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策力
中國籃協通過官網發布男籃主教練選拔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在同等保障條件下,組織兩支獨立的國家隊同時集訓,并選拔組建兩支獨立的教練員團隊分別執教,教練組均以中方教練為主。
籃協主席姚明對此的解釋很清楚,組建兩支隊伍的原因首先是基于2019年之前國家隊沒有重大的、涉及參賽資格的比賽,所以,希望以這種模式選拔出合適的隊員和教練,為2019年的世界杯和2020年的奧運會做好準備。同時,也是為了進一步培養教練,讓年輕教練有更多機會展示和鍛煉自己,建立起信心。這兩支國家集訓隊的隊員由兩名主教練通過一個合理的機制來分別挑選,主教練有組建教練團隊的權力,中國籃協將對此提供充分的保障。
姚明的新舉措引起了不少爭議。首先是中國足協曾經這樣干過:1986年2月6日,剛率隊參加尼赫魯金杯足球賽歸來的年維泗在首都機場大廳里宣布組織國家紅隊、黃隊的決定。紅隊以原國家隊為班底,黃隊由遼寧隊組成,兩隊地位平等。當時對外宣布的建隊目的是:調動更多隊員積極性;擴大隊伍,減輕隊員壓力;產生競爭心理。紅、黃隊組建后,共交鋒4次,紅隊4戰4勝。為組建新的國家隊參加亞洲重大比賽,不久紅、黃隊即自行解散,在中國足球的發展上,組建兩支國家隊似乎沒有起到多大作用。
其次,圈內還擔心這樣會引起磨合問題。輿論認為,備戰世界杯的12人大名單目前大概有8人左右比較恒定,分兩隊也就是最后4個人的競爭。
足球和籃球不能混為一談。我覺得,體育有兩大原則:第一是實踐體育精神,第二是愉悅大眾。第一個原則指的是全方位競技,第二個原則意思是通過項目的魅力,為其在市場上博得立足的經濟基礎。但是,這兩個點有時候似乎和國家隊、全運足籃球關系都不大。2013年全運開幕前,山東省更換了體育局長,有志于提高成績,于是山東男籃去美國拉練,橄欖球去了新西蘭。還有不少省份的專業隊都在自己的強項上下了類似的功夫。
在國家隊的層面是無法討論經濟學的,只能假設國家隊唯成績論正確,再來看這一套是否會成功。比如說,這兩支國家隊的建立是基于2019年前沒有重大、涉及參賽資格的比賽時段,本身就是一種唯成績論,但也是球隊存在的現實基礎。2012年10月國家體育總局召開“三大球”中心主任會議,會上并未涉及職業化話題,而是提出三大球必須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取得突破。
雙國家隊能否成功,關鍵在于業界能一以貫之職業精神。這一新政有利的部分就像足協宣布組建雙國家隊那樣清晰明白。在現實操作中,要執行一個標準并不容易。如果在發掘更多新人的背景下,原有的8名主力能否放在共同的標準下審視,這是現在就必須考慮的問題。雙國家隊意味著將選拔、歷練范圍擴大,客觀上增加了教練的選擇度,但人際、俱樂部和國家隊的關系復雜,種種細節才是姚明的初衷能否實現的關鍵。
當年,米盧在小范圍發布會上一句“比賽一天前才能確定陣容”調侃,引來了天真的詰問:“那他們豈不是沒有時間磨合了嗎?”
之所以不討論磨合,并不是中國籃球有夢之隊的能力了。長期以來,中國足球有一個誤區,即以為日本足球崛起有“秘訣”、“捷徑”。籃協新政能否成功,要看從業者能否以純粹的態度全力以赴。籃球沒有秘訣和捷徑,姚明的新政并不新,它仍在專業、職業之內,需要事無巨細地堅定執行。
取得累積性的進步,才是姚明雙國家隊的終極目標。足球20余年中的各種“新政”毫無積累,可為殷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