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君
經典故事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不是賢明的圣人,也不是威嚴的君主,而是戰國時期一位名叫“丁”的廚工。庖丁的故事被寫進《莊子》這部經典并流傳至今,他究竟憑借的是什么呢?
話說這一天,庖丁被請到“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國君——文惠君的府上,為他宰殺一頭牛。庖丁一會用手按著牛,一會用肩靠著牛,一會用腳踩著牛,一會用膝蓋抵著牛,另一只手則揮舞著刀,在牛的皮肉和筋骨之間上下翻飛,動作熟練又流暢,就像踏著樂曲有節奏地起舞,一頭牛就在大家眼花繚亂的觀賞中宰殺完畢。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知不覺看呆了,過了好久,他才忍不住驚呼:“啊呀,你真是了不起啊,你宰牛的技術怎么會達到這么高超的境界呢?”
庖丁放下屠刀,一五一十地回答說:“我做事喜歡探究事物的規律,我覺得總結規律比掌握一般的技巧更加重要。我一開始學習宰牛的時候,眼前看到的無非是一頭龐大的牛,等我有了三年的經驗之后,我面前的不再是一頭整牛,而是許多可以分解的皮肉筋骨了。宰牛的經驗積累了很多之后,就算不用眼睛去觀察牛,我也能感覺到這頭牛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在宰牛的時候,我將刀直接刺入牛筋骨連接處的縫隙,從不讓刀與牛粗大的骨節硬碰硬,這樣就不容易讓屠刀受到損傷。很多廚工喜歡用刀割肉、砍骨頭,很快就需要換一把刀,而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還鋒利如新。盡管我宰牛很有經驗,但遇到牛筋骨交錯的部位,我還是會非常小心,慢慢地找到關鍵部位,一刀下去就能把關鍵部位剖開。每宰殺完一頭牛,我就提刀站起來,環顧四周,感覺志得意滿,渾身暢快。”
文惠君聽了庖丁的描述,不禁似有所悟地說道:“太好了,我聽了你這番話,還學到了不少修身養性的道理呢!”
智慧啟迪
庖庖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訴我們,世間萬物都有著自己的規律,只要你做個有心人,反復練習,不斷總結,總有一天能把事情做到漂亮。此外,還要保持一種謹慎小心的態度。你看,庖丁雖然技巧高超,但遇到牛的關鍵部位,還是會小心翼翼,謹慎下刀。庖丁在十九年間,宰殺數千頭牛,才練就出神入化的宰牛技能;王羲之自少年起,就持之以恒地練字,終于成就了一代“書圣”的美名。只要持之以恒,就可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