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多媒體、互聯網和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不斷融入到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中。翻轉課堂是目前全世界教育工作者普遍關注的具有前沿教育理念的教學模式。本文將從建構主義視角研究翻轉課堂所帶來的大學英語教學理念的轉變,并指出由此將引發的教師角色、課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變革對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建構主義 大學英語 翻轉課堂 教學策略
【Abstract】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s expanding teaching ideas and promoting teaching methods. Flipped classroom,one of the most cutting-edge education concepts for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has caused common concern from educator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vism flipped classroom based on and puts forwards some unique strengths that should be further experimented.
【Keywords】Higher Education;University Classroom Teaching;Flipped Classroom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105-02
1.引言
翻轉課堂是目前全世界教育工作者普遍關注的具有前沿教育理念的教學模式,于2011年12月開始引入我國,但是受當時教育技術條件制約,實驗范圍非常小,應用還不是很普遍。隨著互聯網和多媒體和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與融合,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實踐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新課標所提出的核心理念因此有了新的發展空間。本文將從建構主義角度,探討大學英語引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所帶來的教學理念改革的重要意義。
2.翻轉課堂的定義及理論基礎
2.1 翻轉課堂的定義
翻轉課堂譯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生的學習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課堂內的寶貴時間,學生能夠更專注于主動的基于項目(或問題)的學習,共同研究解決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戰以及其他現實世界面臨的問題,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易慶竑,2015)。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就是教師事先根據教學內容做好教學視頻,供學生在課前自我學習;在課堂上,教師針對學生的疑惑進行解答、交流,其目標是教師通過講授法和協作法的結合來滿足學生的需要和促成他們的個性化學習,學生則通過實踐獲得更真實的學習內容。
2.2 翻轉課堂的理論基礎
2.2.1 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是認知心理學最為活躍并最富活力的理論派別,其發展軌跡表現為從經典建構主義理論向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的過渡。建構主義理論發軔于皮亞杰,發展于科爾伯格和卡茨,完善于維果斯基。
皮亞杰主要研究兒童個體的認知發展,他的建構主義理論也被稱之為認知建構主義理論和個體建構主義理論。皮亞杰認為,任何外部刺激都是通過“同化”和“順應”這兩種機能而被接收到主體的認知結構中來的。科爾伯格是在皮亞杰研究基礎上研究認知結構的性質與發展條件;卡茨等人探討了主觀能動性在建構過程中的核心作用,并闡述了在建構過程中如何去發揮主觀能動性。維果斯基的社會建構理論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同時考慮主觀與客觀知識,并將兩者緊密聯系起來,使之相互促進。(馬秀芳,2004)。
2.2.2 建構主義教學觀
建構主義重視學習者的環境因素,強調個體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通過同化和順應來協調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個體的知識習得,因此在教學中提倡情境性教學。教學內容和任務設計要盡量貼近社會實際生活,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3.大學英語翻轉課堂中的建構主義理念
翻轉課堂顛覆了傳統課堂“先教后學,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習者是通過課前自主學習,獨立觀看教學視頻,完成相應的練習,課堂上進行合作交流、討論、辯論甚至動手實驗來加深對學習經驗的意義建構,因此從多個角度折射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合理內涵。
3.1 建構主義的學生觀
“顛倒”的課堂體現了建構主義的學生觀。建構主義反對傳統教育將教師置于課堂教學的中心,主張學生個體的差異性與主觀能動性的體現。這種顛覆使得學生在課前能夠自定步調;在課堂上,學生通過教師和同學間的互動活動完成知識的內化。
3.2 建構主義的教師觀
多重角色體現建構主義的教師觀。建構主義提出教師是學生知識建構中的幫助者、設計者、組織者、參與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課堂的監控者。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無論是對教學視頻的設計制作,還是對課堂中學生活動的引導、互動與組織,都體現了建構主義多重角色的教師觀。
3.3 建構主義的個性化教學觀
多樣化信息手段體現建構主義的個性化教學觀。建構主義強調在處理學習任務時每個人使用不同的個人構建方法。目前,絕大多數翻轉課堂是利用網絡平臺,信息技術手段輔助教學材料,如視頻內容、音頻內容、閱讀材料、詞匯語法素材等,以供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選擇。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網絡、學習軟件、教學軟件等各種資源,拓寬知識來源。
4.結束語
翻轉課堂是對基于印刷術的傳統課堂教學結構與教學流程的徹底顛覆,是真正實現了學生為主的個性化教學模式。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改善了以往課堂教學沉悶,學生參與度不高,教學質量下滑等狀況。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為英語翻轉課堂的實施提供了理論支撐,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改進,更提升了課程評價體系的合理性,由此將引發的教師角色、課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變革對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馬秀芳.皮亞杰與維果斯基知識建構觀的比較[J].中國電化教育,2004(1)20-23.
[2]孫宇.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大學英語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校園英語,2006(3):68-69.
[3]易慶竑.基于慕課的翻轉課堂及其教學結構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5(4):94-100.
[4]王明亮.建構主義理論與信息化教學的新生產物——大學英語翻轉課堂的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5 (20):154-155.
作者簡介:
賈萍(1968—),女,遼寧營口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