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機遇新挑戰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大有作為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農業現代化加速前行,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成為重要一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加快農業機械化,推進主要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將“農業機械化”列入農業現代化重大工程。《中國制造2025》將農機裝備列為重要領域,制定了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對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作出全面部署。國務院將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納入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也指出,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和物質技術基礎。推進農業現代化,必須加快農業機械化步伐。
“智能農機裝備”納入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機耕道道路、機具存放設施和農機科研條件、區域農機安全中心和農機合作組織的信息化建設;農機大戶與農機合作社帶頭人培訓等等都列入了國家相關規劃,扶持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政策體系日趨完善。“十三五”期間機械化引領農業生產方式變革的態勢將更趨顯現,農業機械化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
農業機械裝備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資源有效利用、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不可或缺工具,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增產增效、改變農民增收方式和推動農村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為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近期召開的全國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要堅持穩中求進、服務大局,強化五大發展理念,著力推進農業機械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引領添活力,凝心聚力促融合,攻堅克難補短板,兩端發力提質量,推動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加快“機器換人”,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當前我國農業生產已經全面進入機械化作業為主的新階段,農業機械化滲入農業生產的方方面面,融入農業產業鏈條的廣泛領域。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對農業機械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一輪科技革命所帶來的制造業技術和農業技術創新以及智能化、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農村深化改革,推進農業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對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
農業機械化的需求結構、供給側結構和管理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農業機械化工作的對象、內容、領域等也在發生深刻變化。必須適應發展新形勢,主動打破思維定式、路徑依賴和工作慣性,不斷創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農機農藝融合,更加注重農業機械化與適度規模經營融合,更加注重農業機械化與信息化融合。加快培育農業機械化發展新動能,展現農業機械化在穩產能調結構、降成本增效益、添綠色可持續等方面的新作用。
“十二五”時期,我國農業機械化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農業農村發展新要求,不斷創新調控引導和扶持方式,各方面工作穩步推進,“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全面完成。農機裝備結構有新改善。農機總動力達到11.2億千瓦,較“十一五”末提高了20.4%;大中型拖拉機、插秧機、聯合收獲機保有量分別達到607.3萬臺、72.6萬臺和173.9萬臺,分別是“十一五”末的1.5倍、2.2倍和1.8倍,大中型拖拉機、高性能機具占比持續提高。農機作業水平有新跨越。農機作業由耕種收環節為主向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拓展,由種植業向養殖業、農產品初加工等領域延伸。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3.8%,比“十一五”末提高11.5個百分點;小麥、水稻、玉米三大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3.7%、78.1%、81.2%;棉油糖等主要經濟作物機械化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有新突破。高效、精準、節能型裝研發制造取得重大進展,農機農藝加快融合、成果廣泛應用,深松整地、精量播種、化肥深施、秸稈還田與撿拾打捆、糧食烘干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育型技術大范圍推廣,應用規模分別達到13537千公頃、42110千公頃、34671千公頃、49939千公頃和10766萬噸,分別是“十一五”末的1.5倍、1.2倍、1.2倍、1.7倍和4倍。適應我國農業生產的農機工業體系基本建立,規模以上農機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4524億元,較“十一五”末增長73.6%,我國農機制造大國地位更加穩固。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有新提升。全國農機化作業服務組織達到18.2萬個,比“十一五”末增加1.1萬個;農機合作社達到5.7萬個,比“十一五”末增加3.5萬個,作業服務面積占全部農機作業面積的10.5%。農機流通市場體系更加完善,效率不斷提升。農機安全生產有新成效。拖拉機聯合收割機上牌率、檢驗率和駕駛操作人員持證率均超過70%,農機事故死亡人數持續下降。
“十二五”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成就斐然,農業生產方式實現了從人畜力為主向機械作業為主的歷史性轉變,成為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突出亮點。
農業機械化支撐農業現代化的作用越來越顯著。現代農機裝備已不僅僅是替代人工勞力、減輕勞動強度的生產工具,機械化程度越來越直接地影響著農業生產成本和農民種植意愿,影響著先進農業技術的標準化廣泛應用,影響著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變革,影響著農業投入品減量化使用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關系到農業結構調整、產業鏈條延伸、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提升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生產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必須強化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轉移、向城鎮聚集態勢明顯,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步伐加快,促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實現農業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生產,破解成本地板和價格天花板雙重擠壓困局,對農業機械化的需求更加迫切。
扶持發展的政策越來越有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加快農業機械化,推進主要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中國制造2025》將農機裝備列為重要領域,推動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和農機工業轉型升級。《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對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作出了全面部署。

“十三五”農業機械化主要指標
“十三五”時期,農業機械化持續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工作的著力點更加明確,發展的條件更為有利,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
主要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發展較快,棉油糖等經濟作物生產關鍵環節以及畜牧業、漁業、農產品初加工等領域發展較慢。北方平原和旱田地區發展較快,南方水田地區特別是西南丘陵山區發展較慢。
農機裝備技術存在諸多短板甚至空白,高端產品供給不足,一些高能耗老舊農機仍在超期服役。
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能力仍顯不足,農機社會化服務質量效益有待提升。
農機作業、維修、存放等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滯后,農機流通服務網絡還不夠健全。
面對撲面而來的信息化浪潮,農業機械化各領域準備還不夠充分,但農業機械化仍大有作為,預計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種養加全面機械化取得顯著進展,區域協調共進的農業機械化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有條件的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
作為裝備制造業當中與農業密切相關的行業,國家為農機工業提供了持續走強的政策體系,并實施穩定的財稅支持,這一切使得我國農機工業的綜合實力得以快速提升,農機工業生產總值、銷售收入、利潤總額、進出口貿易額連續多年增幅均在20%以上,目前經濟總量已居世界前列。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植保機械、農用水泵等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農機產品的國內需求仍處于快速增長期。農業現代化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快,為農機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我國農業機械裝備領域與發達工業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我國農業機械裝備制造業要以國家實施的“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戰略為契機,培育核心競爭力,通過創新實現突破,通過產業結構優化實現適應經濟新常態的戰略性調整,為行業注入新的能量,實現由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的跨越。
一、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農機綠色發展
通過構建科技創新平臺,提升自主研發能力;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力爭實現產業結構趨于合理;通過推行綠色制造與節能減排,廣泛采用現代制造技術,推動產業升級;通過突破高端產品技術,顯著改善產品結構。
到2020年,構建形成核心功能部件與整機試驗檢測開發和協同配套能力,國產農機產品市場占有率90%;2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和采棉機等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達30%。到2025年,大宗糧食和戰略性經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品種齊全,國產農機產品市場占有率穩定并高于95%;200馬力以上大型拖拉機和采棉機等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達60%。
二、推進智能轉型,強化產業基礎
通過實施創新驅動,推進智能轉型,強化產業基礎。開發糧食、肉蛋奶、果蔬生產和棉、油、糖、橡膠等作物關鍵生產環節農機裝備,集成全程機械化解決方案和成套設備。研制掌握技術密集型高端農機產品及其制造技術。重點包括無級變速大型拖拉機、精準變量復式作業機具、高效能聯合收獲機械、精量低污染大型自走式施藥機械、種子繁育與精細選別加工設備、健康養殖智能化裝備。突破重型柴油機、無級變速、電控技術、液壓驅動和動植物對象識別與監控系統等為代表的關鍵零部件效能提升和可靠性技術。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農業機械裝備制造業結合,推進基于農業生產的作業、服務、信息等多方位支持的全程解決方案,創制具有信息獲取、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的新一代農機裝備。加強行業技術標準體系、行業信息化數據服務系統、行業試驗檢測能力、產品數字化設計平臺建設。推動數字化、智能化、清潔生產、虛擬制造、網絡制造、并行制造、模塊化、快速資源重組技術的應用。
三、以創新為基點,提升行業國內外競爭力
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以標志性的高效、智能、節能環保高端重大裝備及關鍵核心部件的技術突破為重點,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在填補國內空白、替代進口的同時,以龍頭骨干企業為載體,搭建基于未來國際化發展的業務管理和運行平臺,積極“走出去”,切入全球農業裝備市場,走國際化發展道路,通過提升產品技術水平和質量,搭建全球營銷服務網絡體系,推動高附加值產品出口,逐步形成品牌優勢,全面提升行業水平。
四、創新發展模式,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支撐
作為“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的十個領域之一,農業機械裝備制造業以實施“中國制造2025”為契機,通過瞄準高端農業裝備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適應性技術難題,推動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與農業裝備的深度融合,以實現農業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專業化為目標,以發展先進適用、低排放、低污染、高能效、高效率的環保型農機產品為載體,提高農機產品的信息收集、智能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提升現代農業生產水平,同時致力于推進基于農業生產的作業、服務、信息等多方位支持的全程解決方案,促進農業裝備產業升級,并邁向農業機械裝備制造強國。(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