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
以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為美術教育目標的新常態下,美術課程不僅要反映和傳遞人類的能力與品質,還必須反映現實社會的問題。美術教學要在現實情境中使學生發現問題、明確任務,以自主、合作、研究的方式獲取知識與技能,并運用其解決問題、完成任務,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參與知識的創新。
如何做到讓學生既收獲知識與技能,又在真實生活中獲得對美術的切身體驗,從而發展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呢?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是,美術教學活動不局限于課堂上的講解和創作,而是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獲得各種切身體驗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開展融合美術學科各領域或跨越美術學科界限的實踐活動。
一、基于活動課程理論理解美術學科實踐活動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杜威和克伯屈推動了從兒童的興趣和需求出發、以兒童的經驗為基礎、以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動組成的活動課程,“兒童中心主義”教育思想由此崛起,并形成了“活動課程”與 “學科課程”相對互補的課程關系。我國現有的教育學理論普遍將“活動課程”稱為“經驗課程”或“兒童中心課程”,其定義是“從兒童的興趣和需求出發,以兒童的經驗為基礎,以各種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動組成的課程。” 1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增設了活動課程,在基礎教育階段進一步將其明確為綜合實踐活動,這種課程形態體現了活動課程的優勢,并用學科課程的形式將課程目標具體化。綜合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綜合培養其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等。綜合實踐活動基于學生的既有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與社會實際,體現了對知識綜合應用的學習活動,完善了學科課程為主體的教育體系建設。
從美術教育或藝術教育的層面看,國內外對活動類課程和綜合類課程都有較多的研究與實踐成果,對學科實踐活動也有一定的涉及,但缺少對學科實踐活動提法的專項研究與實踐成果。
基于現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北京市和北京市海淀區相關文件的要求,我們將學科實踐活動定義為:“學科實踐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科實踐活動以學科內容為主(也可以跨學科內容整合);學科實踐活動課程要突出學科性、實踐性、探究性和開放性;避免單純的實踐操作和技能訓練,避免以知識講解為主的活動。”2我們提出的學科實踐活動概念,綜合了活動課程與學科課程的優勢,試圖通過活動課程完善學科課程的不足,通過學科課程體現實踐活動課程所蘊含的實踐性、自主性、創新性、趣味性等特色。基于學科自身特點的實踐活動和跨學科的實踐活動將進一步豐富美術課程教育體系,從而促進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美術學科實踐活動框架的搭建
結合美術學科實踐活動的特點,綜合考慮美術實踐活動的可操作性,搭建美術學科實踐活動的基本框架(圖1)。
在具體實踐中,進一步細化各板塊內容,注重實踐活動的可操作性。以美術學科實踐活動《鐘聲的祈福——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為例,我們首先用簡述的方式明確說明該活動適用于中學段,基本學時為2學時;接下來,通過第一個板塊“主題簡介”說明該實踐活動的主題;通過第二個板塊“設計背景”從理論層面闡述本次實踐活動的背景,重點說明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的文化特色以及學生參與該實踐活動的特點;第三個板塊“活動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綜合表述活動目標;第四個板塊“活動內容整體規劃”通過流程圖整體展現活動的全過程;第五個板塊“實施過程”是整個實踐活動的關鍵板塊,它具體細化為三個階段并在每個階段設置“實施目標”“實施流程”和“實施建議”三個環節,“實施建議”環節又細化為“師生準備”“具體操作”兩個步驟;第六個板塊“活動評價”分別對應各階段設定評價標準;第七個板塊“效果評價”匯總學生、教師和專家三方面的反饋意見形成對實踐活動整體效果的評價。上述七個板塊建構起美術學科實踐活動的整體框架,為進一步開發實踐活動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架構模式。
三、基于校內外資源設計美術學科實踐活動主題
設計美術學科實踐活動的主題是開發實踐活動的重點,好的主題應該把學生帶入學習情境,使其在真實的情境中厘清知識結構,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參與創新;好的主題可以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統一,聚焦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的養成;好的主題應“以學生為本”,從學生的興趣、需求和經驗出發。為此,我們嘗試基于校內外資源從以下三個角度設計美術學科實踐活動主題。
一是利用學科資源,即整合美術學科課程資源開發主題。美術教材與校本教材中的部分內容可以直接轉化為學科實踐活動的主題。美術教材中包含的“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就是通過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并綜合解決問題的學習領域,其中的大部分內容都可以進一步開發成美術學科實踐活動。
例如,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全國)》在六年級中關于“家鄉”的主題單元。借鑒這一內容,我們開發了《家鄉特色家鄉情》學科實踐活動主題。在“實施過程”板塊,第一階段的任務是學習制作小胸章;第二階段的任務是收集、整理家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美食、文化風俗等。第三階段的任務是小組合作交流,設計一件最能夠體現家鄉特色的胸章;第四階段的任務是小組之間匯報交流設計方案,提出設計過程中的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完善設計方案,最終完成胸章的制作;第五階段的任務是集體交流、展示,推薦自己設計的家鄉特色胸章。這一主題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家鄉文化特色,并形成相互包容的文化氛圍。
美術校本教材的研究開發起步較早,積累了大量的特色美術項目,如陶藝、面塑、皮影、剪紙、扎染等,因此,可以基于這些美術特色校本教材設計學科實踐活動主題。如以改造廢舊玩具為主題的《玩具再創意》美術學科實踐活動,學生通過收集廢舊玩具,重新組合、設計裝置藝術作品。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收獲的不只是藝術創作帶來的審美提高,更多的是人文素養層面的變化。
二是利用學校資源,即跨學科開發、設計主題,建構“美術+”的活動形式。這種活動形式既可以綜合兩門學科內容;也可以從多學科角度出發,設定美術學科實踐活動主題,開發“主題綜合”“興趣綜合”等美術學科實踐活動主題。比如,“美術+信息技術”“美術+音樂”“美術+語文”“美術+數學”等。
“美術+”實踐活動開發的難點在于找準各學科的契合點,將不同學科有機統一于共同的實踐活動主題下,這樣,學生的實際收獲才能大于單一學科的教學效果。例如,我們開發的“美術+音樂”主題實踐活動《漁歌唱晚》,在“漁歌唱晚”的情境中進行美術學科和音樂學科的交叉教學,讓學生在古箏樂曲中感受韻律美,在國畫水墨中感受情境美,從而使學生產生審美共鳴,提高藝術素養。
三是利用社會資源,即借用校外資源設計實踐活動主題。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遺產、自然風光等,都可以成為開發美術學科實踐活動主題的資源。近年來,我們在博物館、美術館課程探索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如利用區域社會資源開發了《鐘聲的祈福——大鐘寺古鐘博物館》《頤和園文化遺產》等系列主題實踐活動,使學生在真實的文化與生活情境中認識美術、了解文化、提高了審美能力,提升了美術學科核心素養。
四、基于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指導學科實踐活動
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個體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時,能夠綜合運用特定學習方式下所孕育出來的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以及結構化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 4當前,中小學的美術教育正在向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目標轉變,“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成為美術教育的新目標。美術學科實踐活動的建構、實施、評價等都應該以培養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為最終目標。
因此,美術學科實踐活動應突出“美術活動主題”“美術單元學習”“綜合性與跨學科”“自主性與合作學習”“研究性與批判性思維”“自我反思與評價導向”等特點,以學科核心素養為指導的學科實踐活動將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美術學科實踐活動應逐步形成包括課程目標、課程主題、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在內的完整課程體系,構建高效的美術教育創新模式,最終提高美術學科教學的質量,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韓紹祥. 活動課程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北京市海淀區教育委員會制訂. 海淀區實施《北京市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課程計劃(修訂)解讀[S].2015.
[3]多爾. 后現代課程觀[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4]尹少淳.中小學美術教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