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里的“聚寶盆”

清晨的山野,淡淡的霧氣繚繞在重慶市銅梁區雙山鎮巖灣村,這個小山村的“聚寶盆”——觀賞魚養殖基地就像輕攏著一層神秘的紗縵。
放眼望去,青山環抱的大正溝里是一大片規格不一的魚池,每個魚池的上方罩著一張塑料網。一群白鷺在網外飛來飛去,覬覦網下的美味。
魚池里,幾位穿著水靴服的工人正彎著腰撒石灰清潔魚池,為開春后放養魚苗做準備。臨公路的院壩里,工人忙著將分級的魚兒裝袋充氧待運。
“這一壩基地的魚苗池和商品魚池有20多公頃,養殖的主要品種有錦鯉、錦鯽、龍金金魚、鶴頂紅金魚、金錢龜、熱帶觀賞魚等30多個品種。別看我們這個基地建在偏遠的山村,去年賣出去的觀賞魚5000多萬尾,有的還出了國門遠銷到東南亞和歐洲等地呢。”重慶沃森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胡華介紹說。
觀賞魚基地位于巖灣村張家溝水庫大壩下。過去,這里是一壩農田,由于長期淹冬水,導致土體軟爛,是典型的低產低效田。
“我們選擇在這里落戶,是基于雙山鎮境內森林覆蓋率達到60%,沒有一家工業企業,無任何工業污染。基地所用的水源取自張家溝水庫的優質水源,加上大壩下地塊平坦、光照充足,發展觀賞魚有良好的生態條件。”胡華說。
在魚池旁,技術員趙文勇輕輕敲響餌料拌桶,魚兒密密麻麻地聚攏在池邊,一瓢餌料撒下去,魚兒爭食濺起一片“嘩嘩”的水聲。
“這個池子全部是日本錦鯉,最小的重500克,最大的重2000克。目前在市場上大型錦鯉每尾可賣5萬~8萬元。這還不是最貴的,最貴的錦鯉可賣到幾十萬元。”胡華說。
觀賞魚養殖看似與其他食用魚一樣,但其實要難得多。技術員趙文勇介紹說,一條推向市場的優質大型錦鯉,雖然可以賣到幾萬甚至幾十萬元,但這可是在幾萬甚至幾十萬苗子中經過許多輪的優選才培育出來的,必須是體態最優美、體格最健壯,顏色最鮮艷的,才能受到顧客青睞。而把一枚只有芝麻粒兒大小的受精魚卵培育成精品商品魚,在孵化養殖過程中必須十分周到,不能有絲毫馬虎,時間短的一年左右,長的則要幾年。
“夏天雷雨悶熱季節,最怕出現缺氧群體性死魚,我們守在池子邊加注新水、充氧,觀察魚兒的動靜,一刻也不敢放松。”趙文勇說。
為解決技術層面問題,公司與院校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在水產專家的指導下開展品種引進、品種選育和生產。在銷售上與順豐快遞、德邦物流等公司合作,通過空運把產品送到了各地。
山村建起觀賞魚基地,給村民帶來了實惠,流轉土地的農戶除坐收租金外,還有20多位留守村民被公司聘為農業工人,每人的年收入1.5萬元左右,在家門口增收,摘了“貧困帽”。
談到今年的打算,胡華介紹說:一是穩步擴大產量,二是將產品直銷國外,三是走漁旅結合的路子,嘗試把觀賞魚基地與鄉村旅游結合起來發展,讓基地和周邊農戶共發旅游財。
(趙武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