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瑋
摘要:在國際旅游島建設實施以及海南省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小城鎮建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三亞作為全省城鄉統籌試點示范市,小城鎮建設發展要求更新更高。本文以育才生態區小城鎮發展建設的實踐經驗為例,旨在探析小城鎮建設發展的方法,已能為今后同類建設推廣提供參考和借鑒。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Haina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has ushered in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Sanya as a pilot city in the province's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nd towns shoul have a higher deman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wns in Yucai ecological zone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methods of small towns development, which has been abl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similar construction.
關鍵詞:小城鎮建設;規劃引導;育才生態區
Key words: small towns construction;planning guidance;Yucai ecological zone
中圖分類號:TU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2-0062-02
0 引言
“十八大”將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重要的國家發展戰略,提出要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堅持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努力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的城鎮發展新格局,因此,小城鎮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三亞作為全省城鄉統籌試點示范市,按照“規劃先行”的理念,科學規劃、勇于創新,城鄉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兼顧了民生改善,有序推進小城鎮建設。
1 育才生態區概況
育才生態區前身為育才鎮,是三亞市最年輕的建制鎮,2014年隨著三亞市“撤鎮社區”行政區劃體制改革,育才鎮更名為育才生態區。
育才生態區地處三亞市北部山區,生態環境良好,也是三亞唯一沒有海岸線的區鎮。該區產業基礎薄弱,經濟實力不強,綜合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城鎮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全生態區約2萬人,以黎、苗族居多(約1.9萬人),屬典型的少數民族聚集區。生態區域面積314.9平方公里,優越的地理環境和濃郁的民族風情,使得育才生態區具有發展特色種養業和黎、苗族文化,傳承農墾傳統文化及鄉村農家樂等旅游項目的獨特優勢。2012年,育才生態區被確定為海南省的特色風情旅游小鎮。
幾年來,育才生態區緊緊抓住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步伐將完善小城鎮規劃體系、加快市政公用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美麗鄉村建設等作為建設發展的核心工作內容,積極探索出一條特色小鎮建設的新路子。
2 經驗探討
2.1 精心規劃、科學發展
育才生態區是海南南部濱海地區聯系中部山地地區的重要交通節點,三亞市總體規劃提出了全市“旅游主導,城鄉統籌”的總體發展思路,在“山海相連、指狀生長”城市空間發展思路下,育才生態區作為中脊之一,必將成為三亞市輻射海南南部區域的重要戰略地區。制定區域發展規劃,為育才生態區的科學發展提供前提和依據是關鍵,為此,市政府劃撥專款邀請國內知名規劃設計研究院進行規劃設計,并聘請省內資深專家對規劃編制成果嚴格審查,力爭高起點規劃、高水準建設。目前,育才已完成了至今的第一版鎮總體規劃、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
按照育才生態區鎮域空間發展策略,將強化中心區建設,優先發展中心區,吸引人口向中心區集聚,提高城鄉空間資源利用的效率,降低對生態區域內生態環境的沖擊。鑒于現狀中心區主要由南區的立才農場場部和北區的區管委會屬地組成,在中心區用地布局上,采取場鎮合一、統一規劃、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用地統籌的原則,使區鎮發揮職能成為名符其實的三亞市域北部山區中心,生態旅游和特色農業服務基地,具有濃郁黎苗風情的山地風情旅游小鎮。
為打造地方特色小鎮,規劃專章提出鎮區總體城市設計應“顯山、親水、傳文、營鎮”,強調須對鎮區整體形態風貌進行管控,包括街區界面引導,重點項目意向以及嚴格控制開發強度等等;鎮區整體建筑形態以低層多層為主,建筑風貌體現熱帶特色,尺度適宜,具有地方特色,色彩清新淡雅。
2.2 制定實施方案,有序分期建設
在目標年限內,育才生態區制定一系列實施方案,采取了重點區域先行的開發行的計劃,通過新建與改建同步推進的方法,有序推進特色小鎮發展。
2.2.1 基礎設施先行
依托市政府財政支持,育才優先發展公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對貫穿整個中心區的育才大道進行擴寬改造、綠化和亮化,加快了育才大道路沿線醫療、教育、商業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推進了包括育才中心幼兒園、育才中心學校、育才敬老院在內的一大批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建設。同步在各行政村內配建了垃圾中轉站、農村多功能文化室等,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2.2.2 示范區效應
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充分發揮示范區效應,加快推進了中心區街道改造工程,通過對中心區道路兩側已建的建筑物按照“穿衣戴帽,裝飾裝修”形式,推進中心區重要街道立面、開敞空間的景觀風貌和衛生環境綜合整治及街道亮化工程,整治濱河環境,建設中心公園和濱水景觀帶,改善中心區(含農墾地區)面貌,初步形成特色山地小鎮的整體形態。
2.2.3 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
根據《三亞市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2016-2020)》工作部署,育才生態區精心挑選了雅亮、馬亮、雅林、那受、龍密、青法6個行政村作為美麗鄉村改造建設試點,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提出的“鄉村旅游規劃、鄉村建設規劃及扶貧計劃相融合”要求,先行委托設計單位科學編制美麗鄉村發展規劃,因地制宜地將6個試點村分類為環境整治型、休閑旅游型、生態保護型等。并根據試點村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區域分布特點,通過農村環境整治、設施完善、產業培育、服務提高、素質提升等5大工程,推進美麗鄉村試點建設工作,有計劃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持續增收的目標。
2.3 生態優先,可持續發展
育才優越的自然資源和環境,是三亞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生態背景,其生態保育、生態涵養的責任重大,因此,一方面充分結合自身的生態(山地)、熱帶植物、民俗資源等特色優勢,借鑒國內外旅游小鎮經驗,高標準、高門檻引入企業參與,可持續地發展符合公共性、具有地域特色且生態友好型的觀光農業、民族風情、康體休閑等旅游項目,提供既區別于濱海地區的旅游產品,又使山地農民增收,達到以旅促農,聯動發展,走城鄉融合發展道路。另一方面,在中心區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中,將支持低碳生態環保技術的應用。例如,在規劃區內開展可持續性排水系統的建設;對生活污水進行“源分離技術”,力爭實現生活污水的“零”排放;太陽能利用技術;推行綠色交通以及開展生態岸線修復技術等等。
2.4 引入和培植特色產業,注入原動力
小城鎮特色風貌的形成和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離不開產業的支撐,豐富和提升小城鎮產業結構,是推進小城鎮健康快速發展的核心動力,為此,育才注重加強對散落在北部山區旅游用地的規劃引導和業態設計,充分利用腹地豐富的水系、水庫、熱帶山林和田園等自然資源并充分融合,形成“主題鮮明、業態豐富”的旅游項目,旅游產業由低水平散點式向高端網絡化、品牌化和區域整合方向發展。注重培育高品質、好業態的富民型特色產業,充分結合重點項目建設設計搬遷安置區、預留旅游建設用地和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特色鮮明、收益持續”的風情旅游小鎮和精品綠色產業帶,帶動山區腹地經濟社會的發展。通過規劃,充分預留產業發展用地以及各主導產業及其關聯設施建設用地,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引導產業落地,使“規劃有計劃,規劃落項目”,增強小城鎮建設和可持續性發展的原動力。
2.5 科學有序管理,促進小城鎮健康有序發展
2.5.1 制定規章制度、審批有法可依
推進小城鎮發展建設,離不開有序的規劃建設管理,為此,三亞市政府先后出臺了《三亞市村莊建設管理辦法》、《三亞市關于進一步加強村鎮規劃建設管理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加強農村居民住房報建管理的補充規定》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進一步理順了村鎮建設管理體制、明確部門職責和屬地管理責任制、完善審批制度和流程。在法定的框架下,育才生態區結合自身轄區管理機構設置,建立了一套涵蓋土地、規劃、施工、房產等在內的一站式審理制度,設立便民服務窗口,為基礎群眾提供便捷的建房報建途徑。
2.5.2 充實基層管理人員,加大違法建設管控
為保證城鄉規劃順利實施,切實做好城鎮建設管理工作,育才按照相關要求設置和完善了國土、規劃、綜合執法、環衛等相關部門相應的延伸機構,并在各行政村配置一名規劃建設協管員,整合力量進行執法監察,建立覆蓋城鄉的常態工作機制。與此同時,區管委會嚴格按照《三亞市違法建筑管控辦法》要求,始終保持對違法建筑打擊和管控的高壓態勢,通過建立網格化巡查管控機制,加強對違法轄區內違法占地、頂風搶建督查督辦,嚴控違法建筑增量。
3 結語
育才生態區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環境等優勢,順應國家宏觀發展及市場需求,借助“特色風情旅游小鎮”的發展契機,堅持“以旅促農”的理念,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中心城區改造、為產業發展提供發展空間和各類服務設施,而產業的發展、有序的城鎮建設管理也有效地促進了小城鎮建設。小城鎮作為城市功能的“接收器”和帶動村莊發展的“輻射器”,對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希望育才生態區的建設經驗能為小城鎮發展建設提供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引導其他小城鎮選擇更可持續的發展途徑。
參考文獻:
[1]莊宇,彭銳.淺議城市特色及其塑造——以江蘇省宜興市為例[J].小城鎮建設,2008(6).
[2]浙江省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實踐[R].2016-03-14.
[3]成都市加快特色小城鎮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小城鎮建設,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