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術為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研發的集農藝節水,工程節水及全程機械化,水肥一體化的水稻高新栽培技術,技術屬世界首創。為解決農業節水增糧問題,2016年甘肅省甘州區水務局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建設管理處引進該項技術在甘肅省農科院張掖試驗場進行實驗性示范。示范結果表明: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術適應當地的氣候與生態環境,測產量為458.6Kg/667m2,試驗示范取得成功。
【關鍵詞】水稻;膜下滴灌;張掖地區;試驗示范
甘肅省張掖地區屬大陸性氣候,氣候特點是干燥,年平均氣溫6℃,1月份最冷,7月份最熱。本地區有黑河水灌溉,地勢平坦, 土壤肥沃,物產豐饒,以烏江米為有名,盛產小麥、玉米、水稻、油菜、胡麻等農作物,為全國重點建設的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此外,本市還具有豐富的礦產、土地、水利、光熱和勞動力資源,有30多種礦藏,其中煤、鐵、石灰石、芒硝等儲量過億噸。已探明的金屬非金屬資源有煤、石膏、粘土、磚石、銅、鐵、鋅、鎢等,累計儲量居全省之首。近年來,隨著原油冶煉、礦產開發、建筑業等工業產業的持續發展,水資源逐年匱乏,工業與農業爭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本地區迫切需要引進農業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減少農業用水,確保二、三產業的穩定發展。水稻作為用水量最多的作物,高效節水種植意義重大。2016年,甘肅省甘州區水務局高效節水灌溉項目建設管理處及甘肅省農科院專家經過研究論證引進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專利技術——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術在本地區進行實驗性示范,旨在解決當地種植水稻的供水及勞力緊張以及為甘肅省探索一條農業產業調整,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模式與道路。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研發的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術,實現了水稻全生育期田間無水層,比常規水田種植可節約用水60.7%。節肥10.4%,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10%,減少甲烷溫室氣體的排放,減少化肥和農藥對環境的污染,是一種高產兼生態環境友好型的全程機械化栽培方法[3-5]。
1、材料與方法
1.1 品種選擇
本試驗選擇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篩選的T-43水稻品種為供試材料,該品種具有抗旱、耐鹽堿等特性。
1.2 試驗地選擇
試驗地選在甘肅農科院的張掖試驗場。土壤為壤土,土壤養分中等,耕作層有機質含量23.5g·kg-1,速效氮82.7 mg·kg-1,速效磷35.0 mg·kg-1,速效鉀210.6mg·kg-1,PH為8.2,總鹽1.6g·kg-1,前茬作物為玉米。
1.3 試驗設計
本試驗選用1膜2管8行的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模式,用天業集團研發的水稻播種機進行膜上點播。膜寬1.5m,株距10cm,平均行距26cm,設置3個重復,每重復0.5 hm2畝地,每穴播種8-10粒。
1.4 試驗測定項目
在試驗過程中出苗后,每個重復選取具有代表性的6穴,每隔10天分別調查記錄水稻的株高、生育期。成熟后進行室內考種,考種對象為能最終成熟并結穗的品種,指標為穗粒重,空癟率,成穗率,千粒重,及理論產量。
2、結果與分析
2.1 水稻株高發育變化
水稻株高是反應其株型和生物框架結構的重要生理指標。表1顯示了T-43水稻品種在張掖試驗場3個重復8個時期的株高表現。從表1可以看出,在5月20日,3重復的水稻株高在15.9-17.1 cm之間,彼此之間無顯著性差異,說明苗期該品種的出苗穩定性很好。5月30日到6月30日的4次調查數據顯示3重復間的株高無顯著差異,說明T-43水稻品種適應當地生態環境,苗期、分蘗期、拔節孕穗期生長穩定均勻,土質條件及栽培管理得當。7月10日和7月20數據顯示,重復2與重復1的株高顯著高于重復3,到7月30日的數據,株高表現為重復2 > 重復1> 重復3,且差異顯著,說明后期水肥調控等田間管理有一定差異。
2.2 膜下滴灌水稻產量及其構成因子分析
通過收獲考種及測產,對3重復水稻產量及其產量構成因子進行分析。結果(表2)表明,重復1和2的株樹都為8株/穴,較重復多1株;穗長表現為重復1和重復3都大于重復2,且差異顯著,不過穗表現符合T-43的品種特性;每穗的實粒數在95.4-99.8之間,空癟率在7.7-8.2之間,千粒重在24.4-25.0之間,且3個重復無顯著性差異。三個重復最后收獲產量為:重復2是458.6 kg/667m2,:重復1是425.0kg/667m2,:重復3是401.7kg/667m2;重復2和重復1產量無顯著差異,但2個重復的產量都顯著高于重復3。
通過對產量及其構成因子的測定與分析,表明:在一定范圍內,水稻收獲產量與其有效穗數和每穗實粒數成正相關,與株數、千粒重相關性不大。要保證水稻產量,必須提高有效收獲穗數,穗子的實粒數。
3、結論與討論
膜下滴灌水稻在甘肅省張掖試驗站的試驗示范最高一個重復收獲產量為458.6 kg/667m2,試驗示范取得成功。
膜下滴灌水稻在張掖地區還有增產潛力,由于2016年5月份張掖地區的持續低溫導致了膜下滴灌水稻保苗株數較少,最終影響到了收獲產量。重復3就是苗期受低溫冷害,收獲穗少較少最終只有401.7 kg/667m2。
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術在甘肅張掖地區成功試驗示范,不僅有利于張掖地區及本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節約用水,發展第二、三產業,而且可利用張掖的地理位置帶動整個甘肅省的稻業發展和農業提質增效。另外,膜下滴灌水稻技術在節能減排、土地利用率、保護環境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膜下滴灌水稻技術若能在甘肅省大面積推廣,會有效的緩解了該地區的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為甘肅省水稻種植增加新的技術方案,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優化了農業種植結構??傊?,膜下滴灌水稻技術在甘肅具有廣闊的推廣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Bernier J, Atlin G N, Serraj R, et al. Breeding upland rice for drought resistance [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08, 88: 927-939.
[2] Mengel K, Kirkby E A. Principles of Plant Nutrition [M]. International Potash Institute, Bern, Switzerland, 1987: 247-252.
[3] 郭慶人, 李志遠, 王培武.水稻直播膜下滴灌旱作栽培方法. 中國, 發明專利, 200710169613, 20010202.
[4] 銀永安, 陳林, 王永強, 趙雙玲, 李高華. 膜下滴灌水稻產量與生理性狀及產量構成因子相關性分析[J]. 中國稻米, 2013,19(6):37-39.
[5] 郭慶人. 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術對降低甲烷氣體排放以及化肥、農藥施用污染的探討[J]. 作物研究,2012,26(3): 278-281.
[6] 銀永安,陳林,朱江艷,趙雙玲. 膜下滴灌水稻籽粒淀粉理化特性研究. 節水灌溉,2014,(7):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