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某導流洞塌方處理全過程總結,詳細研究處理方案分析制定、后期施工預案,由于處理技術針對性強,對后序施工起到良好指導作用,類似工程提供借鑒。
【關鍵詞】隧洞;塌方分析;施工技術
某導流洞斷面型式為城門洞型,斷面開挖尺寸13.5~16.0×16.25~18.50m(寬×高)。進、出口底板高程分別為953.00m、949.00m,水平埋深120m~180m,垂直埋深110m~190m。圍巖主要為灰白色、微紅色中粒黑云二長花崗巖,并有β6等輝綠巖脈穿插,總體以III1類為主。構造以發育巖脈破碎帶、小斷層和裂隙為特征,斷層主要有f33 、f36等。地下水為裂隙水和第四系松散堆積層孔隙潛水,洞內呈滲滴水或流水出露。
1、塌方過程
導流洞下游段開挖自下游向上游推進,洞室開挖分上中下三部進行,下游上半洞開挖至樁號0+750m附近,掌子面發育一條寬約2m輝綠巖脈,其上界面發育一條斷距約0.5m逆斷層,圍巖裂隙發育,巖體呈鑲嵌-碎裂結構,自穩能力差,裂隙、斷層帶、巖脈帶滲水為一般線狀流水。該循環鉆爆完成,掌子面拱頂及右側邊墻斜向上游開始出現小塌方。10月29日零晨4點多塌方延至0+753m拱頂及右側邊墻斜向上游處,至中午12點左右出現較大規模塌方,現場察看:拱頂斜向上游塌至0+748m處,向下游塌至0+757m處,塌方部位形成大約5m左右高空腔,同時將0+754-0+752m洞段4榀鋼支撐拱頂部分擠壓變形,塌方量約450m3左右。(圖1)
2、塌方體安全性分析
采取何種塌方處理時首先要對塌方部位安全性狀進行分析評價,要依據現有成熟的相關理論,分析現場地質條件狀況,參考類似工程塌方處理經驗,確保進行塌方處理在安全可控狀態下進行,遏制塌方次生災害發生。
2.1 圍巖壓力確定方法
洞室開挖后圍巖應力要進行重新分布,如果洞室周邊應力小于巖體強度,圍巖穩定;否則,周邊巖石將產生破壞或較大的塑性變形,有可能引起坍塌。圍巖的塌落、塊體滑移、碎裂松動等所引起應力僅限于圍巖產生松動脫落的局部范圍,確定圍巖松動壓力就是確定作用在支護上的力,指定支護設計型式。確定圍巖松動壓力的方法有很多,普氏壓力平衡拱理論、塊體極限平衡法等對松散體巖體、巖體被不利結構切割圍巖壓力計算是較為常用的方法。
(1)普氏平衡拱理論
普氏平衡拱理論認為圍巖斷層、裂隙等不利結構組合切割,使洞室圍巖成為散粒體,塌方發生后在一定時間內會趨于穩定,形成拋物線狀自然平衡拱。(圖2)
圍巖壓力計算:P=4/3×γbh γ巖石比重、b塌落拱跨度之半、h塌落拱高度
塌落平衡拱高度、寬度計算: h=b/fm(m) fm巖石堅固系數(普氏系數)
巖石堅固系數計算:fm=α×R/10 R巖石濕抗壓強度、α修正系數(見表1和表2)
在洞室側壁穩定時,平衡拱寬度就是開挖寬度,即b=bt
在洞室側壁不穩定時,平衡拱寬度為:b=bt+Ht×tg(450-θ/2)
式中Ht開挖洞室凈高、bt洞室凈寬之半、θ巖石摩擦角
(2)塊體極限平衡法
塊體極限平衡認為巖體被各種結構面組合切割成不同形狀塊體,洞室開挖后不利結構面組合切割的塊體會向洞內滑移或塌落,作用于支護上的圍巖壓力等于這些塌落體重量。
圍巖壓力計算:P=n×2bγh n塌落體系數、b洞室寬度之半、γ巖石比重、h塌落體高度
這是拱頂塌落的圍巖壓力,如果側壁圍巖不穩定塌落,還應計算側壁圍巖壓力:
P=W(sinα-conαtgθ)conα w側壁塌落體重量、α底滑面傾角、θ巖石摩擦角
2.2 塌方體部位穩定分析
洞室塌方后的穩定情況能否做出正確判斷是制定處理方案的關鍵。一般情況下塌方發生后1-2天就基本穩定,不會再有大的塌方,這時應詳細收集現場地質資料,檢測塌方體不同類型圍巖抗壓強度、確定圍巖的堅固系數,盡可能測量塌方體范圍。根據上述普氏理論和塊體極限平衡法互為計算塌方高度、寬度,與現場實際情況進行比較,如果計算與實際基本相符,說明塌方基本穩定,否則要慎重對待。
根據設計資料、檢測、現場采集數據,塌方部位巖石比重γ:2.7、摩擦角θ:50、巖體濕抗強度RW:55、底滑面傾角α:70、塌落體系數取n:0.5、修正系數α1、2取0.2、0.6進行修正,塌落體側壁h為3.5m、b為6.0m。
根據以上公式推算:采取普氏平衡拱法P=72.8KN
采取塊體極限平衡法P=66.5KN
二種方法計算圍巖壓力值基本接近,說明塌方部位基本穩定,同時計算出塌方體高度h=4.3m,寬度b=9.4m
塌方體穩定后對塌方部位采取人工丈量、免棱鏡紅外測量等手段,測得塌方高度與寬度與理論計算值基本相符。
3、處理技術方案
通過對塌方穩定分析,確定塌方部位穩定后,著手對塌方體進行處理施工。依據相關規范關于洞室錨噴支護設計技術要求,結合類似工程洞室塌方處理成功的施工措施,對塌方體地質情況判斷,制定在保證安全、快速施工、經濟合理等方面具有針對性處理方案。
首先確定塌方渣體如何封閉加固、滲水引排、空腔噴混凝土封閉措施、邊墻加強支護方案,第二步確定開挖、塌方空腔回填封閉、超前支護等方案。
1 為保證塌方段圍巖穩定,對塌方渣體噴混凝土封閉后再進行固結灌漿。封閉噴混凝土厚度10cm,然后用0.1-0.3MPa的壓力對渣體進行固結灌漿。孔深逐漸增加,壓力隨孔深逐漸增大,直至穿越渣堆到巖石掌子面。
2 對0+758m-0+754m洞段間架立的6榀鋼支撐拱頂塌方空腔先采用噴C20混凝土封閉回填、再回填M20水泥砂漿和進行回填灌漿,將該段封閉密實。
3 從0+754m處往上游按照0.5m間距架立I18鋼支撐,鎖腳錨桿采用Φ28L=6.0m@1.0m砂漿錨桿,施工時如果塌孔嚴重,采用自進式錨桿。開挖采取左右中分部進行、先挖拱部再挖邊墻方式,每次鉆爆進尺控制在0.5-0.8m。
4 從0+754m處起對拱頂塌方區先噴混凝土封閉回填、再回填砂漿并預留回填灌漿管,開挖進尺前對拱部采取超前灌漿小導管施工,小導管L=6.0m@0.4m。兩側邊墻開挖出來視圍巖情況確定是否進行固結灌漿,固結灌漿鉆孔孔距2m、孔深6m,壓力0.1-0.4 MPa。
5 系統支護及排水孔施工仍按照原設計參數實施。
采用制定方案經過14天的施工,將塌方段全部處理完畢,在隨后穿越該部位破碎巖脈、斷層及裂隙密集帶施工仍采用該方案,成功開挖25m通過該IV、V類圍巖洞段,沒有再次發生規模塌方。
4結語
1 圍巖地質條件差的部位洞段開挖時,要加強地質資料收集和判斷,采取超前地質勘探手段查明地質情況,及時調整施工方案,防止照搬設計方案和盲目冒進施工,避免發生大規模塌方和次生災害發生、引發人身安全事故。
2 在圍巖地質條件差(IV、V類)、含水大的洞段施工時,應嚴格遵循“短進尺、弱爆破、緊支護、勤量測”的指導方針。掌子面開挖出來及時噴混凝土5-8cm進行封閉,該施工工序至關重要,起到穩定和降低塌方擴大、為后續加強支護提高保障。
3 松散塌方體不可盲目出渣、強行掘進。首先應對塌方體進行表面封閉,使其保持相對穩定,盡可能減少擾動次數,避免造成再次冒頂塌方;其次,應對塌方體進行固結灌漿,使塌方渣體形成一個整體,提高渣體強度級別,這是塌方處理的基礎和關鍵。
4 地下洞室開挖、支護施工質量不能絲毫馬虎、偷工減料,更不能抱著僥幸心理期望不會發生塌方事故,開挖施工過程地質、質檢、技術、施工等人員要緊密配合,預案充分,加強現場指導和管理,防范安全事故發生。
參考文獻:
[1]崔冠英主編. 水利工程地質,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