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不可言
在中國的遼寧北部,有一座因煤而建的小城,名曰調兵山。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五十多年前的1958年,先輩們就開始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上安家建井、開采煤炭。當烏金滾滾時,煤炭運輸勢在必行,于是,一聲聲清脆的汽笛聲打破了小城的寧靜,一臺臺雄壯威武的蒸汽機車陸續在這里落戶,也就是從那時起,兵山開始煥發出生機與希望……
光陰荏苒,斗轉星移。從上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初期的五十載崢嶸歲月,不論是風霜雪雨還是酷暑嚴寒,條條鐵龍猶如跳動的音符在百里礦區鐵路運輸線上呼嘯穿行,晝夜飛馳,奏出一曲曲激蕩雄渾的華彩樂章。
70年代前出生的人對火車都有著特殊的情感,在交通工具相對匱乏的年代,火車曾讓多少人魂牽夢縈、心馳神往。即便不能坐上火車,就是跑到很遠處去體味一下風馳電擎的瞬間,也是一種巨大的心理滿足。而這里得天獨厚的蒸汽機車資源,就曾擔負著礦區四面八方的礦工上下班短途的通勤任務。40年間,至少兩代人曾與火車朝夕相伴,火車給他們留下了最深的時代烙印和最美好的青春回憶。盡管如今交通工具已進入飛速發展階段,可許多人心中對古老蒸汽機車的真摯感情依然那么深,那么濃……
百年人文史話,今朝續寫新篇。如今,蒸汽機車已滿載著工業革命的輝煌、時代發展的足跡,退出了歷史舞臺。然而,這里的人們對蒸汽機車有著深厚且難以割舍的情感,像敬重英雄一樣。在經歷了歲月的滄桑和歷史的沉淀后,它們在傳承續存歷史文化中重新粉墨登場,賦予新的歷史使命。那一臺臺巍然的蒸汽機車,儼然在靜靜地訴說著工業革命的百年傳奇。今天,鐵龍更加彰顯著至尊無上的王者風范,工業革命時代留給后人的文化遺產,在兵山煤城熠熠生輝。小小兵山城也因蒸汽機車旅游攝影基地、文化交流傳播基地、產品制作基地和影視拍攝基地四頂桂冠而聲名鵲起……中外游客在這里找到了工業革命的歷史見證;攝影發燒友在這里聚焦鐵龍神韻;影視劇組在這里取景拍攝,將鐵龍形象展現在銀幕熒屏。
每年的隆冬時節,當兵山銀裝素裹,國際蒸汽機車旅游節便如約而至,八方賓朋紛至沓來。伴著氣勢磅礴的蒸汽機車發出的清脆汽笛聲,噴吐著白色蒸汽,迎著漫天飛舞的雪花兒在曠野中飛馳,鋼鐵巨龍如蛟龍出海,此情此景令人心潮澎湃,一種震撼力量油然而生。
蒸汽機車給兵山人帶來的不只是珍貴而美好的回憶,更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每每提及,鐵運人津津樂道,驕傲之情溢于言表。這里有上游、躍進、建設蒸汽機車21臺,其中由唐山機車車輛廠生產制造的編號為1772的中國最后一臺上游型蒸汽機車就珍存于此。還有一段關于“美國鳥”的來歷更像是故事一樣流傳。10年前,鐵煤集團運輸部以一臺完好的上游型機車與平煤集團交換了一臺KD6-487蒸汽機車,這臺由美國利瑪公司1943年生產的蒸汽機車,是1945年聯合國支援中國建設的50臺蒸汽機車中的一臺,也是目前僅存的一臺。曾先后在鄭州、柳州、韶關、平莊服役。這臺在平煤已經停運八年的機車經大修后重新上線運行?,F在,這極具歷史、人文價值的“洋玩意兒”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鎮館之寶。影片《一代宗師》里的寧靜傲然、《1942》里的深沉內斂、《建國大業》里的厚重雄健,讓“美國鳥”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在影視作品中呈現……世界各地的許多蒸汽機車愛好者為親眼目睹“美國鳥”的風采不遠萬里而來,當他們領略到這已有70年歷史的蒸汽機車時,更是難掩興奮、激動之情,頂禮膜拜,熱淚盈眶。
歷史彌新,余韻悠長。一臺臺機車似身經百戰、久經沙場的老兵,戎馬一生,戰功赫赫;似風雨與共、并肩作戰的戰友,戎裝待發,再赴征途,不禁讓人意氣盎然又肅然起敬。古老的蒸汽機車漸行漸遠,已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但它見證了這片熱土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它那種承載使命、負重前行,一往無前的頑強意志也正契合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煤礦工人精神品質,賦予了它博大深厚的內蘊。在煤礦后生的心中,蒸汽機車正如自己的父輩,歷經風雨,大半生為祖國的煤炭事業默默奉獻,釋放出礦工最質樸的情懷,雖普通平凡,卻是令他們永遠仰視的豐碑。
滄桑年輪,拂去歷史塵埃。站在兵山之巔,仿佛看見一條鋼鐵巨龍正在穿越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那鏗鏘有力、豪邁深沉的汽笛聲、轟鳴聲響徹云霄、久久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