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道中堆滿淤泥對于農業與建筑業的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河道清淤工程迫在眉睫。在淤泥清淤過程中,要制定合理的實施方案,有效的處理河道中的淤泥。文章主要對河道治理中的清淤及淤泥處理技術進行簡要分析研究。
【關鍵詞】淤泥質土;河道開挖;施工方案
引言
由于城市河道淤積日積月累,淤積加重,極大的減少蓄洪、行洪能力,威脅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淤泥中含有的石油類污染物、汞、鉛、砷等有毒重金屬直接或間接地危害濱水城市居民的人體健康。本文以擴大杭嘉湖南排工程(嘉興部分)洛塘河河道整治工程施工Ⅱ標段部分為例,分析淤泥質土河道開挖施工方案。
一、河道淤泥危害與對環境產生的影響
在洛塘河河道整治工程施工Ⅱ標段中,部分河道河床坡降較緩,河道淤積較為嚴重,如不進行淤泥處置會常態化導致行洪能力下降,兩岸洪災屢屢發生;還有一些部段的河道兩岸并無河堤護岸坡,多為天然河岸,而個別地區河道均貫穿于城市公園,而公園內河道河床淤積比較嚴重,每到汛期也會導致河道兩岸洪災發生;河道兩岸涉及公路路基以及民房基礎也容易危及到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另外,一些城市河道(或城市護城河)由于人為污染因素,會對大氣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河道底泥富含腐殖質,在受到擾動和堆置地面時,會引起惡臭物質主要是氨、硫化氫、揮發氫、揮發性醇以及醛,呈無組織狀態釋放,從而影響周圍環境空氣質量。
河道疏浚過程中,為減少少量臭氣的排放,在附近分布有集中居民點的施工場地周圍建設圍欄,高度一般為2.5~3m,避免臭氣直接擴散到岸邊;淤泥壓濾后即時清運,不進行臨時堆放;對施工工人采取保護措施,如配戴防護口罩、面具等;底泥采用罐車密閉運輸,以防止沿途散落;底泥運輸避開繁華區及居民密集區。清淤的季節建議選在冬季,清淤的氣味不易發散,而且冬季居民的窗戶關閉,可以減輕臭氣對周圍居民的影響。若在其它季節清淤,清淤的氣味易發散,施工單位應提前告知附近居民的關閉窗戶,最大限度減輕臭氣對周圍居民的影響。在淤泥堆場靠近居民點一側,種植綠化隔離帶,并建設圍欄,最大限度減少臭氣擴散對居民影響。
二、淤泥質土河道開挖施工方案
1、清淤工作前期準備
(1)施工規劃
河道清淤工作前要做好規劃,要按照河道的實際情況合理布置清淤工程資源,嚴格根據清淤施工標準進行,對占地范圍、工期和強度等方面來安排施工,還要根據管理、生活及安全可靠性等方面因素進行相關安全、防火和衛生等文明施工工作。
(2)測量和放樣準備
施工之前測量的準確性直接影響著后期工程的安全性和準確性,因此一定要和監理和設計相關人員做好工程中里程樁、工程坐標和其他相關測量工作,還要做好工程前期測量資料。
(3)施工設備準備工作
河道清淤工程離不開施工設備,當中疏浚帶水工程如果不使用挖泥船和附屬船舶等設備,將無法進行工程施工。但是,為了確保清淤工作能夠順利進行以及保證清淤工程質量和安全等,一定要考慮到施工設備的靈活性、適用性以及維修性,保證施工設備的安全使用率。
2、清淤作業的施工工藝
清淤作業開始之前,應先在壩坡上面按照每3m一段安置兩排共計四根的標桿,以此確定其清淤作業區域。根據先壩腳再壩坡的先后次序,在確定的清淤區域內的起點處使得船體方向與壩軸線相垂直,而將船尾以繩索進行固定處理,將船頭上的繩索固定在壩坡之上,以便于船體在清淤時可以自由移動。在確定好工作區域之后,便可把沉體沉放入水中以固定船體,避免施工作業時船體發生搖晃、移動情況,然后開啟機器進行清淤作業。在施工的過程中需要連續左右晃動、上下升降手柄以便淤泥漿體可以順利的進入到沉體之中。每個清淤點上的清淤工作需要在吸出來的漿體由黑變黃時,同時還有砂流聲音出現才可以結束。為便于對施工操作及時監測,而專門在出水管口靠近船體位置增設檢測孔鏡。疏浚1m泥漿淤積物大約需要25分鐘。在每一段清淤工作結束之后,放松纜繩向前移動0.5m,再系緊繩索調整好船體方向,才可以進行下一區域的清淤工作。
3、降水施工
(1)井點管埋設
井點埋設可根據土質情況、場地和施工條件,選擇適用的成孔機具和方法,常用方法是用高壓水沖刷土體,用沖管擾動土體助沖,將土層沖成圓孔后埋設井點管。所有井點管在地面以下0.5~1m的深度內用粘土填實,以防漏氣。井點管埋設完畢后接通總管與抽水設備,接頭要嚴密,并進行試抽水,檢查有無漏氣、淤塞等情況,出水是否正常,如有異常情況,檢修好后方可使用。
(2)降水井點使用
井點使用時應保持連續不斷地抽水,一般在抽水3~5天后水位降落漏斗基本趨于穩定。正常出水規律是“先大后小,先混后清”。如不上水,或水一直較混,或出現清后又混等現象,應立即檢查糾正。要經常觀測井點系統的真空度,一般不低于55.3~66.7kPa,如真空度不夠,通常是由于管路漏氣,應及時修好。井點管淤塞可通過聽管內水流聲;手扶管壁感動振;夏季時期用手摸管子冷熱、潮干等簡便方法進行檢查。如井點管淤塞太多,嚴重影響降水效果時,應逐個用高壓水沖洗井點管或拔出重新埋設。
(3)回灌井點使用
1)回灌井點必須在降水井點啟動或在降水的同時向土中灌水,且不得中斷,當其有一方因故停止工作時,另一方應停止工作,恢復工作亦應同時進行。
2)回灌水量應根據地下水位的變化及時調整,盡可能保持抽灌平衡,既要防止灌水量過大而滲入基坑影響施工,又要防止灌水量過少使地下水失控而影響回灌效果。為此要根據觀測井內的水位變化情況及時調整抽水量或灌水量,使原有建(構)筑物下的地下水位保持一定的深度,從而達到控制沉降的目的,避免裂縫的產生。
3)要經常檢查回灌水的污濁度及水質情況,避免產生孔眼堵塞現象,同時也必須及時校核灌水壓力及灌水量,當產生孔眼堵塞時應立即進行井點沖洗。確保用清水回灌,以保持回灌水量。
結語
淤泥處置是當前城市河道及湖泊水庫清淤所面臨的突出問題,推廣淤泥固化技術,實現淤泥的資源化利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顯著,具有重大示范意義和推廣前景。
參考文獻:
[1]包建平,朱偉,閔佳華.河道治理中的清淤及淤泥處理技術[J].水資源保護,2015(01):56-62.
[2]蘭彬.河道治理中的清淤及淤泥處理技術[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05):240.
[3]候春芳.河道治理中的清淤及淤泥處理技術[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2015(1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