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一個展覽中濃縮整個世界歷史?國家博物館正在展出的“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可以做到。展覽從大英博物館800多萬件藏品中精選出100件(組)展品,通過這些會講故事的文物,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帶你縱橫200萬年,橫跨五大洲,了解人類文明的歷程。這個展覽不僅彰顯了“以物述史”的獨特魅力,而且展現了不同文明之間的共性以及文明之間相互交融、彼此影響的事實。
展覽簡介
在國家博物館的北十展廳,一個主題為“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的展覽正在展出。這個展覽緣起于2010年大英博物館與英國BBC廣播公司的合作項目——用100件館藏文物講述世界歷史。由于該廣播節目創下1100萬人同時收聽的紀錄,在英國廣受好評。大英博物館又與企鵝出版公司出版了《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中文版《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一書。在此書的基礎上,大英博物館從800多萬件藏品中精選出100件(組)展品,推出了同名的展覽項目,在世界范圍內進行巡展。
這些展品從奧杜威峽谷出土的石質砍砸器到當代人工制品,跨越了200萬年的歷史,涵蓋了世界所有地區的文明。展覽平等地看待人類曾經存在和當代仍然存在的各個文明,力圖發現每個文明自身的價值及其對人類歷史的貢獻。
這一展覽項目已經在日本、阿聯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的多家博物館展出。據英方策展人貝琳達·克里勒表示,由于一些文物“舟車勞頓”需要休息和保養,因此每一站中都會有文物被替換。
在中國的展覽共分“序言”、“開端”、“最初的城市”、“權力與哲學”、“儀式與信仰”、“貿易與侵略”、“變革與調整”、“邂逅與連接”、“我們創造的世界”共九個單元。雖然時間跨度巨大,但每一部分都在試圖告訴觀者同樣一件事,即人類是如何在交流融合中發展至今的。
會“說話”的“重器”
大英博物館此次帶來了不少“重器”,這些重磅文物都是首次來中國展出。
一套屬于古埃及女貴族佘盆梅海特的木棺是“序言”部分唯一的一件展品。這個制作于公元前600年的木棺初看起來和常見的古埃及木棺并無二致,但其實它的全部材料都來自埃及以外的地區:木料來自于黎巴嫩,黃金來自努比亞,青金石來自阿富汗,瀝青來自兩河流域。這個普通的木棺試圖向觀眾表達,在早期文明時代,世界范圍內的交流合作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另外,有研究認為,這個木棺里裝的不是埃及女貴族佘盆梅海特,而是一位男士,或許當年在安葬時,里面已經被“掉包”了。
距今150萬年到200萬年,出土于非洲坦桑尼亞的奧杜威砍砸器是第一單元“開端”最重要的展品。它也是大英博物館館藏中最“年長”的“老者”。這兩塊讓普通人根本不注意的茶杯大小的石頭,上面布滿硬幣大小的不規則淺坑。專家說這就是人為制作的痕跡,說明人類的祖先利用這些工具切割動物軀體,砸碎動物骨骼,以獲得營養豐富的骨髓。得益于對這些工具的使用,人類變得越來越強壯,大腦也愈來愈發達。
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即今日伊拉克)發展起來的早期書寫系統被稱為楔形文字。這是一種用切斷的蘆葦桿刻寫在泥板上的文字,筆畫呈楔子形狀。成千上萬的楔形文字泥板被保存下來,其中以這一塊公元前七世紀的泥板最為著名,它就是“最初的城市”單元最重要的展品——“大洪水”記錄板。1872年當它被翻譯出來時曾引起轟動,因為它與《圣經·舊約》中一則著名的故事有著密切聯系。翻譯者名叫喬治·史密斯,他花費了多年時間來學習解讀和鉆研這些楔形文字泥板,逐漸成為了當時的楔形文字專家,并成為了大英博物館的一名策展人。他發現泥板上的文字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人受神旨意建造了一艘船,把他的家人和“一切生靈”帶到船上,在即將發生的洪水中拯救了他們。這則傳說與《圣經·舊約》中諾亞方舟的故事相同,更為重要的是這塊泥板早于《圣經》400年左右。
公元800年左右,中東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被兩個超級大國控制,即中國的唐朝和伊拉克的伊斯蘭阿拔斯王朝。他們支配著連接東西方絲綢之路上的巨額貿易,香料和絲綢等東方奢侈品在西方的需求持續高漲。研究表明,來自印度地區的胡椒最遠到達了大不列顛,但價格昂貴,一磅胡椒的價格相當于一個士兵兩周的薪水。“貿易與侵略”單元展出的公元4世紀制作的霍克森胡椒瓶,其珍貴的材質和奢華的裝飾,表明香料在中世紀的西方有著極高的價值。
“變革與調整”中的丟勒的木刻版畫《犀牛》令人過目難忘。公元1515年,一頭來自印度的犀牛登陸當時的強國葡萄牙,作為印度王公在貿易中送給葡萄牙國王曼努埃爾一世的禮物。曼努埃爾國王又決定把這只動物贈給教皇利奧十世。但這頭犀牛在1516年的一次意大利海難中隨船而沉,自此歐洲再沒見過活生生的有關犀牛的紀錄,直到1579年左右才有第二只犀牛從印度進貢給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德國畫家丟勒從沒見過那只犀牛,只是根據人們的描述創作了這幅版畫《犀牛》。制作時,他還將自己的名字縮寫刻在了上面。盡管畫中犀牛的構造并不正確,但丟勒的版畫卻風靡歐洲三個世紀,在十八世紀晚期之前,這幅畫被很多歐洲人認為就是犀牛的模樣。
“邂逅與連接”單元中的環球航行紀念章,是為了紀念英國德雷克船長繼麥哲倫之后進行的第二次環球航行成功而制作的紀念章。它也是這次展覽的海報上所印刷的文物。德雷克是世界上第一位活著完成環球航行的航海家和探險家,在南美洲南端還有被他發現并以他名字命名的德雷克海峽。紀念章上展現了一張世界地圖:一面是歐洲、非洲和亞洲,另一面是美洲。德雷克的航線用虛線和其旗艦“金鹿號”(Golden Hind)的微縮圖片標示,“金鹿號”是三艘航船中唯一平安返回英國的航船。16世紀,歐洲的探險家成功環繞地球一圈,此前毫無聯系的區域文化被緊密連結在一起,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時代開始了。探險也導致歐洲人開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深刻影響了世界各地。
展覽的最后一個單元是“我們創造的世界”。如今人們逐漸意識到一次性用品對環境和全球資源的影響。展覽的第100件展品,是制造于廣東深圳的太陽能燈和手機充電器,他們都是從一個小型太陽能板上獲得電力。太陽能板可以為世界上一些最貧窮的人提供電力,這盞燈只需在烈日下暴曬8小時,便能提供100小時的照明。在《看得到的世界史》這本書中,這樣描述選擇它們作為“穿越之旅”終點原因的:“第100件文物必須在某種意義上和科技有所關聯,因為新的設備幾乎逐年改變著人類彼此的相互關系,也改變著我們處理自己事物的方法。行動電話——確切地說是‘智慧型手機。”于是,第100件文物選擇了發電設備。因為“沒有了電,手機就一無是處了”。
第一百零一件展品
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希·費舍爾介紹,展覽每巡展至一地,都會邀請當地博物館精選一件自己館藏的文物作為第101組展品,與大英博物館的100件展品一同展示。至于第101件“神秘”展品,按照“大英展”的慣例,也是由巡展國進行挑選的,一般多展示該國的高新科技。據了解,國博為了敲定這件展品,經過了4個多月的討論,最終選擇的藏品是“宣布中國重返世貿組織的木槌與簽字筆”。
據了解,之所以選擇這一件(套)文物來加入展覽,主要考慮到世貿組織是致力于消除貿易壁壘、實現經濟全球化的組織。中國也是世界貿易組織前身的創始國,中國歷經重重困難,終于于2001年重返世界貿易組織,這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和世界經濟發展來說,都有重大意義。
除了中國提供的第101件展品,“大英展”上還有八件展品由“中國制造”,此次來北京巡展將是它們首度回國“省親”。這其中包括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的康侯簋,商周時期的镈,東漢青瓷六博俑,唐代劉庭訓墓的三彩文官俑,元代的青花瓷盤和龍首雙耳瓶,以及2010年生產于深圳的太陽能燈具與充電組。這些展品分布在不同的單元,觀眾需要耐心找尋。
來自大英博物館這100件文物,未必都是精美的藝術品,卻涵蓋了世界所有地區的文明,堪稱是濃縮的文物世界史。從歷史到當下,一個展覽所能講述的不僅僅是過往的故事,也預示著世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