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ers found that men in the study were less able to suppress a negative memory after they slept than they were before they slept.”
俗話說夫妻沒有隔夜仇,床頭吵架床尾和。這句老話意在提醒夫妻二人不要把脾氣帶到睡夢中,爭吵與不快要盡早解決。這本是一個婚姻相處之道,如今卻有了科學依據。研究表明,睡前的不良情緒如果沒有得到妥善解決,一覺醒來,這種消極情緒反而會有所加深。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通過給73名男性看照片的方式對其睡眠與記憶力的關系進行研究。26張面無表情的人像照片,分別配以令人心煩意亂的場景,諸如尸體、哭鬧的孩子或傷者的圖像等,看過這些畫面之后,他們會被要求盡量忘掉這些不愉快的記憶。可是一覺醒來他們卻感覺記憶加深了。睡眠通過加工并儲存白天獲得的信息來鞏固記憶,而這些負面情緒也會隨之加深。不過該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實驗對象僅為男性。
“Finding ways to encourage everyday creative activities, not just master works of art, could lead directly to increased wellbeing.”
美國著名作家庫爾特·馮內古特(Kurt Vonnegut)曾說過,投身于任何形式的藝術活動都能使靈魂“重生”。心理學家最近得出相似的結論:創造性的活動能夠使積極情緒呈螺旋式上升,使人生理和心理變得更加健康,整個人容光煥發,精神抖擻。如果你不是從事創造性的工作也不要緊,閑暇時間培養諸如寫作、繪畫、手工、樂器等興趣愛好,也能達到類似效果。刊登在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上的一項調查要求658名志愿者每天參加創造性活動,并且通過日記的形式對身心狀態進行描述。連續13天的日記表明,創造性活動愉悅身心的效果顯著。它能降低焦慮程度,減輕生活壓力。如果你覺得自己完全沒有藝術細胞也沒關系,因為即便是嘗試一道新的菜式,也可產生類似創造性活動帶來的愉悅身心的效果。
“We werent checking Facebooks and Instagrams―we were in a room together, in a coffee shop together. We were talking, having conversations. We have lost that.”
說到情景喜劇,你可能首先會聯想到近幾年非常火爆的《生活大爆炸》或是《破產姐妹》。可是根植在許多人內心深處的卻是已經停播了近13年的《老友記》。有多少學英語的人伴著《老友記》的歡聲笑語長大,又有多少人期待著主創人員再聚首呢?畢竟,由電視劇或是綜藝節目改編成的電影大都受到熱捧。不過詹妮弗·安妮斯頓(Rachel Green的扮演者)在電視訪談中的一席話擊碎了大家的美好憧憬。“《老友記》停播十二三年來,觀眾一直對這部劇念念不忘的原因是其中飽含的情懷和回憶。但是無法否認,這部劇離我們越來越遠了。現在讓我們幾個人坐在咖啡館里,不去碰Facebooks和Instagrams,而是面對面閑聊,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除詹妮弗外,柯特妮等主要演員也表示《老友記》重返熒幕無望。
“Screen time is a major concern for many mothers and fathers, particularly parents of tweens(8-12歲兒童)and teens who live in a truly digital world.”
人手一部手機的生活使我們沉浸在虛擬世界中不能自拔,這也引發了很多家長對于自家孩子過度沉迷于電子產品的擔憂。家長要求孩子放下手機,可是他們自己卻離不開屏幕。Common Sense Media(常識媒體)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青少年的家長平均每天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超過九個小時,其中,三個多小時用來看電視或是玩電腦,一個小時使用社交媒體,一個小時瀏覽網頁,一個多小時玩游戲,十五分鐘讀電子書,四十五分鐘用電腦或手機處理瑣事。用電子產品處理工作問題只占了一小時四十分鐘。最有趣的是,參與調查的家長中有78%認為在使用電子產品方面,自己給孩子起到了良好的模范作用。這項調查的目的不是為了使家長感到羞愧,而是提醒家長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How many social media accounts do YOU have? Those with more than seven are three times more likely to suffer from depression.”
你是否常常在各種社交媒體平臺自由切換?你是否把刷新各種社交平臺動態作為一種放松?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可要當心了。匹茲堡大學研究人員的最新發現表明,擁有7—11個社交平臺賬號的年輕人患抑郁癥的幾率是擁有兩個以內社交平臺賬號年輕人的三倍。此項發現來自匹茲堡大學普利馬克教授和其團隊在2014年對1,787名19—32歲的美國人進行的問卷調查和抑郁癥評估的結果。他們發現,常常游走于各種社交平臺的年輕人看似通過社交平臺宣泄了自己的情緒,但實際上他們更易患抑郁癥和焦慮癥。同時,人們患抑郁癥的幾率不僅僅和使用的社交平臺數量相關,在社交平臺上花費的時間也會造成一定影響,時間越長越易患抑郁癥。
“Not only is the toilet paper used to wipe away germs from the screen, but it also includes information about WiFi and a travel guide app, called jspeak, which has a voice translation function.”
公共衛生間提供廁紙已經司空見慣了,然而你聽說過“手機廁紙”嗎?不久前,日本成田機場率先開始試用“手機廁紙”。“手機廁紙”尺寸小于傳統廁紙,被置于傳統卷紙器旁邊,每一節上都給出了正確清潔手機的步驟。它不僅可以用于擦除屏幕上的細菌,還能提供WiFi和旅行指南應用程序信息。“手機廁紙”的出現也引發了科學研究的熱潮,手機上究竟有多少細菌?研究結果令人震驚,智能手機上的細菌要比廁所多10倍,其潛在的有害細菌要比男性廁所的沖洗手柄多18倍。雖然多數情況下,智能手機上發現的細菌相對無害,但某些細菌可導致感染,如食物中毒、膿包病甚至敗血癥等。
“An explosion of timber(木料) towers, either built or proposed, has gripped the architecture world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every one seemingly a recorder holder in some respect.”
近五年來,木質高層建筑越來越多。2012年,墨爾本維多利亞港口邊立起了一幢104英尺(約31.7米)高的10層木質住宅樓。2014年,挪威建了一座比它還高四層的木質大廈,搶走“最高木質大廈”美名。而如今,倫敦將要建成“橡木大樓”(The Oakwood Tower),這將成為世界上最高的木質大廈。說到這里,人們必然會擔心一個問題:這樣的高樓是不是一個巨大的火災隱患?對此,劍橋大學天然材料創新中心的Michael Ramage博士表示:“這完全是認識性問題,木材并不像公眾想象的那么易燃。倫敦和芝加哥的大火災都是由小木片著火引起的,而體積大的木塊很難點燃。”事實上,木材的防火處理也更易操作。除此之外,相比鋼筋混凝土,木材輕便且便于運輸,壽命更長,更環保。而且,隨著無紙化的普及和綠化率上升,木材儲存量有所增加。綜合看來,木材將成為未來的主流建筑原材。
“Poverty cuts an average of almost 10 years off American mens lives and seven off womens, a new study shows.”
常言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是金錢真的買不到時間嗎?路透社健康專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貧窮使美國男性的平均壽命縮短10年,女性則縮短7年。研究人員按照家庭收入而不是地理位置把美國重新劃分為50個新的“州”,并在《美國公共衛生雜志》(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中發表報告稱,最貧困地區的男性平均壽命是69歲,比最富有地區的少10年,最貧困地區的女性則少7年,平均壽命是76歲。這些特點也體現在兒童身上。來自低收入家庭和資源匱乏地區的孩子壽命更短,可想而知,這些孩子擁有的教育資源也是稀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