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浩月
我一直以為“吃瓜群眾”語意中的“吃瓜”,吃的是西瓜、黃瓜之類的瓜果,但上網搜索之后方知,“吃瓜群眾”所吃的“瓜”也包括瓜子。仔細琢磨之下,人們吃瓜子通常用“嗑”來形容,把“吃瓜”等同于“嗑瓜子”有些語義不通,但就歷史上群眾圍觀時常做出的舉止來看,“嗑瓜子”的確比吃西瓜或吃黃瓜,更能貼切地形容人們“不著邊際地閑扯”。
在中國的飲食禮儀當中,吃喝是應當回避眾人的事情。古人飲酒,是要掛起長袖擋住酒杯的,如果不這么做,甚至面對著別人旁若無人地直接飲下,會被當成無禮的表現,更別說在宴席上甩開腮幫子大吃大喝了。如今,古人飲酒、進食的禮儀已經遺存不多了,現代人想要表現進食時的優雅,多采取西餐的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吃瓜的畫面愈加顯得粗鄙,沒有禮貌。
但粗鄙、沒有禮貌,何嘗不是網絡上公共發言的常見形態?在這個暴力爭奪話語權的時代,比的正是誰更大聲、誰更粗鄙,否則,你在那里溫文爾雅地說話,根本沒人傾聽,也無人圍觀。但中國畢竟是禮儀之邦,有些事大家心知肚明,所以,為了某種目的,人們在話語方式上充滿暴力色彩,但也會為這種發言方式包裹上一層溫潤的外衣——這就是“吃瓜群眾”的由來。網友通過自降身份的方式,為自己的發言披上一層含混不明的外衣,借此既能表達觀點,又能逃避一些指責。
網絡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們對公共事件的發言方式。以往中國人講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追求的就是說話的快感與坦蕩,但隨著時代的變化,要求人們在對公共事件表態時,要更講究技巧與方式,于是人們便不再直腸子,而是選擇了更含蓄更隱晦的話語方式。把自己的身份歸落于“吃瓜群眾”的群眾當中,可以視為尋找更安全、更不用負責任的說話渠道。
“吃瓜群眾”當中,不乏精英群體混跡其中。給自己戴上“吃瓜群眾”的帽子,其實是用自鄙的方式進行公共發言——先把自己的身段降到最低,然后再挾持“以下犯上”的某種道德優越感,來傳達平時不敢說出的真話,這是“吃瓜群眾”的精明之處。沒必要對“吃瓜群眾”的精明進行批判,因為批判者最終會發現,自己往往也只能借“吃瓜群眾”之口,來敘述一些不可說的觀點。
“吃瓜群眾”的隊伍不會消失,反而會越來越壯大,有多少真話,借由“吃瓜”之名說出,對于“吃瓜群眾”所說出的每一個定論,歷史與現實總會給出積極的回應,事實將證明,“吃瓜群眾”的說法,往往更經得住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