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國連+趙曉思
2017年3月30日,浙江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九次會議通過了《浙江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修訂草案)》。適時修訂這部地方性法規,為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落地”,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打開了制度空間,疏通了成果轉化“中梗阻”。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實現“引領型發展”,關鍵任務是解放和激發科技潛能,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
近些年來,浙江一直把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第一工程”,圍繞成果轉化的“需求端、供給端、平臺端、服務端和環境端”同步發力,打出了一系列科技成果轉化的組合拳,為全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供了鮮活的浙江經驗。當前,我省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5位,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居全國第6位。2016年11月24日,科技部正式批復同意浙江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這也是全國第一個全省域的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
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科技成果轉化也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如科研考核評價體系不科學,科技成果處置、收益分配缺乏操作性,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科技人員轉化科技成果的積極性不高,產學研用結合不夠緊密,專業化高素質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介服務機構缺乏等。
2015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4月,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2016年4月,省委十三屆九次全會通過了《中共浙江省委關于補短板的若干意見》,把科技創新作為必須補齊的第一短板,將修訂條例列為補齊科技創新短板的重要內容。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對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前所未有的重視為條例修訂創造了很好的環境和條件。2016年,省人大常委會根據《中共浙江省委關于補短板的若干意見》和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需要,將修訂《浙江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增列為2016年省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一類項目,為科技成果轉化補上了制度短板。
強化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
企業是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的重要力量,是技術創新決策、研究開發投入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只有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才能真正解決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有效轉化的問題。為此,本次修訂,強化了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
條例第八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制度,發揮企業在研究開發方向選擇、項目實施和成果應用中的主導作用。利用財政資金設立的、具有市場應用前景的科技項目可以由企業牽頭組織實施。
同時,條例明確,鼓勵企業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分配機制,利用股權出售、股權獎勵、股票期權、項目收益分紅、崗位分紅等方式激勵科技人員開展成果轉化。
除此之外,條例落實國家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激勵政策,規定國有獨資及國有資本占控股或主導地位的企業的當年研究開發投入可以在經營業績考核中視同利潤,并對引導社會力量加大投入力度等都作了明確規定,大力支持企業進行科技成果轉化。
進一步發揮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還應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企業修好“內功”,才更有轉化的內生動力。對此,條例在提高企業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方面也作了具體規定。
改革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分配制度 改進財政科研資金管理制度
高校院所和科研人員是創造科技成果的主力軍,科技成果具有很強的人身依附性,其價值實現極大地依賴于職務發明人全程深度參與,激發創造熱忱、保障科研人員的利益有利于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但在立法調研中發現,盡管上位法已明確高校院所對其科技成果的使用處置、收益分配擁有自主權,但相關配套措施不夠具體,不少地方仍將技術類無形資產實行與一般國有資產相同的管理模式,審批程序復雜繁瑣,極大地影響了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為此,條例對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分配和所有權予以進一步的明確與細化。
條例第十六條規定,政府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對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可以自主決定轉讓、許可或者作價投資,除涉及國家秘密、國家安全外,不需報相關主管部門審批或者備案。同時條例明確取得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留歸單位,不上繳國庫。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再研發再開發的過程,應當充分體現智力勞動價值分配導向。為此,條例規定,政府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對完成、轉化職務科技成果的主要貢獻人員獲得獎勵的份額不低于獎勵總額的百分之七十。政府設立的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可以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獎勵科技成果完成人一定比例的科技成果權屬份額,取得科技成果權屬份額的科技成果完成人不再參與該項科技成果轉化后單位所獲收益的分配。
另外,條例還對高校院所加強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管理、組織和協調,對其持有的科技成果價格的確定方式,人才流動,績效評價等方面作出一系列的規定。如,條例明確,科技成果轉化情況應當作為對完成、轉化職務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專業技術職稱評定、職務聘任和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對貢獻突出的,可以破格評定、聘任。
在修訂條例的立法調研過程中,不少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提出,利用財政資金設立的科技項目的資金管理,完全按照行政機關的財政預算管理要求,一定程度上影響和束縛了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呼吁賦予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一定的預算調劑權和使用財政科研資金的靈活性。
對此,條例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改進利用財政資金設立的科技項目的資金管理,優化預算編制方法,簡化預算編制科目和程序,給予項目承擔單位相應的預算調劑權限,加大績效激勵力度,建立符合科研活動規律和特點的差旅費、會議、因公出境等管理制度。
規范科技創新券使用 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保障
創新券,是一種企業可以抵錢到科研院所或高校使用高端科研設備的代金券,其設立和使用,推動了科技資源開放共享,降低了企業和創業者創新成本,提升了中小型企業的創新意識,有力推動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縱深發展。
2015年初,浙江省科技廳會同財政廳出臺了《關于推廣應用創新券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若干意見》。據統計,2015、2016年省財政發放獎補近1億元。截至目前,支持的各類創新服務合同總額已達7.75億元,間接帶動創新投入約40億元。截至2017年3月21日,全省各市縣累計發放創新券達7.05億元,使用額達3.9億元。
但在創新券的使用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有的地方和部門也發現存在使用不夠方便、結算周期長、跨地區使用難等問題,希望在總結實踐經驗基礎上,通過立法規范、完善科技創新券制度。
為此,條例對科技創新券的使用范圍、結算周期等作了規定。明確科技創新券可以在全省范圍內使用,每半年至少結算一次,各地不得設置限制條件。同時規定,省科學技術行政部門應當會同省財政部門建立統一的科技創新券使用平臺,定期公布可以使用科技創新券結算的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和其他企業事業單位名錄,簡化科技創新券使用程序,提高使用效益。
在實踐中,信息的不對稱也是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因素。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也曾經指出,“過去成果轉化的一個問題是,有些科研成果躺在實驗室、學校里‘睡大覺,沒人知道,沒人知曉,也沒人去轉化。”
對此,條例要求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公開規范制度,規定省科學技術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其他有關部門建立統一的科技報告制度和科技成果信息系統,規范科技成果信息采集、加工與服務活動,除涉及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外,依法向社會提供科技成果信息查詢、篩選等公益服務。同時,鼓勵利用非財政資金設立的科技項目的承擔者提交相關科技報告,將科技成果和相關知識產權信息匯交到科技成果信息系統。
另外,條例規定將行為人的違法行為信息納入社會信用記錄,給科技成果的供需雙方都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