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璐璐
節目主持人的采訪探析
□ 李璐璐
當下倡導主持人全能型發展,采訪業務不再僅限為記者的職業技能,節目主持人也逐漸承擔起采訪工作,同時彰顯出新的采訪特點。主持人不再只負責播音,而是向著“采編播”為一體的全能型節目主持人發展。其中,采訪環節是至關重要的部分。節目采訪呈現直觀性的特點,即采訪過程就是節目過程。本文以節目主持人的采訪特點為主,以案例分析為輔,探析節目主持人的采訪過程。
節目主持人;采訪
采訪被視為一門有關語言表達的藝術。“新聞采訪,是記者采集素材、收集資料、訪問新聞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會活動”①,同時也是新聞記者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采訪在新聞信息生產過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聞采訪是一切新聞活動的基礎,是新聞事業不斷發展的源動力,沒有采訪,新聞工作便無法有序進行,新聞價值的深度挖掘將無法開展,所以采訪在整個新聞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節目主持人是在廣播電視中,以個體行為出現,代表著群體觀念,用有聲語言、形態來操作和把握節目進程,直接、平等地進行大眾傳播活動的人。”②節目主持人的采訪是指電視節目主持人利用現代電視信息技術呈現出主持人與采訪對象在交流過程中的有聲語言,傳遞出視覺和聽覺上的信息,從而實現信息的大眾傳播,并從中采集和挖掘具有新聞價值的素材和資料的活動。
節目主持人的采訪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圖像畫面、同期聲、配音、文字等素材,再經過編輯,最后呈現在電視屏幕上的新聞活動。節目主持人在采訪過程中是無法離開現代信息技術而進行采訪的,這是因為節目主持人可以利用圖像素材和聲音素材直接“記錄”與直接“再現”采訪過程。立體式的采訪體現在信息的采集方面,節目主持人的采訪呈現出多元的表現模式。它是直觀性的,整個采訪過程由電視直接呈現在觀眾面前,不再經過采訪者的二次加工。這讓采訪具有了全方位的立體感。
節目主持人的采訪是服務于節目本身的。由于節目主持人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在知識框架、意識形態、身形體貌特征都具有差異性的基礎上,風格的呈現、語言的表達都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形式。節目主持人不是表演者,他們有別于新聞通訊和文章的播報者。主持人是以自己的身份,以個性化的姿態面對聽眾或觀眾。
“個性,也可稱人格,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的心理特征的總和。”③個性化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具體把握:1.主持人的內隱部分,主要是指個人獨特的思維模式、自我的審美趣味、獨特的觀察視角以及個人傾向的心理結構;2.主持人個性的外顯部分,主要指語言表達、儀態氣質、服飾裝扮、外貌形象。“臺灣綜藝主持人徐熙娣,即小S,在節目中總是呈現出著裝性感美麗、語言無厘頭、問題古靈精怪、刁鉆大膽、麻辣犀利、敢于突破常規的模樣”④,并且以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姿態在熒屏上出現。2016年在愛奇藝網絡上首播的訪談類節目《姐姐好餓》就突顯出了小S一貫古靈精怪的風格。在2016年9月8日播出的一期節目中,小S對嘉賓劉燁的采訪過程就盡顯她的個性風格,她以一種毫無顧忌的語氣問劉燁:“我的主持風格怎么樣?”在這種毫不避諱的狀態下,劉燁回答說:“你的風格很潑辣又……”這時小S立馬說:“溫馨!”顯然這種“溫馨”的風格并不是小S的風格所在,這種搞笑的接話,是為了反差的對比,也是為了營造搞笑的娛樂效果。之后劉燁說小S的主持風格是“潑辣又調皮”。也正是因為小S個人獨特的主持風格,為提升節目的收視率奠定了基礎。
節目主持人的采訪過程通過電視畫面呈現出來,受眾除了接收節目預設的信息外,還能通過動態的影像資料,注意到主持人和被采訪者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以及采訪的空間環境氛圍。2017年3月22日播出的《金星秀》中,金星采訪演員徐靜蕾,講到自由性格,41歲的徐靜蕾,被很多網友稱作是不婚主義的代表。但在采訪現場的徐靜蕾,從她的姿態和語言中,能看出徐靜蕾對于不婚主義者這一稱謂的無奈。2017年4月5日在采訪葉童的時候,從采訪的畫面中可以看到葉童的動作眼神,并分析出葉童是一個很活潑搞笑的人。當金星問葉童“你真是在第一次面試的時候認識你老公的呀?”這個問題時,金星的眼睛放大,從電視畫面上,直接呈現出金星的好奇和質疑。這些畫面豐富了受眾的視覺,傳遞給受眾的是超乎語言表達的內容,正是這些從屬信息體現出畫面背后隱含的信息。節目主持人的采訪正是因為電視畫面的直觀展現,傳達出了采訪過程中多元的從屬信息。受眾通過細微之處,如嘉賓的神情、動作以及畫面細節,獲取到更多的隱性信息。從屬信息的特點,也表現出節目主持人采訪的信息直觀性。
在采訪過程中,主持人的采訪模式發生了變化,既要表現節目主旨,又要傳達受眾的意志。這樣的地位和角色決定了主持人無論面對什么樣的采訪對象,都要表現出不卑不亢的姿態,既不要阿諛諂媚,也不能趾高氣昂,而是要展現出平等交流、溝通的采訪特征。
《天天向上》是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在2017年3月31日的節目中,在采訪業余攝影愛好者“腰果爸爸、豬圓媽媽、喬老板”這一家三口有關春天攝影的問題時,汪涵作為節目主持人并沒有表現出高傲的姿態,而是以平等的交流方式和受訪者進行交流,互相打趣,但也不失分寸。在這樣輕松的交流中,當單獨采訪年僅3歲的小朋友“喬老板”時,汪涵瞬間變換語調,以小朋友說話的方式與其交流。節目主持人利用這種平等式的采訪方式,能讓被采訪者更好地進入節目話題,有助于采訪的順利進行。
電視節目主持人需要在采訪中向被采訪者提出各種問題,從多個視角、多個方面去開拓交流的信息,捕捉有價值的信息,挖掘信息深度。主持人更需要注意的是,主導節目氛圍,把握節目進展節奏,控制節目時長,發揮銜接職能、敘事職能、溝通職能和掌控職能。由此可以看出,節目主持人的采訪是依賴主持人把控的,具有主導性的特點。有時候,節目主持人面對的被采訪者是不同的主體。例如,在2017年2月16日《魯豫有約》節目的采訪中,當在談及歌曲《我只在乎你》時,林憶蓮潸然淚下,魯豫為了不使節目氛圍變得低沉,在林憶蓮第一次哽咽時,把話接過來,說道:“這種眼淚是好的眼淚,看到自己的以前會有一些感慨,特別感動。”在嘉賓哽咽到無法繼續說話的狀態下,節目主持人采訪的主導性就必須彰顯出來。在這個時候,為了不使節目無法正常進行,魯豫把話風一轉繼續說道:“一個歌手不同時期,唱的不同的歌其實會講出她那段時期的那種心情,你唱過這么多歌,你覺得哪首歌曲最能唱出你的感受、你的心情?”林憶蓮在魯豫的話語帶動下,調整好了被采訪的情緒,讓整個采訪得以正常進行。有的被采訪者是善于交流的,而有些被采訪者卻不善言辭。面對不同類型的被采訪者,主持人都應把握節目主旨,善于提問,掌握分寸,積極引導嘉賓進入話題,促進采訪順利進行。
對于采訪的全部過程,觀眾盡收眼底,信息損耗極少。節目主持人的采訪與普通新聞記者的采訪有所不同。新聞記者的采訪是在信息傳達之前,為最后文稿的呈現或播出的節目所做的前期準備,但這個采訪過程并不是直接以完整的形式呈現在受眾眼前的。有別于新聞記者的采訪,節目主持人的采訪過程是節目的一個重要環節,不是為節目做的前期準備,而是直接成為節目錄制的一個部分甚至構成節目的整體內容。例如《朗讀者》《金星秀》《圓桌派》《魯豫有約》《奇葩說》等都是將主持人的采訪作為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節目主持人的采訪呈現出信息的直觀性,采訪過程不受二次加工,體現出立體的采訪形式和個性化的采訪風格。作為一名節目主持人,應在夯實語言功底的基礎上,對采訪特點進行挖掘和把握,從而確保采訪能夠順利完成,促進節目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注釋:
①沈愛國.新聞采訪學 [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2.
②廖聲武.節目主持人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4.
③朱智賢.心理學大詞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225.
④陳一凡.淺談主持人風格對節目的影響[J].新聞傳播,2012(10):116.
(作者系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專業2016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