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蔣文潔
新時代縣級報擴大本土時評影響力的路徑探析
□ 蔣文潔
打造時評陣地是紙媒樹立自身品牌、提升影響力的有效途徑,在轉型發展的新時代,縣級報應對此有更高的追求和更加積極的探索實踐。本文主要以《靖江日報》為例,探討新時代縣級報擴大本土時評影響力的路徑,提出堅持“三貼近”、掌握好“度”、注重本土時評占比、培養時評人才、增強互動效應等五點做法。
縣級報;時評;影響力
時評,即時事評論,以反應迅疾、針砭時弊、洞幽燭微、引領輿論等特點受到廣大讀者歡迎。好的時評讓人感到醍醐灌頂,讀來大快人心。紙媒原創時評的質量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報紙的能力水平、影響程度,比如《人民日報》的時評向來獨領潮頭,《中國青年報》《南方都市報》時評版都具有品牌效應。
當下,在新媒體的圍攻下,很多縣級報積極探索尋求各種突圍之道。不管如何轉型,做好主業、辦好報紙是根本。發揮時評留客功效,是新時代縣級報提升競爭力的一條必由之路,縣級報應對此有更高的追求和更加積極的探索實踐。
近年,江蘇地區的縣級報《靖江日報》以主報為龍頭,以靖江網、“掌上靖江”APP、靖江日報官方微博、微信、數字報、手機報、電子屏、閱報欄、城市文化雜志型讀物《眼界》、出版分社等媒體形態為依托,形成圖文音視一應俱全的全媒體融合發展架構,成為蘇中蘇北首家門類齊全的縣市報媒體集群。《靖江日報》經過兩輪改版,在本土時評欄目和版面設置、時評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積極探索,將擴大本土時評影響力、提升報紙競爭力作為轉型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
如果一份報紙總是轉發別家報紙的聲音,評論內容都是外地事,卻鮮有本土人發聲,較少關注本土事,必然難以親近本土讀者,久而久之必然造成讀者流失。
就閱讀心理而言,地域越接近,讀者的閱讀興趣越大。只有對發生在本土的新聞事件及時進行由表及里的“透視”,表達獨特的觀點、見解,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敢言,才能引起本土讀者的共鳴。
新時代,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傳播主體多元,縣級報唯有揚己之長,深挖本土信息,堅持“三貼近”,才能鞏固和凸顯自身優勢,守住和拓展宣傳陣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同樣是本土時評創作的原則。《靖江日報》一直以來以“離您最近,與您最親”的定位服務本土讀者,將“三貼近”作為本土時評的生命線,致力于讓本土讀者看得“過癮”,成為本土讀者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曾經,有時評編輯認為,時評的指向性強,網絡傳播又迅捷,本土時評容易“惹事”,干脆不發最安全。這個想法未免片面。首先,就內容而言,時評并不都是針砭時弊,也有鼓勁、褒揚等評論;其次,就領域劃分,可以有時政評論、經濟評論、社會雜談、財經評論、體育評說等,時評題材廣泛。
即使是針砭時弊,只要掌握好“度”,也可以讓本土原創時評天地廣闊。時評作者應牢記,時評不是“一言堂”而是要接受廣大讀者、網友的檢驗,過激的言語總是容易傷人,且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始終保持客觀理性評論、多提建設性意見,這樣寫成的時評作品就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且具備一定的深度。
《靖江日報》緊緊把握“有度”這個原則,推出了一些具有警示意義、反響較好的原創時評。比如,報社記者在時評《普及急救知識決不能“走形式”》中提出,近年來,靖江越來越多的單位注重急救知識培訓,但培訓效果如何,卻難以衡量,建議急救知識普及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時,要尤其注重普及效果的考量,包括展開急救知識普及效果調查等,受到市有關部門的重視及采納。還有記者針對本地學校老師布置“親子作業”造成的問題,發表時評《別給家長強加親子作業的負擔》,引起各方關注。對于經濟領域問題,《靖江日報》的編輯、記者更是注重思考分析,用時評進行深入剖析。原創時評《“機器換人”并非一換了之》,直指靖江一些規模制造企業匆忙跟風上馬智能設備,加快“機器換人”,結果有的卻因此徒生苦惱甚至大罵“投了昂貴的設備卻只能在那曬太陽”,分析問題的癥結主要包括企業管理層存在認知誤區、企業缺乏先進的管理系統和管理水平、員工技能水平無法滿足自動化生產需要等,并請專業人士提出可操作性建議。此外,《對“零隱患”再質疑,喚醒企業主體責任》等一篇篇經濟領域類本土原創時評因論據充分、說理到位、建言獻策,均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報紙本土時評的創作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勢必收效不大,讓讀者覺得“沒有看頭”。改版后的《靖江日報》特地加大了“三貼近”的本土時評比重。
過去,《靖江日報》不定期發表評論員文章,在本土發生的部分新聞后面刊發編輯手記、記者手記;近年在此基礎上增加固定的時評欄目、時評版面,安排每周二、周五的A10版面為時評版。每期時評版上,除刊發國內精彩時評外,還設置“容湖時評”“驥江茶坊”“讀報議事”等本土時評專欄,并通過考核、審核制度,確保本土時評的質量。
《靖江日報》將每月發表一篇本土時評作為對每一位編輯、記者的月度考核內容之一,按質打分,形成爭創優秀時評的鮮明導向,以此促進編輯、記者提高思辨能力、時評功力。同時,為防止時評版編輯發人情稿,規定每期時評版面上本社作者的本土時評總篇數不超過三篇,每篇本土時評須版面編輯、值班主任、值班總編“三審”通過才能刊發,對無獨到觀點或觀點有問題、說理不到位、過時的評論一概不錄用,真正將時評版培育成報紙提升影響力的輿論陣地。實踐證明,只要用心觀察、視角獨特、創新思維、磨練評論技巧,縣級報本土時評也會出彩出新。《靖江日報》很多本土時評獲讀者點贊,《以“等不得、慢不得”的使命感推進各項工作》《“機器換人”,勞動者何去何從》《價格聽證不能一聽了之》等一篇篇時評作品在江蘇省縣市報、中國縣市報新聞評選中獲獎。
翻看江蘇省內其他縣級報,創新、改版是主流,各報都為提升時評的影響力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時評欄目和版面各有特色,其中定期刊發的本土原創時評都是最“吸睛”的部分。一些縣級報的時評版面圖文并茂,自創漫畫,類似“畫中話”的短評引人閱讀。
時評版面僅僅靠一群編輯、記者的文章顯然是不夠的。本土時評,內容根植于本土,更應有一群本土作者。匯聚本土各行各業的優秀讀者,傾聽各行各業的呼聲,才能真正彰顯縣級報服務本土讀者的初衷;壯大本土時評作者隊伍,推動原創時評優秀作品的創作,才能不斷活躍縣級報時評版面,吸引越來越多的讀者。
《靖江日報》時評版專門設置“讀報議事”欄目,為讀者發表本土時評提供平臺,受到教師、機關工作人員等一群有時評創作興趣的讀者的關注。報社擇優錄用來稿,優稿優酬,一些優秀讀者成為“讀報議事”欄目的固定寫手。他們的時評作品如《避免春運“囧途”要裝好“殺毒軟件”》《以“人才集群”催生“產業集群”》等令人耳目一新。《靖江日報》正在推動律師、市場監管人員等專業領域的更多讀者加入本土時評創作隊伍。
時評的創作不易,時評作者除了需具備一定的文字功底外,還需要有見識、有知識、有責任感、理性公正,否則很可能會寫出讓內行笑話、有失偏頗或人云亦云的文章。為此,《靖江日報》時評版編輯通過對每一次來稿進行修改指導,或適時開展集中培訓,對參與本土時評創作的讀者進行輔導,提高這些讀者的時評創作能力,從而提升稿件錄用率,穩定并擴大時評創作隊伍。
在分眾傳播時代,各類媒體都應堅持“受眾本位”意識,追求互動效應。針對報紙讀者的分化和老齡化趨勢,縣級報時評版面在報媒轉型的整體戰略布局下,應積極探索互動新形式,增強讀者黏性,尤其要吸引年輕讀者。
除了開設類似“讀報有感”“我說”等為讀者而設的時評欄目外,還可以借鑒一些大報的做法。比如,建立網友評論QQ群、微信群,定期在群中拋出一個或多個本土熱門話題,引發網友評論,一般要求短評,隨后將網友的精彩評論刊登在報紙時評版面上。這類做法契合當下網友的表達訴求,也能有效實現報網互動。因此,縣級報開展報網互動實踐,必須首先維護好網友評論QQ群、微信群,吸引越來越多優秀網友的加入,從而達到良好的互動效果。
(作者單位:靖江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