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亮
(甘肅省水文水資源局,甘肅 蘭州 730000)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祖厲河輸沙量變化的影響分析
崔 亮
(甘肅省水文水資源局,甘肅 蘭州 730000)
輸沙量;變化規律;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祖厲河
根據祖厲河干流代表水文站會寧、郭城驛、靖遠1955—2012年的降水、輸沙量資料,分析了祖厲河輸沙量變化規律,以及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祖厲河輸沙量變化的影響。結果表明,1955—2012年祖厲河輸沙量顯著減少并仍呈減少趨勢,氣候變化對輸沙量減少的影響很小,人類活動起主導作用,2000年以來人類活動對輸沙量減少的影響呈減弱趨勢。
祖厲河是黃河上游著名的高含沙支流,發源于甘肅省會寧縣南部,向北流經會寧縣、靖遠縣入黃河,主河長219 km,流域面積10 680 km2,主要支流有關川河、西鞏河等,流域水系站點分布見圖1。祖厲河流域地處隴西黃土高原,屬溫帶半干旱氣候區,由南向北氣溫遞增、降水遞減,徑流量年內分配極不均勻,主要集中在6—9月份。地貌形態為黃土丘陵和殘垣,濕陷性黃土層較厚,植被稀疏,地表沖刷嚴重,河流泥沙含量大,水質苦咸[1]。選取祖厲河干流會寧、郭城驛、靖遠3個水文站1955—2012年泥沙資料,分析祖厲河輸沙量變化規律,以及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輸沙量變化的影響,對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

圖1 祖厲河流域水系站點分布
1.1 泥沙特征及來源
根據靖遠水文站的泥沙資料,多年平均含沙量365 kg/m3,多年平均輸沙量4 509萬t,平均輸沙模數4 235 t/(km2·a),實測最大斷面平均含沙量1 120 kg/m3(1995年5月31日),年最大輸沙量1.8億t(1959年),年最小輸沙量672萬t(2008年)。
依據平均輸沙模數計算祖厲河進入黃河的多年平均輸沙量為4 523萬t,占甘肅黃河流域輸沙總量的12.9%,是黃河上游重要的產沙河流。將祖厲河從上游至下游依次分為會寧以上、會寧—郭城驛、郭城驛—靖遠3個區間,分別計算區間產沙、占靖遠站輸沙量比例、區間輸沙模數,見表1。可以看出,祖厲河流域產沙量大,侵蝕作用十分強烈,其中會寧以上、郭城驛—靖遠區間輸沙模數比較接近,會寧—郭城驛區間輸沙模數略高,水土流失更加嚴重。泥沙的主要來源是降水對流域坡面的沖刷和洪水對河道兩岸的侵蝕。
1.2 輸沙量年內變化分析
輸沙量的年內變化,可以通過年內分配百分比、年內分配過程線、不均勻系數及集中程度等來反映[2-3]。繪制祖厲河各代表站月平均輸沙量年內分配過程線如圖2所示。祖厲河多年月平均輸沙量呈高度集中分布,集中于6—9月,其中會寧水文站6—9 月平均輸沙量占全年平均輸沙量的94.4%,郭城驛水文站占96.0%,靖遠水文站占97.1%。

表1 祖厲河代表站泥沙特征

圖2 多年月平均輸沙量年內分配過程
選取靖遠水文站,計算不同年代輸沙量的不均勻系數、集中度、集中期,結果列于表2。可以看出,各年代不均勻系數在1.44~1.72之間,集中度在0.81~0.88之間,最大值主要出現在8月上旬。說明祖厲河輸沙量年內分布極為不均,最大月輸沙量出現在8月上旬。

表2 靖遠站輸沙量年內分配指標統計
1.3 輸沙量演變規律分析
(1)年際變化規律。繪制祖厲河各代表水文站實測輸沙過程線、差積曲線如圖3、4所示。可以看出,祖厲河各代表水文站實測輸沙過程線變化基本一致,1970年以前呈遞增趨勢,從1970年開始穩中有減,2000年以來遞減速度加快。2000年以前平均輸沙模數為5 200 t/(km2·a)[4-5],2012年輸沙模數減少到4 235 t/(km2·a),年輸沙量減少了1 030萬t,這是修

圖3 代表水文站實測輸沙量過程線

圖4 代表水文站實測輸沙量差積曲線
建河堤加固防洪工程減輕河道兩岸侵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及攔蓄工程攔截泥沙等綜合作用的結果。
(2)輸沙量突變分析。通過對各站輸沙量進行統計檢驗,綜合判斷系列資料的突變情況,若統計量大于臨界值T(α/2),則表明α=0.05的顯著水平下突變顯著。以突變點為界,分別計算突變前后的均值及跳躍量,計算結果見表3。結果表明,祖厲河會寧、郭城驛、靖遠3個水文站輸沙量均發生顯著突變,突變點分別為1978、1996、1964年,突變后比突變前輸沙量分別減少了362萬、1 950萬、4 938萬t/a。

表3 代表水文站輸沙量突變計算結果
(3)輸沙量變化趨勢分析。坎德爾秩次相關、斯波曼秩次相關、線性趨勢相關等統計檢驗方法[6]是分析水文氣象數據的有效方法,當給定顯著水平α后,查得對應的臨界值,當統計量小于臨界值時則趨勢不顯著,當統計量大于臨界值時則趨勢顯著。建立各站輸沙量(Y)與年份(X)的趨勢方程,應用以上方法進行趨勢分析,綜合判斷趨勢變化情況,分析結果見表4。可以看出,祖厲河干流3個水文站輸沙量均呈顯著減少趨勢,其中下游靖遠站輸沙量減少的速率最大。
2.1 綜合影響效應
以靖遠站輸沙量序列的突變點為分界點, 對實測輸沙量序列進行還原, 并建立如下關系模型:Ws=124.06W0.518,其中Ws為年輸沙量、W為年徑流量。

表4 代表水文站輸沙量趨勢分析
根據模型計算模擬過程的輸沙量,即為還原的不受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影響的河流輸沙量,將不同年代模擬年輸沙量與實測年輸沙量進行比較,見圖5、表5。從圖5、表5可以看出,靖遠站各年代輸沙量實測值均小于模型輸出值,且2000年以后相差較大,說明在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共同影響下祖厲河輸沙量呈減少趨勢,2000年以后減少劇烈。

圖5 祖厲河年輸沙量實測值與模型輸出值對比

年代實測年平均輸沙量(萬t)模擬年平均輸沙量(萬t)差值(萬t)占模擬年平均輸沙量比例(%)20世紀70年代以前73279964-2637-26.520世紀70年代44447865-3421-43.520世紀80年代39207919-3999-50.520世紀90年代42138014-3801-47.42000年以來17056382-4678-73.3全系列45098157-3647-44.7
2.2 定量影響分析
降水是地表產沙的動力條件,對流域產流產沙有直接影響。以降水為氣候變化影響代表因素,建立數學模型,可以定量分析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輸沙量變化的影響[7]。選取靖遠水文站年降水長系列資料進行分析,為了消除降水的影響,令E=Ws/P,其中E為侵蝕率(t/mm)、Ws為輸沙量(萬t)、P為降水量(mm)。


以上分析結果表明,20世紀80年代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輸沙量減少的貢獻率分別為4.3%和95.7%,90年代分別為 0.8%和99.2%,2001—2010年分別為13.0%和87.0%,說明氣候對祖厲河泥沙變化的影響很小,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類活動對泥沙的影響一直起主導作用。 1981—2010年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祖厲河輸沙量減少的貢獻率分別為11.0%和89.0%。2000年以來人類活動對祖厲河泥沙減少的影響呈減弱趨勢。

表6 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祖厲河輸沙量影響程度計算結果(靖遠站)
通過以上分析,1955—2012年祖厲河輸沙量的變化,以及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輸沙量變化影響的結果如下:
(1)輸沙量顯著減少。祖厲河多年平均輸沙量為4 523萬t,從1970年開始穩中有減,2000年以后遞減速度加快,2012年輸沙量比2000年減少了1 030萬t。
(2)輸沙量發生突變。會寧、郭城驛、靖遠3個水文站輸沙量均發生顯著突變,突變點分別為1978、1996、1964年,突變后比突變前輸沙量分別減少了362萬、1 950萬、4 938萬t/a。
(3)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共同影響下祖厲河輸沙量呈減少趨勢。氣候變化對祖厲河輸沙量減少的影響很小,人類活動對輸沙量減少起主導作用。2000年以來人類活動對輸沙量減少的影響呈減弱趨勢。
[1] 楊成有,劉進琪.甘肅江河地理名錄[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3:299.
[2] 傅開道,何大明,陳武,等.電站建設對瀾滄江-湄公河泥沙年內分配的影響[J].地理學報,2007,62(1):14-21.
[3] 崔亮,陳學林,安冬,等.60年來黑河流域東部子水系中上游徑流量、輸沙量變化特征分析[J].水文,2015,35(1):82-87.
[4] 牛最榮.祖厲河泥沙特性及流域生態環境建設[J].東北水利水電,2002,20(5):43-44.
[5] 王靜.祖厲河流域泥沙變化規律初探[J].甘肅科學學報,2000,12(2):69-72.
[6] 劉建祥.近30年河龍區間侵蝕產沙時空變化及驅動因子研究[D].北京:中國科學院大學,2013:73-80.
[7] 劉紅英.降水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北洛河上游水沙特性的影響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60-63.
(責任編輯 李楊楊)
S157
A
1000-0941(2017)02-0035-04
崔亮(1982—),男,陜西鳳翔縣人,高級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水文分析計算工作。
20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