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盅 滿族定婚習俗。男家送聘禮至女家時,女家受之并陳于祖先位前。兩親翁并跪,以盅斟酒互相遞換,然后醮祭,表示兩家正式定婚結為親家。亦有在訂親宴上,兩親翁于席間行換盅儀式者。
▲換大索 滿族祭祀習俗。為患病男女舉行之祭祀。先擇祭日,祭前兩日淘黃米,前二日軋面。祭日晨,在南神龕下放神桌一張,請下香碟,掛好檬子,供上蒸熟之豆面餑餑,打開索子口袋將索繩拉出,一端系于房門東柳枝上,柳枝上拴一小條毛頭紙,一端系南神龕南揚手上,神桌上供鯽魚兩碗。神桌北再置一桌,上供神箭。磕頭后,將北面桌抬出放柳枝下,往南三叩頭,主祭者立身祝贊為誰許愿,為何許愿,然后將三塊綢布按男左女右縫在許愿者肩背上。家中人無論有病無病,不分男女,均可按次擇分箭上麻縷以祈永無疾病。祭畢,將所供魚、餑餑夾在柳樹枝杈上。夕祭禮儀與晨同。第三天晨,將縫在許愿人背肩上綢布解下,拴在索繩上,將索繩解下裝入索子口袋,歸入索匣。柳枝拿下,放僻靜地方。
▲換小索 滿族祭祀活動。此祭為患病幼兒許愿而舉行。先擇好祭日,于祭前一日上午令一婦女為病兒出化七家小黃米,可多可少,不足自備。下午軋面。祭日晨,先在西炕放凈桌一張,請下南神龕上香碟,點燃達子香,懸掛檬子將蒸好的餑餑上粘小豆粒三四個,再叩頭三遍。祭主立身向上祝贊為誰許愿,因何許愿。禮畢,將香碟、檬子請上南神龕,撤下餑餑。晚上,在神桌北外邊點燈一盞,請下北神龕香碟,其他禮節與朝祭同。
▲換八字帖 議婚習俗。清入關后滿、漢族均有之。“八字帖”或稱“庚帖”,即寫有議婚男女年庚的紅紙,由兩家各自將己方子(女)的一份寫好,通過媒人互換或存于媒人處,以供“合婚”時使用。滿族人家一般在“相看”之前換帖,如“合婚”不吉就不再“相看”;漢族則在女家“相看”男方并同意后,才將女方庚帖寫出交與男家。兩家收到對方庚帖后,要各自把帖壓于家中灶神龕下三日三夜,其間未見不吉之兆,方可“合婚”。此俗解放后已少見。
▲換門戶帖 議婚習俗,又稱“換小帖”或“問名”。舊時媒人為男女兩家提親后,雙方各用紅紙將自家姓氏、系某旗某佐領下人;被提親者曾、祖、父三代名字、或在或亡、事何職業、有何功名以及現住址、家庭經濟狀況等書寫清楚,用紅封套封好,書自家被提親者名字于封面(亦有書于封內紅紙上者),經媒人轉交對方。接到對方門戶帖后,一般還要通過知情者從側面作以了解,并須將對方之帖及有關情況呈報本族族長(穆昆達)或所在佐領官員,得其允準后方可同意結親。
〔特約責任編輯 李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