2 農村生活污染問題依然嚴峻。農村的發展過程不同與城市,由于沒有現代化的工業園區,因此造成水污染主要是農村的生活污水,隨著農家樂等形式的農村旅游業的蓬勃發展,農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逐漸增多,這是造成當地的水污染的一個重要額因素。
2.3 畜禽養殖污染防治難度較大。由于當前我國農村畜禽養殖大多為分散型、小型養殖戶,污染防治及糞便綜合利用設施不配套,集中治理難度較大。
2.4 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依然存在。我國當前農作物的生長過程使用了相當多的化肥、農藥,這也給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
3、針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的對策及建議
3.1 各級政府加強機制建設。各級鎮政府是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責任主體,必須加強責任分包捆綁制度,組織鎮干部包村、農村干部包片等形式進行農村水資源保護。要廣泛開展創建文明鄉村、“文明戶”、“星級衛生戶”等評比活動,把農村環境整治與村規民約結合起來,調動群眾積極性,培養村民文明意識和習慣養成,推動農村環境保護標本兼治。
3.2 國家加大農村環保設施投入。政府應該重視農村的環境保護資金的投入,加大對其的管理。首先應該計劃農村的水資源污染防治的方法和途徑,就其當前的污染的情況進行分析,提出現代化的發展建設的過程中農村可以采取的環保的水污染防治的設施,并由此做好部門預算,切實做好農村的環境污染防治工作;其實要調整政府內部的資金結構,提高社會對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認識,鼓勵社會及民間投資,提高農村的生態建設的資本。
3.3 突出抓好環保工程建設。進行農村的環境防治工作是對我國現代化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相應,是走和諧發展道路的必然選擇,對此,應該把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采取以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為重點,切實推進連片整治村莊污水處理工程建設,采取污水入網和簡易處理方式,將具備條件的村莊的生活污水納入管網集中處理,不具備條件的村莊采取建設污水處理站或分散簡易處理設施形式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確保區域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目標。對當前農村的無污染種植和生產的基地進行有效的監督管理,對其基地的建設管理中應用到的廢棄的材料的處理、高科技的應用技術、農藥化肥等的使用進行仔細的分析檢查,推廣現代化發展建設的綠色生產的理念,定期對農業建設中,廢棄的污染的物質的收集和處理,防止其污染水源,同時對一些較大的農產品的生產基地要求其配備相應的污染處理設施。
3.4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宣傳。農村的環境的保護是依賴人們對其的積極額相應的程度的進行,對此,一是強對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提高人們水資源的認識程度,加強對其的現代化的節水技術的應用;二是培養人們良好的用水習慣,養成良好的衛生;三是鼓勵村民一起參與生態保護建設,積極采取農村人們的意見,并形成各家各戶的環境生態保護的一個小的習慣,比如垃圾處理、分類等。
3.5 進一步加大生態示范創建力度。為進一步做好水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要在做好載體工程建設的前提下,將創建國家級生態村作為最終的目標,不斷的加強農村生態示范工程的建設,需要對創建指標進行逐村調研,將結果進行對比然后找出存在的差距,最后針對差距制定具體的整改措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區域生態環境質量,促進了整個國家的生態環境建設。
4、結束語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工業化的進程,水資源環境持續惡化,再加上人們長期環境保護意識淡薄,導致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隨著國家倡導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模式,我們必須積極尋求改變,讓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要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我們改變目前的生產和消費生活方式,改造當前污染嚴重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模式,努力做好符合生態條件的產業布局,堅持走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并形成人人關愛環境的社會風尚和文化氛圍,下大力氣對水資源環境進行保護,提高普通大眾的科學素養和環境保護意識,最終使全民能夠參與到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當中去。
參考文獻:
[1]李霞,張偉.濱州市城市水系生態建設的實踐和探索[A].華東地區農學會、山東農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交流材料[C].2010.
[2]王寶鑒,黃玉霞,宋連春,張強,韓蘭英.石羊河流域水資源對氣候變暖的響應及生態環境影響[A].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氣候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07.
[3]邵學強,金新芽.新安江流域水質變化趨勢分析及水資源保護研究[A].變化環境下的水資源響應與可持續利用——中國水利學會水資源專業委員會2009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