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 力
別讓抱怨拉低了你的層次
文|艾 力

工作再忙,每周我都會和3個在不同領域工作的朋友吃飯,溝通感情的同時,順便了解各個行業的動態。某次去電臺等朋友下班一起吃飯,看到他們每個人的辦公桌上都放著一本《不抱怨的世界》。
說起這本書,朋友的話題就來了。“領導總喜歡拿這些書給我們洗腦,讓我們使勁干活。工資不見漲,周末還要出去搞活動,還不讓我們抱怨,憑什么啊!”
很多中國人知道威爾·鮑溫,是因為2006年他發起了一項“不抱怨運動”。他給每位參加者戴上紫色手環,并要求他們只要察覺到自己在抱怨,就將手環換到另一個手腕上,直到這個手環持續戴在同一個手腕上21天為止。
最開始,威爾·鮑溫僅是在社區發起了這項運動,沒想到一個月內,發電子郵件申請手環的人多達數萬。可見,大家每天都活在抱怨中,抱怨工作、抱怨生活、抱怨家人。威爾·鮑溫想通過這種非常新鮮的、有傳播性的手段去提醒人們—少抱怨。
這種減少抱怨的方法我也用過,借此提醒自己覺察抱怨的負能量。
從“憑什么”“為什么”到“怎么辦”的轉變,是年輕人一定要經歷的過程。
剛進入職場時,我也遇到過很多在學校時從沒想到過的問題—同事不配合,進度拖延,個別人的小算盤、小伎倆……我是個直腸子,對那些陽奉陰違、鉤心斗角的行為很看不上眼。還有少數學生不好好學,把你的苦口婆心當空氣,家長也對老師有諸多額外的要求。那段時間我整個人充滿了怨氣,覺得自己一心干正事卻要被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束縛著。
這些話自然不能跟同事、跟上級講,于是,在跟朋友們一起吃飯時,我會下意識地說到這些不公平,覺得自己沒做錯什么,憑什么要受這些閑氣。剛開始,大家拍拍我的肩膀,安慰幾句,一起吃份大盤雞,這事就過去了。直到有一天,一個不太熟的朋友突然說:“你知道嗎?聽你說你那個不配合的同事,聽得我耳朵都起繭子了。別人不會真的關心你、同情你,只會覺得煩,進而懷疑你的工作和處事能力。”
他說完轉身走了,留下我在原地沉默了很久。在那之后,遇到任何事我都默默解決,自己承擔,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從競爭對手到大環境,多角度地分析,向前輩、有經驗的資深人士請教,獨立思考,找到適合自己的那條路。
這個過程很痛苦,卻是成長的必經之路。這條路,如此孤獨,你只能自己完成。
過去兩年里,因為錄制一檔節目,我見過蔡康永先生很多次,他總是很和氣,我從他身上學到了很重要的一點—抱怨是一定要的,但公平點兒,每抱怨一件事,就同時感謝一件事。
當我想抱怨北漂的種種艱難時,會感謝這座城市給了我最好的平臺,讓我遇到了各行各業最優秀的人,并與他們合作;當我想抱怨課程和演講安排得太多,有時還要深夜趕飛機,因疲勞過度而生病打吊瓶時,會感謝工作成就了我,給了我更大的舞臺,讓更多人知道我的理念,讓我成為更好的自己;當我想抱怨身邊的人對我要求太高時,會感謝他們的全心付出使我成為“斜杠青年”,從容跨界。
面對苦難的態度,取決于你面對生活的態度。比如你去問別人“最近過得怎么樣”,有的人會說很好,然后告訴你自己在各方面取得的成績;有的人則怨天尤人,開始大談特談世道艱難和自己遭受的不公;有的人處境并不是很好,但是很樂觀。
有朋友問我:“你怎么從不生氣,無論吃多大虧、受多少罪,總是樂呵呵的,我怎么就做不到?憑什么你總要我改變,而不是要求他們不作惡?”
很多人和我一樣,少不更事時的夢想是改變世界,步入社會后開始懂得,要改變世界,得先改變自己。改變自己是核心,而且比改變世界容易得多。我想改變世界,讓它因我而更美好,哪怕只是每天一點點。
10年前,讀陳丹燕的《上海的金枝玉葉》,記住了那個曾經享盡榮華富貴,后來一貧如洗卻不失其風采的郭家大小姐郭婉瑩(戴西)。丈夫去世,財產散盡,去看望她的人覺得她如此堅忍樂觀,簡直是奇跡,她卻坦然解釋:“我只是不覺得真的有那么苦,既然你不得不過這樣的日子,那么就接受它。別人能這樣生活,我也可以。”老年的戴西從來不對人提及自己遭受到的不公與傷害。
但10年前的我,并沒有真的體會到戴西身上那種不抱怨的品質是巨大的人生智慧。10年前,我選擇尖銳和爆發,10年后,我選擇隱忍和妥協。
當你明白抱怨無益,且只會影響個人的職場形象和生活形象時,你已經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很多讀者通過微博向我求助,訴說自己在學校、在職場上的種種困惑。第一次來問我會耐心解答,認真幫他們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很多人第二次又來問同樣的問題,說我給的方法不管用—我和你不一樣,你北大畢業,又如何如何,我卻怎樣怎樣……我反省自己是否真的設身處地地為他定制了方案,再拿出幾個基于其現狀的可行性方案。他第三次再來問,我也不會失去耐心,因為我的職業是老師,傳道、授業、解惑是我的職責,也是我愿意為之奮斗終生的事業。可換作領導、同事、家人和朋友,他們是否有這份耐心?
房子會有的,車子也會有的,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奮斗的過程總是很辛苦,但只有付出汗水,靠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東西我們才會倍感珍惜。
資源有限,競爭激烈,名校文憑已經不是得到好工作的必要條件。上好大學,在大城市生活,找份事少、錢多、離家近的好工作,這種預設本來就不容易達到,一旦達不到,很多人就覺得理想落空,開始抱怨生活。
這種受害者心態要不得,即使真的受傷,也得堅強起來。
如果抱怨幾句就能擺脫困境,這人生的游戲也未免太容易通關了。臺灣作家簡媜說,不管是什么樣的命運版本,都有不足為外人道的苦處。
怎么樣都得活下去,而且要好好活。與其抱怨,還不如選擇去做點事;與其去詛咒黑暗,不如去點亮蠟燭。不抱怨、不訴苦,感謝曾經努力過的自己,我相信這才是最好的努力與拼搏。
(本文選自艾力新書《人生的84000種可能》,湖南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