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1號文件”:農業供給側改革對化肥市場影響幾何
2月5日,中央“1號文件”正式發布,主題為農業供給側改革,這是新世紀以來中央連續發出的第十四個指導“三農”工作的1號文件,體現了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重視。化肥為農業服務,農業興,化肥興。農業供給側改革,將對2017年化肥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為何要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主要原因是我國是世界人口大國,吃飯問題始終是重中之重。長期以來,農產品供給總量不足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矛盾,增加產量是農業政策的重心所在。經過多年不懈努力,糧食連年高位增產,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登上新臺階,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
“隨著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人們不僅要求吃得飽,而且要求吃得好、吃得營養健康。從農業供給體系來看,市場需求旺盛、適銷對路的高品質農產品,國內生產供給不足,或者供應成本高,許多國內需求漂洋過了海,中高端農產品進口顯著增加;而一些大路貨品種,雖然國內生產供應充足,但賣不上價,甚至積壓滯銷。農業生產中面臨的問題很多。”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健說。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認為,除了農業生產結構問題外,目前農業生態問題也同樣突出,資源環境消耗過度,比如東北黑土地的退化、土壤面源污染等。另外,相較于進口的國外低價農產品,國內的農產品競爭力跟不上等等,這些都使得農業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有人提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大,國家財力緊,還要不要持續加大對“三農”的投入?面對農業農村發展新情況、新問題,也有人提出,部分農產品庫存這么多,國際低價農產品進口沖擊這么大,還要不要進一步加強糧食生產?
對此,唐仁健明確表示:“雖然當前財力緊張,但‘三農’支出不能減。”確保農業農村投入,確保增量,1號文件明確,“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確保農業農村投入適度增加。”
本次1號文件對農業生產區進行了劃分,共分為三個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是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建設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是為確保重要農產品基本供給;建設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是為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通過“三區”建設,推動生產要素向優勢產區聚集,切實將區域資源優勢變成產品優勢、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
“三農”支出不減,農業生產劃分為“三區”,為化肥需求奠定了穩定基礎,這是這次中央1號文件對化肥市場的最大利好,也讓化肥企業吃了定心丸。
農業進行供給側改革,作物種植結構調整,意味著化肥生產也必須隨之改變,以更好地適應農業需求。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五類肥料將迎來發展良機。
有機肥。本次中央1號文件中明確提出“質量興農”,強調綠色發展,要突出一個“綠”字,推行綠色農業生產方式,實行有機肥替代化肥的試點。農業部今年將大力推進水果、蔬菜、茶葉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要求以縣為單位,抓好水果生產大縣、設施蔬菜生產大縣、茶業生產大縣以及生產基地,大力推進種養循環,開展水果蔬菜茶葉有機肥替代行動。可以預見,有機肥行業將迎來大發展,也意味著傳統化肥需求將會減少,這對化肥企業將是巨大的挑戰。
行業數據顯示,有機肥在我國農業肥料投入中占比為20%左右,如果提高到50%,意味著有機肥的實物量要達到6億噸,每噸產值600元,整個產業的年產值將高達3600億元。這是一塊誘人的大蛋糕,有機肥將成為肥料行業新的增長點。
高效無污染肥。我國現階段正處在溫飽問題解決之后,消費快速升級的時期,老百姓對農產品、食品最大的關切是六個字:優質、多樣、個性。要生產出優質的農產品,就必須有優質的肥料做保障。這對化肥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進行無害化處理,重金屬含量必須控制在指標范圍內,不能對土壤及農作物產生二次污染,同時肥料必須做到高效化,根據作物生長周期及需肥量及時有效地提供營養元素,促進作物健康生長。
專用肥。針對前些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過大、產量過多的問題,去年開始進行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全國共減少玉米種植面積3000萬畝,其中玉米第一種植大省黑龍江省減少種植面積近2000萬畝。今年農業部要求繼續壓減玉米種植面積,力爭調減籽粒玉米種植面積1000萬畝,改種大豆、雜糧、青貯玉米、經濟作物等。之前玉米種植面積大,使得高氮肥等玉米肥大行其道,現在隨著大豆、雜糧、馬鈴薯等種植面積的增加,企業應該多關注并生產此類作物的專用肥。
水溶肥。唐仁健表示:“現在地下水超采非常嚴重,同時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也很不均。從長遠來看,從中國的國情來看,解決好缺水和高耗水問題,最迫切、最有效的途徑還是搞節水。因此,這次1號文件強調要把節水作為一個方向性、戰略性的大事來抓,提出要加快完善一整套、一系列促進農業節水的政策體系,大規模實施節水工程。”
農業節水政策為水溶肥發展提供了契機。水溶肥是一種新型速溶性肥料,近幾年在我國快速發展,它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水溶性好、無殘渣,可以完全溶解于水中,能被作物的根系和葉面直接吸收利用。采用水肥同施,以水帶肥,不僅實現了水肥一體化,而且水溶肥的有效吸收率高出普通化肥一倍多,達到80%-90%。
目前我國水溶性肥料年產量已超過350萬噸,市場形成了一定的氣候,但整體水平跟進口產品相比還有一定差距。要想提高國產水溶肥的競爭力,就要降成本、補短板,一方面企業要加大自主研發力度;另一方面要改變生產方式,現在大多數水溶肥企業都是先購買固體原料,粉碎以后進行混合,再重新包裝,這樣成本很高。今后水溶肥生產要向規模化方向發展。
園藝肥。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農業不僅要滿足人們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還要滿足對農業觀光休閑等體驗性服務需求,滿足對綠水青山的生態化綠色化需求,要拓展農業多種功能,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要建設田園綜合體,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收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隨著觀光農業的大力發展,園藝肥也將迎來發展的春天,產銷量有望得到大的提升。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未來幾年像一些用在蔬菜、果樹上的含農藥的園藝肥料,保水型的園藝肥料,用在名貴古樹、高檔花卉上的養護型園藝肥料和用在草坪、花卉上的緩釋型園藝肥料將是市場的暢銷產品,特別是緩釋型園藝肥料尤其受到市場的青睞。據了解,目前,美國、加拿大、日本及歐洲一些國家約有園藝肥料生產廠家40家,年產園藝肥料50萬噸左右,而且產量以每年3%-5%的速度遞增。反觀我國能夠專門生產園藝肥料的企業還相對較少,而且多以小型企業為主。相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園藝作物種植面積約6000萬畝,肥料年需求量超過300萬噸,初步測算我國園藝類肥料、植保產品市場超過100億元,今后仍將呈現不斷快速增長態勢,市場發展潛力巨大。但目前我國園藝上用肥,特別是高檔草坪用肥還是進口較多,而國內企業從技術上來說有能力自主開發生產,今后應加快步伐占領這塊市場。(寒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