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舟山漁歌是舟山地區民歌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舟山地區時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經過歲月的漫長積淀,形成了具有自己地域性特色的漁歌,廣為流傳。同時,將舟山地區的風土人情和人文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是舟山地區人民生活、勞動、情感的真實音樂寫照。
[關鍵詞]舟山漁歌;漁歌號子;非遺;保護與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02-0050-02
舟山群島是浙江省也是中國沿海最大的群島,背靠寧波與上海, 面向太平洋, 由大小1000多個島嶼組成, 其中常年有人居住的島嶼近 100 個,海域面積達 22000 多平方公里。舟山漁場是東海第一大漁場,也是中國近海最大的漁場和世界四大著名漁場之一,素有 “中國魚都、東海魚倉”之美稱。人類祖先早在5000多年前就在舟山群島生息繁衍、出海捕魚,人類行為和海島的生態環境共同形成了與海洋緊密聯系的獨特文化。“漁人們勞作在風浪中, 心有所感, 情發于衷, 合乎音律, 始成漁歌。”舟山先民以島為家,以海為田,耕海牧魚,世世代代辛勤勞作于浪峰波谷之間。獨特的地理環境,為舟山漁歌的產生創造了必然的條件,成為勞動人民日常漁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糧”,廣為傳唱。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機械化程度不斷加強,漁歌開始從勞動人民的生活中逐漸淡化,在我們的視野中慢慢消失。2008年,舟山漁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于種種因素,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未得到很好的保護,傳承與問題亟待解決。
舟山漁歌號子是舟山地區獨特的民歌體裁,種類繁多,在漁民中口口相傳,連綿延續。伴隨歷史的發展,由于漁歌的特殊性——口頭傳唱,并沒有詳細的書面及譜例的記載,再加上老漁民的相繼故世,現存的舟山漁歌號子越發稀少,難以求全。不過,“據80多歲高齡的岱山老漁民虞阿元老人介紹,船上或者岸上有多少的生產操作程序,就有多少號子”,由此可見漁歌號子與人民的生活關系可見一斑,數量更是豐富。
一、舟山地區漁歌體裁
現存的舟山地區漁歌約有80余首,主要收錄于《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浙江卷》。
1.號子。在傳統的漁業生活中,沒有機械化的設施,漁業基本依靠人力,從漁船起錨到升帆、搖櫓,從撒網捕撈到起網、收魚,都需要船上漁民齊心協力共同完成,是一項極其繁重的工作。這些原始的密集型高強度勞動,需要大家步調一致,齊心協力,于是在生產勞動中自然便生了漁歌號子。如舟山漁民號子《拔船》《挑艙》等。
2.山歌。舟山地區的山歌類題材相對較少,其主要特點是抒情性較強,曲調舒展,節奏自由。如舟山市定海區山歌《長工短嘆》《光棍調》等。
3.小調。按照不同的曲調類型,流傳于浙江地區的有20余種,其中舟山地區的小調以梳妝臺調、碼頭調、五更調等為止。如舟山市·定海區小調《前望郎》《五更哭小郎》等。
二、舟山漁歌號子的主要類型
舟山地區海域廣闊,海岸曲折,為其漁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沿海漁民,世代捕魚為生,漁歌號子遍布各地。各種勞動都要唱號子以統一步調,調節情緒。舟山漁歌號子按照工序可分為起錨號、拔篷號、搖櫓號、打水號、起網號、起水號、抬網號等。歸納所有,舟山漁歌號子其曲調類型主要有重號、輕號兩種。重號主要是四拍子,以八拍為一律動單元,又主要分為小號與大號;輕號主要是二拍子,以四拍子為一律動單元,由主要分為小號與搖櫓號。
按照漁歌號子工序,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起錨號。起錨號子又分為大號與小號兩種。船舶在停航時,為了避免船的移位,因而需要拋錨。在開船起錨伊始,相對比較輕松省力,這時一般用“小號”;因船錨深扎于海底淤泥深處,待到錨索繃直時,再加以船錨的重量使得漁民要加大力氣,此時便將“小號”改為“大號”;當船錨離開淤泥,懸浮于海水之中,海水的浮力使得船錨變輕,此時又可將“大號”改為“小號”。這都伴隨著船錨的起落和力量的多少而不斷更換。
2.拔篷號。在古代,船舶的主要動力來源是風及人力,而帆就是充分利用風源的重要工具。船要加速,就要揚起風帆,伴隨風帆的不斷升降、風力的大小,拉帆的感覺也會隨之越來越重,于是號子成為了漁民的出航的必需品。在演唱時,根據情景、用力的不同而不斷變化。拔篷號也分“大號”與“小號”,在演唱“大號”時,一般結尾的音會拖延一些,從而使得領唱與眾唱者能有更好的銜接,把握好整體的節奏。
3.搖櫓號。搖櫓號子又分為單人搖、雙人搖、多人搖等。單人搖一般用于船體較小的小舢板;由于這些船體的限制性,其動力來源主要依靠人力,雙人搖、多人搖是由兩人以上共同搖槳劃動船體,由于前期搖櫓開始,動作時并不會取得完全的一致,這就需要節奏的幫助協調步調,達到和諧、省力的目的。
4.打水篙。打水篙號子主要運用在船舶在進港或者海邊時,為了避免觸碰到暗礁或擱淺,一般會有專人在船頭用長篙子測量海水的深度,使舵手掌握好行駛的方向,從而使得船舶順利進入港灣。
5.拔網號。漁網是捕魚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各類大小漁船上,所用的漁網規格也有所差異。由于這種差異性,所捕魚的種類大小也甚大。所以,在起漁網時,漁民往往會根據漁網的規格及魚得多少,選擇拔網號的演唱(大號或小號)。
6.起水號。起水號又叫作“起艙”“出鮮”,主要用于將船里的魚貨取出來,一般是兩人操作,每一小節向上拉一把,此曲可以無限反復,直到魚鮮取盡為止。有時為了清楚船艙內的積水也用此號,所有又被稱為“吊水”。
7.挑艙號。在打魚歸來,船靠岸時,漁民們把船艙的魚鮮挑上岸過秤售賣時唱。
8.抬網號。一般來講,一頂大網有數十米之長,從岸上抬到船上需有十幾人抬著,為了取得步調的協調統一,就唱抬網號,通常為兩拍子。
9.拔船號。在漁船回港時,一些較小的船只如大舢船等要拉到海涂上來,船友們需要修補的船只也要拉到海灘上,拉船時長的號子就是拔船號。
三、舟山漁歌號子的藝術特點
舟山漁歌號子以其濃厚強烈的海洋生活氣息,富有漁區特色的主題內容,多種多樣的藝術表現手法,在體現漁民豪爽、粗獷的性格同時,又展示出不一樣的海洋藝術風格特色,給人以場景的再現及想象的空間。
1.節奏強烈,氣勢恢宏。舟山漁歌號子的表現力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受到環境的制約,大風大浪的生活作業,勞苦費力的生產方式,使得號子的音樂表現力受到勞動強度的制約,并沒有太多的抒情性旋律的融入,多為節奏型較強、形式短小、旋律激昂的曲調。如《拔篷號子》《搖櫓號子》等。
2.歌詞反復,方言演唱。舟山漁歌號子以勞動中“也啰啊來”“也左來”等這類語氣詞為主,歌詞多為實際口號性,沒有太多情感的注入,且具有鮮明的方言特色性,更加貼近漁民的生活。簡單明朗的旋律加上朗朗上口的方言語詞,烘托了氣氛,達到動作跟力氣的和諧統一。
3.即興演唱,曲調自由。由于海邊環境的變化多樣,隨著不同環境的出現,漁民往往會臨時抒情,即興隨口而出,其歌曲內容一般與勞動息息相關。這都是廣大勞動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切實來源于生活之中。
4.一領眾和,和諧統一。一領眾和是舟山漁歌號子的基本演唱形式,它的領唱者通常是集體勞動的指揮者,領唱與眾唱相互交替,錯落有致的歌詞,既能達到節奏的統一,又能起到感情的交流,加強了行動的一致。
四、舟山漁歌號子的現狀及保護措施
舟山漁歌號子所蘊含的藝術價值是龐大的,是漁區人民生活的百科全書,可以說號子是舟山漁歌音調最高的根基和基礎。舟山漁歌號子產生于最初艱苦的木帆船時代,從唐代開始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漁船的動力來源是漁民的一雙手和一片風帆,號子是漁民情感最真實的體現。但隨著傳統木船被機械化漁船所替代,曾經發揮著主體作用的號子也逐漸失去了存在的背景,甚至逐漸被漁民遺忘,出現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局面。
其次,越來越多的現代漁民受西方化的影響,更加喜歡具有時代特征的新藝術元素,對傳統的漁歌興趣淡化。再加之大部分青少年對鄉土音樂知之甚少,漁歌“消逝化”情況越發嚴重。
這就需要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鑒于此,筆者建議應當從以下方便著手保護舟山漁歌號子。
1.構建活動平臺,做好漁歌品牌。在一些大型的文藝活動中,積極推出漁歌文化,讓漁歌在人民的生活中傳唱,讓更多人熟知漁歌。如2006年6月,在第二屆中國海洋文化節期間,岱山舉辦以漁歌號子為音樂載體,舉辦以感恩海洋為演唱主題的大型歌詠大會,海洋文化氣息濃郁。
2.以網絡媒體為平臺,走出舟山。伴隨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媒體成為主流,我們需要搭借媒體的力量,讓舟山漁歌廣為流傳。利用精品漁歌節目為跳板,推出系列節目,在中央電視臺、浙江衛視等國內電視臺播放。
3.搜集整理現存漁歌,編輯印發。加強舟山漁歌的學術研究,通過當地政府機構、地方社區,對已有記錄的漁歌進行整理、收編成冊,并根據當地老漁民的記憶,將口頭傳唱的漁歌收錄下來,匯集整理。將整理好的漁歌集出版發行,并免費下發至各個地方社區,提高群眾的關注度,同時為外來學者的研究提供方便。
4.創作劇目,加強傳承。將漁歌作為動機,創作出更加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曲調,建立專門的演出隊,設立展演場所,進行常年性的巡回演出,以原生態為基礎,讓舟山漁歌走出國門,與世界各國進行交流展示。
結語
白帆點點,銀鱗雀躍,這曾經是舟山地區舊日輝煌的景象,也是漁歌生存的空間。在過往的幾百年中,漁歌伴隨著一代又一代漁民乘風破浪。現在,我們依然需要共同努力,積極尋找舟山漁歌的發展路徑,讓舟山漁歌能夠再次在海天之間悠揚回蕩,久久不息……
[參 考 文 獻]
[1]沈奕汝.讓漁民號子在海天之間悠揚傳唱——舟山漁民號子的藝術綜述[J].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與發展初探,2010.
[2] 徐波.舟山方言與東海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3] 馮光鈺.旅游音樂資源開發與民族傳統音樂保護[J].音樂探索, 2005(03): 3—6.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