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杰
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因在傳統(tǒng)歌曲領域中開創(chuàng)出詩意的表達方式被授予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而備受爭議。這一事件被有人詬病為評委的“行為藝術”,認為這缺乏文學的嚴肅性。可誰又曾規(guī)定歌詞不屬于文學的范疇呢?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文學不應存偏見。
認為諾貝爾文學獎不應頒給歌手的看法,實質上反映了一些人固化的思維定式。在這些人看來,文學獎只能頒給詩人、小說家等所謂的“本職工作者”,就如同生物學成就只能由生物學家取得一般,是一種狹隘的偏見。事實上,獲獎領域并非專攻方向的大有人在,如大學學者道格拉斯曾獲獸醫(yī)醫(yī)學獎,亞尼塔作為物理學家獲得過心理學獎等。將跨界頒獎說成是行為藝術,同時也反映出一些人對職業(yè)的偏見。
其實歌詞是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在古漢語文學中早已有體現(xiàn)。源遠流長的詩歌發(fā)源于原始歌謠,從口口相傳到筆墨記錄,代代相傳,甚至不少的長短句都配有專門的樂譜以方便傳唱。流行歌曲發(fā)展到現(xiàn)在,也涌現(xiàn)出不少經典的歌詞佳作,與其優(yōu)美的旋律一道,激勵和熏陶著人們,給人以美的享受。可見歌詞的文學藝術價值,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所認同,不是可以隨意加以否定的。
進一步來說,歌詞所包含的文學影響力和感染力,甚至比一般的純文學要顯著得多。人們雖然對純文學的認可度較高,但事實上真正潛心研究和靜心感受的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多。而歌詞不一樣,因傳播方式快捷,大家在享受音樂的旋律和節(jié)奏的同時,不經意間,還可以回味和領悟歌詞中蘊含的意義,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就得到啟迪和熏陶。我們的國歌,還有那些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被人們反復吟唱的“紅歌”,其中所傳遞出的不可阻擋的堅定信念和澎湃力量,至今仍然激勵和感染著我們,這就是生動的例證。
當然,能算得上文學的歌詞,自然不包括時下一些粗俗、膚淺的“口水歌”。那些無病呻吟的低劣歌詞,以及所有粗俗、膚淺的文化產品,都不應列入文學范疇。只有那些優(yōu)美而富有意義的文學作品,才可以得到應有的尊重,才應該得到倡導和弘揚。
不論是歌詞,還是其他任何一種文學形式,都是文學殿堂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任何一種文學形式的偏見,都是對文學的不當理解,文學的繁榮離不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文學發(fā)展過程中,包容和支持各種文學形式的發(fā)展,平等、不帶偏見地看待它們,這不僅體現(xiàn)著國民的應有素養(yǎng),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反映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價值取向和文明程度。(編輯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