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良好的飲用水和環境衛生是人類健康生存的基本條件。對于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及居民生活水平而言,農村飲用水的安全性是重要的衡量指標。目前我縣農村的飲用水及環境衛生狀況依然不容樂觀,這一方面造成了農村環境衛生的整體不足,另一方面也會導致一些傳染病的發生和蔓延,影響了新農村的建設質量。集中式供應的飲用水占到了我縣飲水人數的82.18%,自來水的普及率雖然遠遠超過我國農村平均普及率37%,但離農村安全飲水達到100%還有一定的差距。調查結果顯示我縣的農村集中式供水還有部分只經過沉淀過濾處理而未經過消毒處理。農村居民日常生活的飲用水安全問題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一、調查內容及結果分析
飲用水調查結果:本次調查共檢測了30項指標,其中包括了渾濁度、色度、pH值、總硬度、鐵、錳、砷、硝酸鹽氮、耗氧量、氧化物、硫酸鹽、氯化物、細菌總數、總大腸菌數等。本次調查中所選取的10個飲用水調查點所采集到的20份水質樣本,水質達標率達到了90.00%。采用分散式供水的8個飲用水調查點采集到的16份水質樣本10份達標,6份不達標,達標率62.50%,飲水不合格項目主要為細菌學指標。
改廁、糞便處理調查結果: 在本次調查的10個行政村中共有廁所4010座,其中衛生廁所3841座,比率為95.78%,衛生廁所中無害化廁所2374座,比率為61.81%,衛生廁所類型主要為沼氣廁所,其次為三格化糞池和完整下水道水沖式廁所;衛生未達標廁所共169座,在本次調查中占到了4.21%。對于所產生的糞便,沼氣式廁所均進行沼氣生產,實現了二次利用,而衛生未達標廁所產生的糞便一般均直接作為肥料直接作用于農田或排放。
垃圾、污水調查結果:10個行政村每月的垃圾產生量為1341.23噸。沒有進行合理安置的垃圾697噸,占所產生垃圾總量的51.96%;進行合理安置處理的垃圾共644.23噸,占所產生垃圾總量的48.04%。10個行政村的每月污水排放總量為7842.20噸。沒有進行合理排放的污水3974.30噸,占所有污水排放總量的50.68%。我縣農村所產生的垃圾和污水還存在隨意堆放、傾倒和排放的現象。
二、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我縣農村人畜飲水困難的地區多屬澮北邊遠地區、朱頂小溪等半山區,交通不便,村寨分散,文化經濟比較落后,人畜飲水多采用地面水和地下水。地面水多采用湖水及水庫水。湖水流速及流量受季節和降水量影響較大,其渾濁度和細菌含量較高,水質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暴雨時泥沙含量劇增,細菌含量亦急驟增高。淺層地下水補給水源較近,短時間內大量取水時,水位急驟下降,限制供水量。水質易受地面污染物污染,與周圍環境有密切關系。渾濁度較低,一般無色,硬度偏高,部分地區鐵、錳含量較高。深層地下水補給水源較遠,水量充沛且較穩定,水質大多無色透明,細菌含量通常符合衛生標準。但往往硬度較高,鐵、錳、氟化合物含量較高。人為污染主要集中在以下兩方面:1、工業污染 。一些農村靠近工業區,工廠排放的廢水經過多種途徑直接進入村民飲用水源,工廠廢氣中的有害物質通過降雨、直接沉降等多種方式也進入到飲用水源。 2、農業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是指在農民生活與農業生產過程中,由于不合理使用農藥化肥等化學投入品,以及人畜糞便和垃圾隨意排放,使氮和磷等營養物質、農藥及其他有機或無機污染物質,通過地表徑流或農田滲漏,造成對江、河、湖泊等水體污染。
保障農村飲用水安全的對策及建議
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保障是一項需要長久堅持的工作,通過對飲用水水質的改善能夠有效加強飲用水的衛生質量,首要的目標就是要改變農村的環境衛生條件,需要政府加大對于農村基礎衛生設施建設的力度,增加資金投入,為農村配置完善的安全飲水設施,同時要增加對于農村居民的自來水普及程度,將農村居民的分散式用水現狀轉變為集中式供水。同時在新農村的建設之中,要以各個行政村為單位,建設相應規模及處理能力的垃圾、污水處理設施,阻斷環境污染的源頭,從而改善農村的環境衛生質量。綜合起來為以下幾方面:
1 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 。切實做好飲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是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把以人為本真正落到實處的一項緊迫任務。政府部門要高度重視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納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內容,實行目標管理。
2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強農村水源保護 。轉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切實加強對農村水污染的防治,保護好農村飲用水源。在嚴格控制點污染源和全面治理的同時,必須加強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走生態農業的發展道路。應充分考慮農村區域特點,實行農資、農技一體化,推廣高濃度的復合肥及作物專用配方肥,運用科學施肥技術及優化耕作制度,減少氮肥施用量。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廣生態養殖,推進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秸稈的資源化利用,有效防治來自農村與農業生產的面源污染。
3 加大農村飲用水工程建設力度 。進一步加大解決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的工作力度,采取集中供水、分質供水、分散供水以及農村衛生環境整治等工程措施,重點解決高氟、高砷、苦咸和污染水以及嚴重缺水地區的飲用水安全問題。繼續加大農村飲用水工程建設投資,加大對貧困地區重點扶持。人民政府要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力度。交通便利地區要率先解決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有條件的地方盡早實現城鄉統籌供水。要強化農村飲用水工程項目管理,切實做好前期工作,并嚴格按照規劃要求和建設程序實施。要建立良性循環的供水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確保工程項目充分發揮效益。
4 建立有效的水質監測體系 。完善農村飲用水安全監測體系,加強對農村飲用水源的環境管理。對廣大農村地區,要摸清未達到飲水衛生標準的人口情況、飲用水質狀況和地區分布,制定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重點建設和實施方案。重點開展對人口較為集中的大型村鎮飲用水源地的監測工作。對集中式供水工程,要加強水源、出廠水和管網末梢水的水質檢驗和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