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瓊+李楊+閻媛
摘要:當前,國家及企業對創新的訴求越來越緊迫,創新力是綜合力、競爭力和經濟活力的綜合反映。研究產業創新鏈是以提升創新為目的,促進產業創新鏈更好協同發展。產業創新鏈系統協同度是產業鏈和創新鏈協同發展的衡量指標,本文為協同度的測量提供了方法。本文對國內外學者關于協同度研究方法進行了梳理,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了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有序度模型與產業創新鏈系統復合系統協同度模型,在研究相關文獻基礎上,提取產業鏈和創新鏈的評價指標。本文為研究某一行業協同度發展情況的人員提供了研究方法,按照本文提出的方法方便測量出某行業的協同度情況,便于開展相關研究。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untry and the enterprise are increasing urgent demands on the innovation, 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is the comprehensive reflection on comprehensive strength, the competitive power and the economic vigor. The study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chain is to promote innovation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industrial innovation chain bette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synergy degree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chain system is a measure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and this paper provides measure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the synergy degree. This paper sorts out methods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n the synergy degree, and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findings, constructs industry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order degree model and composite system synergy degree model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chain system, and through studying related literature, extracts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industry chain and innovation chain.
關鍵詞:產業鏈;創新鏈;產業創新鏈;協同度
Key words: industrial chain;innovation chain;industrial innovation chain;synergy degree
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2-0084-03
0 引言
創新作為產業變革的驅動力,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創新要素已成為學者研究的熱門話題。創新的本質是創新要素經過有序組合取得實質效果后會反哺于產業,創造經濟效益,故創新鏈與產業鏈兩者相互關聯,聯系緊密,構成一個完整系統。本文從協同學的角度,認為產業鏈和創新鏈是產業創新鏈系統的兩個子系統,兩者的協同情況決定了系統的發展能力,也反映了創新鏈能否為企業增添源動力。產業創新鏈系統協同度的測量,能直觀地感受到產業鏈和創新鏈的協同情況、演化趨勢以及對未來協同演化的預測,這就能更好地把握產業鏈和創新鏈的發展情況,及時改變發展策略,促進產業創新鏈系統的有序協同發展,所以本文的研究具有很較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 變量界定及相關理論研究
1.1 變量界定
1.1.1 產業鏈
產業鏈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紀,國外對產業鏈的研究很少有完整的定義,只是從產業鏈的構成、功能等方面進行研究。我國對產業鏈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九十年代初,很多學者對產業鏈進行了定義,學者劉貴富認為,“產業鏈是同一產業或不同產業的企業,把產品當作對象,通過投入產出為手段,把價值增值作為導向,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目的,依據穩定的時空布局與特定的邏輯關系形成的漸變的、相互聯系的鏈式中間組織,是不同企業相互合作共同生產的生產動態網絡”。鄭大慶等認為產業鏈通過滿足市場的需求,創造出競爭力的產品,以得到產業利潤為目的,產業鏈是一個網絡系統,既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組成的企業聯盟,既競爭又合作,又與外部組織有著緊密的聯系。
本文認為產業鏈是指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不同企業或產業部門為實現自身利益和價值增值與其他關聯企業和產業部門圍繞產品的生產和交換展開深度合作,不斷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并取得利潤最大化而形成的動態聯盟網絡組織。
1.1.2 創新鏈
國內外學者從多個角度對創新鏈進行了研究,概括如下:創新的實質是將生產要素進行新的組合并引入生產體系,在行業實現技術引領,為生產體系帶入動力,注入活力,更好適應市場的發展,為產業創新系統創造利益。創新視為各種各樣的行為者之間的交互過程,它強調企業不是孤立地創新,它的本質是協同發展。在創新過程中,企業與其他公司以及非公司組織如大學,研究中心,政府機構,金融機構等進行互動,針對技術、人才、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創新效率才能得到提升,因此創新必須被視為一個集體的過程。
創新鏈是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結構模式,是多個主體協同合作的結果。本文定義,創新鏈是指企業圍繞相關產品,以提升產品競爭力、滿足客戶需求、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的,與相關企業及非公司組織如大學,研究中心,政府機構,金融機構等主體連接起來,開展創新合作,實現技術、知識的有效流動,并反哺于產業鏈的鏈式功能結構。
1.1.3 產業創新鏈
于斌斌(2011)從產業集群的角度論述產業鏈和創新鏈的關系,上游企業為下游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同時為下游企業創新提供了源泉,產業鏈和創新鏈相關物質、能量、信息通過集群平臺實現對接,集群中的企業利益共享、互通合作、相互競爭,為企業創新創造動力,集群創新的形成來源于上下游企業自身利益的達成,集群創新為產業鏈和創新鏈的融合創造可能。朱瑞博(2012)以上海的高技術產業為研究對象,認為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高技術不高”原因來自于產業鏈與創新鏈的“雙鏈”相互割裂,沒有得到融合,實現雙鏈融合要創新投融資機制,讓政府創新資金與社會資金向創新鏈轉移,搭建好產學研開放式創新網絡機制,把前端的基礎研究、中端的技術服務及后端的成果轉化和項目產業化形成一個完整鏈,使產業鏈和創新鏈得到整合。邢超(2012)以大科學工程為例,分析了產業鏈和創新鏈的融合的有效組織方式,認為組織管理的系統性對雙鏈的融合提供了可能,產業的確定性、系統集成創新促進了產學研的融合,大產業鏈的形成。于軍在中關村發展論壇年會上指出,資金鏈在產業鏈和創新鏈的融合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健全的金融服務平臺和經濟政策為科技創新提供資金保障和發展動力,科技創新的發展需要金融的配套發展,資金鏈、創新鏈和產業鏈的融合發展是創新生態發展的必由之路。賀曉宇(2013)從我國低碳產業發展的角度對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存在的瓶頸進行了說明,深化校企合作、加大創新投入、充分發揮市場調節、增加政府宏觀調控是實現低碳產業雙鏈快速融合的條件。Breschi and Malerha(1997)定義產業創新鏈系統為:產業創新鏈系統是以產品為核心,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非企業組織之間通過產品建立連接,積極變革產品技術,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實現創新效益的作用。
進化動力學為生產系統和創新系統在演化過程中提供了一個廣泛的理論框架,這個概念強調產品、技術創新和組織的三維性,產業創新鏈和創新鏈在理論框架下經歷變革和轉型,保持著連續性的發展。產品是指能夠創造出符合市場規律的、擁有生命力的產品;技術創新需要公司內部員工的努力以及與外部單位的協作;組織受到系統內部的部門效率和外部政策環境的影響。
本文定義產業鏈和創新鏈是兩個發展內涵不同的鏈條,兩個鏈條有不同的發展要素,然而兩個鏈條不是單獨的發展個體,相互影響相互交叉,構成一個完整的發展網絡系統,系統由各要素組成,要素之間互相作用,并對產業創新鏈系統產生影響,這個系統稱為產業創新鏈系統。
產業創新鏈系統在不斷的演化過程中,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第一,產業創新鏈系統不穩定,在不斷地進行整合和演化,然后達到一個相對的穩定狀態,再進行變化,從一個穩定狀態到另一個穩定的狀態;二是系統中的技術通過交流和轉移在不斷地進步和創新,變成更高級的狀態;三是系統中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此消彼長中,使系統形成新的結構和狀態。產業創新鏈系統的要素包括內部要素、環境要素和中介要素,具體表現為原材料供應商、消費者、生產部門、研發部門和非公司組織(如大學,金融機構,政府機構,工會或技術協會)。
1.2 相關理論研究
1.2.1 協同學理論
協同學理論研究開始于1965年的《公司戰略》,美國管理學家安索夫第一次把協同學理論帶入管理學,書中指出協同效應是基于某一系統的綜合效果,企業中的不同產業部門、不同企業之間以及不同要素之間會針對某一核心主體展開特定合作,最終能夠使特定的經濟活動產生的綜合效益大于各業務單元單獨從事活動取得效益的總和。哈肯教授在1971年把協同理論和系統理論結合在一起,用系統的觀點研究協同學,提出系統協同學理論,他指出整個大自然和人類世界的所有事物的發展存在有序和無序兩種狀態,在特定的條件下,無序和有序兩種狀態可以相互轉化,他把有序的狀態稱作協同,把無序的狀態稱作混沌。系統協同學認為協同的程度取決于系統要素之前的關系及演變狀態。
1.2.2 協同度理論
協同度即協同程度,是指在各子系統有序度及子系統相互之間協調有序匹配度的影響下,系統通過自組織演化實現協調一致、無縫鏈接、高效有序的程度。協同度高低取決于各子系統自身的有序度高低以及子系統之間匹配程度的高低。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們對復合系統的協同度測度進行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很多協同度模型和測量方法。Koberg等從企業層面進行了協同度模型的設計,首創5分法對企業部門之間協同度的測量;Trushman等人從組織管理、企業文化、產品、人、非正式組織、利益等6個維度對系統要素之間的協同程度進行了研究,提供了測量方法;國內學者從各個角度對協同度進行了研究,也提供了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方法,鄭剛從企業管理水平的技術創新的角度運用全要素協同度測度模型對企業內部要素的協同度進行了測量;桑秋等從中觀領域出發,對協同度的綜合應用進行了研究,以沈陽的實際情況為例,從人口—經濟—環境三個維度的符合協同度做了實證研究;學者張哲以天津市冶金產業集群為案例,對產業集群中的相關企業之間的協同創新的特點做了研究。
2 測量指標與協同度模型
2.1 產業創新鏈評價指標的選取
產業創新鏈兩個子系統評價指標的選取,以科學性、客觀性和重點性為原則,從績效和產出兩個方面進行選取,這兩個方面的評價指標能夠直接體現產業的發展效率以及發展能力,更好地體現產業創新系統的協同度水平。具體指標體系如表1。
2.2 產業創新鏈系統協同度模型
本文通過借鑒孟慶松、韓文秀建立的復合系統協調度模型和郗英、胡劍芬建立的企業生存系統的協調模型,經過有效的改進和調整,建立本文的產業創新鏈協同度模型。本模型將產業鏈和創新鏈看作產業創新鏈系統的兩個子系統來處理,從而形成基于協同演化的產業創新鏈系統的協同度模型。
假設產業創新鏈系統協同演化過程中序參量變量為e1=(e11,e12,…e1n),其中n≥1,β1i≤e1i≤α1i,i∈[1,n]。在本文中,產業鏈系統的序參量變量可以看作是產業鏈的評價指標。不失一般性,假定e11,e12,…e1j為慢馳序參量,其取值越大,系統的有序程度越高,其取值越小,系統的有序程度越低;e1j+1,e1j+2,…e1n為快馳序參量,其取值越大,系統的有序程度越低,其取值越小,系統的有序程度越高。因此,有如下定義:
定義1:式(1)為產業鏈系統序參量分量的系統有序度。
u1(e1i)=■,i∈[1,j]■,i∈[j+1,n](1)
由如上定義可知,u1(e1i)∈[1,n],其值越大,e1i對產業鏈系統有序的“貢獻”越大。需要指出,在實際中有些e1i取值過大或過小都不好,而是集中在某些特定周圍最好,對于這類e1i總可以通過調整其取值區間[β1i,α1i]使其有序度定義滿足定義1。
從總體上看,序參量變量e1i對產業鏈系統有序程度的“總貢獻”可通過u1(e1i)集成實現。然而“集成”法則取決于系統具體結構具有不同的組合形式,為了簡明起見,本文采用線形加權求和法來處理:
u1(e1)=■ωi·u1(e1i),ωi?叟0且■ωi=1(2)
定義2:稱式(2)定義的u1(e1)為產業鏈系統有序度。
由定義2可知,u1(e1)∈[0,1], u1(e1)越大,e1對產業鏈系統有序的“貢獻”越大,系統有序程度就越高,反之則越低。
2.3 產業創新鏈系統有序度模型
與產業鏈系統假設類似,同理可得:
定義3:式(3)為產業鏈系統序參量分量e2i的系統有序度。
u2(e2i)=■,i∈[1,j]■,i∈[j+1,n](3)
定義4:稱式(4)定義的u2(e2)為創新鏈系統有序度。
u2(e2)=■ωi·u2(e2i),ωi?叟0且■ωi=1(4)
由定義4可知,u2(e2)∈[0,1],u2(e2)越大,e2對產業鏈系統有序的“貢獻”越大,系統有序程度就越高,反之則越低。
2.4 產業創新鏈系統內子系統的協同度模型
產業創新鏈系統的協同度是指產業鏈系統和創新鏈系統之間在協同演化進程中相互融合的程度,它決定了產業創新鏈系統由無序走向有序的趨勢與程度。
假設在初始時刻(或某個特定時間段)t0,產業鏈系統有序度為u■■(e1),創新鏈系統有序度為u■■(e2),而對于產業創新鏈系統在演變進程中的時刻t1而言,如果產業鏈系統有序度為u■■(e1),創新鏈系統有序度為u■■(e2)。
定義5:式(5)為產業創新鏈系統內子系統的協同度。
C=λ·■(5)
式中,對于定義5的補充說明:①C值的高低代表了協同度的高低。②C值為負值時代表產業創新鏈系統的兩個子系統不協調,處在無序化的發展過程當中,C值為正值時代表產業創新鏈系統的兩個子系統協同發展,處在有序化的發展狀態,創新度較高。③協同度是一個動態演變的過程,要能夠通過協同度的計算把握整個協系統的協同狀態,如果一個子系統有序度提高幅度較小,另一個提高幅度較小,整個協同不是有序的狀態。
3 結束語
通過產業鏈和創新鏈兩個子系統去研究產業創新鏈系統的協同度,為相關行業研究產業鏈和和創新鏈的協同度提供了可以測量的方法,便于研究者把握雙鏈的發展規律,為行業的高效發展提供對策,促進行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實現行業發展質的飛躍。
參考文獻:
[1]劉貴富.產業鏈研究現狀綜合述評[J].工業技術經濟,2006: 8-11.
[2]鄒春燕.國內外產業鏈理論研究概述[J].長江論壇,2011:53-56.
[3]于斌斌.基于進化博弈模型的產業集群產業鏈與創新鏈對接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11):111-117.
[4]朱瑞博.“十二五”時期上海高技術產業發展: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戰略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2(07):94-106.
[5]邢超.創新鏈與產業鏈結合的有效組織方式——以大科學工程為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2,33(10):117-119.
[6]于軍:促進資本鏈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J].中國高校科技,2013(10):80.
[7]賀曉宇.中國低碳產業發展路徑研究——基于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的視角[J].科學學研究,2013,22(3):317-321.
[8]Breschi,S.Lissoni,F.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of Sectoral Systems[J] (Working Paper ESSY0),2001.
[9]Malerba F.Sectoral Systems ofInnovation andProduction[R].ESSYWorking Paper, Milan(2001).
[10]孟慶松,韓文,希口英.復合系統協調度模型[J].天津大學學報,2000(7):444.
[11]郗英,胡劍芬.企業生存系統的協調模型研究[J].工業工程,2005(3).
[12]Koberg C S,Detienne D R,Heppard K A.An Empirical Test of Environmental,Organizational, and Process Factors Affecting Incremental and Radical Innovation [J].The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rch,2003,14(1):21-45.
[13]Nadler D A, Tushman M L.Designing Organizations that haveGood Fit: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New Architectures [J].Organizational Architecture,1992 (39)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