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華
教育管理離不開教育評價,教育評價又會影響教育的走向與發展。健康、積極、客觀的教育評價,會讓教育回歸本真。當前人們對教育很是迷茫、無奈,存在很多建議和看法,這些都說明教育是一項復雜的活動,當下的教育的確存在一些無法規避的問題。教育到底有哪些問題?是什么導致了今天的教育問題?
許多教育人與關心教育的群體在追問這兩個問題,但到現在也未出現獲得我們公認的答案,這說明教育是復雜的。教育評價是我們試圖回答這兩個問題時出現頻率較高的詞語之一,表明教育評價得到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并試圖用它來打開教育之門,推開教育之窗,探尋教育內部與外部的那些事,幫助教育成長和成熟。
了解教育評價,就要厘清評價是什么?誰評價誰?誰需要評價?
一、評價是什么
有人說,評價是管理手段;有人說,評價是獎優罰劣;有人說,評價是導向;有人說,評價是動力……我認為,評價是幫扶。幫扶不是“后進生”與“差生”的專屬福利,它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只是不同層次的人所得到的幫扶不一樣,最后都會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升和改變。
每所學校都會根據學生年齡和學習特點開展學科競賽。一般學校的學科競賽會這樣進行:學科教研組通知,各班選派若干名該學科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參加,然后根據試卷答題優劣評出一等獎(第一名)、二等獎(第二名)……依次張榜公布,適時發放榮譽證書及獎品。這不對嗎?有人問。
其實,沒有不對,但可以看出這是選拔式評價。無論學校還是在校生,能參加這樣比賽的人是“少數”,它會讓大多數人失去教育機會,失去喜歡這門學科的機會。如果我們改變一下教育評價,或許會產生更多、更大的效果。
同樣是學校組織的學科競賽,如果在開學初就通知,然后設立班級團體獎、班級進步獎、個人獎,還可以設立不同類型的獎。試題分基礎題、等次題、攀登題等,讓班上每位學生都可至少選答兩類題,每班規定每類題至少有多少人回答,再給予不同的分值等。比賽規則先定,比賽時間分段,且盡可能預留時間,先摸底預賽,再預留比前面更長的時間進行復賽。如何計分,如何設獎,均可自行決定。但這類競賽絕非只是為了選拔,重在借助比賽激發更多的學生對該學科產生興趣,找到自我存在感,才能真正教好學科內容,幫助學生,成就教師。
二、誰評價誰
當我提出這個問題時,許多人會很詫異地“看”著我,他們的眼光告訴我,我是否需要“看醫生”。這個問題,不是很明顯嗎?當然是管理人員評價被管理人員,當然是沒有直接參與工作的評價直接參與工作的……
其實,真正的評價是相互的,就像力一樣,是相互的。雖有主動和被動,但最終還是相互作用。所以,無論我們是否承認,評價都不是單向的,不是只針對某些群體。這是因為評價所帶來的是相互促進、相互改變,對所有參加評價和與評價相關的人和事,都起到相互幫扶的作用。
各個單位每個學年、學期、自然年,一般是會進行民主評議的。一般的做法是,每人領到一張印有被評價者的表格(被評價者一般是管理人員),團隊每位人員進行N項評價,可以任選A、B、C、D,沒有規定,這樣的“優秀”缺少“含金量”,這樣的“后進”也不太讓人“信服”。所以,好的團隊并不看重結果,認為是走形式。
如果我們對民主評價做一個調整,或許情況就會不同。每張評價表的每項內容分別規定A、B、C、D的百分比,A不超過20%,D不超過10%等,這樣A、B、C、D的區分度就會凸顯出來,給予一定分值就能確定每個人的總體評價和各單項評價。而且,同時被評價人的評價客觀度更為明顯,減弱做好人的可能,減少“老好人”的比例。
三、誰需要評價
評價是因管理所需,所以是管理者需要評價;評價是因制度所需,所以是制度需要評價;評價是因工作效率和工作態度所需,所以是工作效率和工作態度需要評價……我認為,人人都需要促進、改變、成長和幫扶,所以是人人都需要評價。只有讓每個人感受到評價的存在,也才能真正達到評價的目的。
前面講的是,這次一群人評價另一群人,下次是另一群人評價這群人,他們都會有以觀眾自居、以外來者自居的時候,難免“腳離地而頭不著天”。如果評價是互評的,是有條件的,盡量減少“人情”和“相互示好”的可能,那么這樣的評價或許更接近客觀。
評價是什么,追問出為什么要評價,要什么樣的評價?我們選擇的評價內容是源于何種教育價值、教育情懷、教育文化;誰評價誰,追問出評價主體和評價主客緣由,人在評價中的作用、價值與意義,明確評價過程中人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轉變;誰需要評價,追問出評價的核心要義,明確了評價的真正價值和作用,讓評價與人的成長和內心追求聯系在一起。評價不再只是一種工具,更是一種價值。
每項工作、每個單位都有基礎性的要求和工作,對各項工作和各單位、個人進行評價,既是工作需要,又是管理策略。可是在實際操作中,過于強化、機械化的規定,以任務式要求予以評價,容易流于形式,造成誤會,好心沒辦成好事。因此,評價應實施分段選擇和結果從優并舉。
其中,分段選擇是指把工作要求分類、分時段,由被評價者自我選擇,包括指定范圍的內容、要求、時間,再根據個人在規定范圍的選擇進行評價;結果從優是指有些規定是職業規范、職業要求、法律法規政策、公共要求,這是不能變的,也不能各自行事,但有些是為達到某一效果而設計的路徑,如備課、集體學習等,都是路徑,為了結果而設定,這些可以用結果優劣做出個人的選擇,無須強求統一。這或許會給被評價者更多的自主空間,讓評價效果得以奏效。
四、如何運用評價
我們已經討論過評價本身,只是認識了評價,還沒有關注如何運用評價,發現、發展評價的幫扶功能。
教育評價被大家譽為影響教育的最核心要素,左右教育發展方向、教育作用與定位、教育良莠、公眾對教育的認可度等。例如高考,一直就承擔著中國教育諸多不良之狀的責任,圍繞高考改革的爭論一直就未停止,涉及考試科目增減并分、考試內容繁簡難易、考試時間變化、命題主體調整、招生制度改革、招生院校分類、招生分區分類、招生方式更新等。尚且不說改革效果如何,這足以說明評價的作用。
除高考改革之外,我國各項教育改革可以說是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有政府推動主導的,有學界主導、政府推動的,有學界推動主導的,有學界推動、區域主導的,有區域推動主導的……可以說,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無論是主體還是切入點,都做了有益嘗試,但效果如何?
評價有兩套循環評價系統,一套是外循環評價系統,如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目的是形成一套客觀、相互制衡又相互促進的多方參與的教育模式,就是說不能自說自話、自圓其說。又如,社會對學校教育的評價、對家庭教育的評價,家長對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評價,學校對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評價等,都是外循環評價系統。另一套是內循環評價系統,如學校測評(包括學校對教師、對學生)、學校自我測評(辦學價值、辦學能力、辦學效果)、教育行政部門的測評(學校辦學方向、辦學水平、辦學質量、辦學規范)……當然,還有校長自我評價和教師自我評價等,都屬于內循環評價系統。
這兩套評價系統的視野不一,定位不一,采信和采集依據不一,評價方向不一,是兩套評價系統存在的重要問題。一切分歧從評價開始,又到評價結束。評價之爭,其實是教育價值、教育定位之爭;評價之爭,其實是教育標準、教育要求之爭;評價之爭,其實是教育理念、育人目標之爭。只有兩套評價系統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相互認可,教育評價才能達到幫扶、促進、引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