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與經濟發展之間矛盾的不斷激化,水土保持生態修復逐漸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人們對水土保持和生態修復的探索力度也不斷加大,提出了許多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規律、特點和原則,并獲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文章概述了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應遵循的原則,分析了當前在水土保持生態恢復的主要問題,探討了加強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問題探討
引言
生態修復應用于水土流失治理是指在水土流失的主要區域,通過生態系統的自身修復機能,適當輔助一定程度上的人工調控措施,最大限度地發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機能,從而改善生態系統受損的狀況并對生態系統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一、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原則
(一)因地制宜原則。各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差別較大,降水量、溫度、植被和地質類型等隨地域變化較大,在實施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時,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修復措施。
(二)整體修復原則。整體大于局部之和,在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中,要用發展和聯系的眼光看問題,以整體修復為出發點和著力點,以流域修復為主體,以各流域之間連接關系為輔,整體推進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
(三)經濟可行性原則。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在實現修復生態環境、保護生態健康目標的同時,更要正確科學處理好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之間的聯動關系,以生態修復助力經濟發展。合理實施生態環境治理,科學選擇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生態措施,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當前在水土保持生態恢復的主要問題
(一)認識不深刻。生態修復以生態系統評價為前提,即在實施生態修復之前,要對當前環境的退化程度進行合理評價,科學診斷生態修復措施對土壤侵蝕和土地傷害程度及生態系統功能的維護,如環境退化程度沒有超出生態環境承受范圍,可以結合傳統修復方法,減少人工干預,利用自然自我調節功能,實現環境自我修復。然而,當前我們對植被建設以及土地的利用調整均未形成較為全面的認識。
(二)科研不夠成熟,技術需要提高。生態修復是一項長期工程,我國在生態修復方面雖有研究,但總體技術體系未成型,相關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個別地方水保工作人員認識不到位,在工作開展過程中,往往只注重經濟、生態效益,對生態環境的功能及結構缺乏所全面評價。水保從業人員應深入研究當地自然環境,探索適合實施生態修復的最佳途徑和方法。
三、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對策及措施
(一)充分發揮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應以自然修復為主導,堅持生態學基礎原理,遵循自然規律。修復生態,必須在充分掌握生物與生態因子之間聯系、自然界演替規律及物種共生、互惠、競爭、對抗關系等自然界基本屬性前提下進行,依據地理環境和氣候植被等地域性自然條件,科學選擇生態修復措施,依靠自然,恢復自然。
(二)因地制宜制定修復治理計劃。由于地域性水土流失的狀況也差異較大,治理的方法和計劃不能千篇一律,應根據實際劃定治理區域、統計治理面積、確定修復方案,并預算修復成本和年限,按輕重緩急原則分區、分時治理。同時根據生態學和水土保持原理,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建設治理措施的基本優勢,先規劃鋪設草本植物,結合種植灌木和根系較發達的喬木,以植物措施建立多層次、多樣化的生態系統結構,最大限度獲取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三)加強人工及政策措施輔助。封山育林并非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唯一途徑,生態修復離不開人工及政策措施的輔助。因地制宜采取補植補種、防治病蟲害等人工育林育草措施,加快封禁區生物量生長,同時保證生態用水,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保障封禁區居民生產生活需要。
(四)試點推行生態修復技術。針對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理論體系尚未完善、水土保持工作領域未能充分利用自然規律的現狀,我們應從工作實際出發,選擇適當區域試點推行生態修復技術,有效改善試點區域水土流失現況,同時認真總結試點工作經驗,完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理論體系,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結束語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工作任重而道遠,有待相關從業人員強化責任心,深化水保修復理論研究,結合工作實際探尋更有效的方法和途徑,解決地域性生態修復具體問題,助力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紅兵.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特點與原則[J].南方農業,2014(04).
[2] 劉利年.陜西省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水土保持,2014(06).
[3] 高智.浙江省臨安市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的實踐[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