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 亞
一千萬換你的人生,換嗎
文|美 亞

一
電影《七月與安生》里,兩個閨密的人生境況迥異,彼此覬覦著對方的生活,卻囿于自己“應該”匹配的模樣,微妙地糾纏、艷羨。
巧的是,我約了一起看這部電影的朋友,和我也恰好生活在兩個維度。我結婚生子,活得煙火升騰,也常叫苦不迭;她年近40歲,依舊單身,做著導游的工作,還抽空周游世界。
我不知道她獨自煎好牛排,配上紅酒,愜意地享用時,心中有沒有一絲落寞;或是在加拿大賞雪,在海德堡撿落葉時,有沒有那么一瞬,渴望身畔佇立一人,共賞良辰美景。
反正,在熊孩子左右開弓拍打我的電腦鍵盤、我為了他們擇校而焦頭爛額時,不止一次,我艷羨那種孑然一身的生活。
你看,就算我們知道過任何一種生活都要付出代價,還是會對自己的選擇有片刻的質疑:如果當初選了“暖男”,現在身邊的這個他會不會更知冷知熱些;如果當初沒丟掉鐵飯碗去創業,現在是不是就能閑庭信步;如果當初沒奔去北上廣,現在是不是就能在家鄉奔小康;如果當初沒堅持做丁克一族,是不是老公就不會出軌;如果從小吃咸豆花而不是甜豆花,是不是友誼的小船就不會翻……
二
前幾年去意大利玩,一個生活在當地的朋友接待了我。說是朋友,其實我們素未謀面,她是一個國外代購,我喜歡她的品位,她喜歡我的爽快,一來二去,就決定要見一面。
國外代購在我的定義里,通常是家境優渥,喜歡買且喜歡帶著大家一起買,才做了這份連接奢侈品和有錢人的工作。總體來說,就是有錢、有閑、有格調。
見面前兩天,她確實符合我的想象,帶我們去相熟的專柜買東西,和導購用流利的意大利語談笑風生。看著她的一顰一笑都透著優雅,穿著打扮都彰顯著富貴,我內心的羨慕、嫉妒之感泛濫。
連著兩天都是她請我們吃晚餐,最后一晚我實在是不安心,剛點完單就讓老公偷著埋了單。她滿臉窘迫,慢條斯理地說:“其實不是我招待你們,而是你們陪我啊。這里冷清得要命,我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
“媽呀,和你說話的都是意大利帥哥,要不咱倆換換?”
她笑得快岔氣了,末了悠悠地說:“你不知道我有多羨慕你呢,去哪兒老公都陪在身邊。我老公忙,國內、國外兩頭跑,沒空理我,我都拖到34歲了還沒要孩子。我做代購他覺得我無事生非,可我不做代購,誰跟我聊霧霾和淘寶啊。”
說這話時,她的眼角眉梢都是鄉愁。她做代購的初衷,原來是找朋友,找到和國內熙攘生活的一點兒關聯,否則異鄉異客,寂寞叢生,也不知該賴何生存了。
走出餐廳,我看了看老公,又抬頭看了看意大利星月皎潔的天空,百味陳雜,有一種難以言述的感覺在心中蔓延。
三
這件事讓我覺得,其實每個人活得都不如看起來那般光鮮。我開始觀察起身邊的人。
每天在廣場上載歌載舞的大媽,回到家還是要和兒媳婦為了雞毛蒜皮的事爭吵;無憂無慮、滿臉膠原蛋白的富二代學生妹,為了藝術理想和家人鬧騰;遠嫁的獨生女,看著有幸福的小家庭,卻為不能守在父母的病榻前夜夜啜泣……
我第一次發現,人間的光鮮眾生相都是玫瑰帶刺,海棠無香。“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
可這不妨礙大媽穿得花紅柳綠地跟人“斗舞”,學生妹活蹦亂跳地曬戀愛、曬心情,獨生女心滿意足地曬娃……
盡管鋪天蓋地的言論控訴“朋友圈”良莠不齊、群魔亂舞,不是虛榮就是空虛,我卻對那種“竭力維持自己的體面”的態度,報以敬意。
他們并不是在粉飾華麗袍子下的虱子,他們的行為是人類趨利避害的自然選擇:我們深知硬幣的另一面是解不開的苦結,索性只在深夜獨酌時面對,反手讓我們已有的幸福滋長。
我們確實會因此互相羨慕,然后不斷自我暗示:我總有一樣幸福是能拿得出手的。
所以,我就愛看“朋友圈”里歌舞升平的模樣,那里能證明,我們收起抱怨,正努力對抗生活的不如意。誰又不是奮力奔跑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呢?
這大概能稱作,生命力的堅韌吧。
四
和女友討論這個話題,她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前幾年她在北京拼死拼活,可面對節節攀升的房價,依舊只能望而興嘆。她回到老家參加家庭聚會,她爸爸對表哥說:“你的工作幫你落實了,你要好好干啊!”
女友突然鼻子一酸,躲進廁所,潸然淚下:為什么我爸把家里同輩的工作都落實了,唯獨不幫我呢?我這么辛苦又是為了什么?
偷偷和媽媽抱怨此事,媽媽驚得目瞪口呆:“丫頭,我和你爸巴不得能幫到你,但是當初,你非要去北京,我們也是鞭長莫及啊。”
女友馬上收起委屈,捋清了線索:從小到大,她都不屑做乖乖女,不服從安排。從畢業后只身闖天下到嫁給一無所有的老公,這一切人生的重大決策,都是自作主張。所以,爸媽也習慣尊重她的獨立,從不干涉。
她幡然醒悟,如果再來一次,她依舊會是這種不羈的執拗性格,渾身上下都是闖蕩天下的勇氣。就算在家鄉做了衣食無憂的乖乖女,她也不會甘心,去看大世界,只是時間早晚問題。她即刻釋然,再苦再累,至少都是在為自己的初心付出。
你看,其實我們走的所有路,都與我們的際遇、性格相關。我們在談論我們的苦楚時,也許并不是在后悔,而是一種對宿命的嬌嗔:你給我的考驗有點兒多啊!
如果重來一次,我們也許還是會選擇這條路,或許還會感到慶幸:我能選擇自己的生活,真的足夠幸福了呀!
想起黃真真在紀錄片《女人那話兒》里采訪許鞍華,問她這么多年沒結婚生子有沒有后悔,許鞍華笑著說:“沒想過,這種事也沒得后悔,就這么過來了。”
許鞍華這輕描淡寫的回答里,藏著一種坦蕩和驕傲—我就這么過來了,成了一個訴述悲歡的導演,這是終生之志,矢志不渝。至于那些不能周全的人間煙火,哪里抵得過夢想的開花結果。
不完整才完美。完美的是,我們所受的苦,都是在自己選擇的路上,所以甘之如飴,千金不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