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簽名
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本年度世界知識產權日的主題為“創新改變生活”。這種創新,不僅是指產品創新,也包括企業自身發展。以食用農產品為例,其最主要的知識產權和最能推動企業發展的就是地理標志品牌。
據悉,我國現有2000多個地理標志產品(早期多使用“原產地”概念),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其中95%以上都是食品和農產品,比如煙臺蘋果、金華火腿、五常大米等。振興這些地理標志產品,不僅僅是為了保護其知識產權,更是國家實施品牌戰略、實現自主創新的一項重要任務,有利于提升民族品牌競爭力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但是,當我們把這些大道理與現實對照起來看待時,就會體會出什么叫“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先從我國農產品生產流通的歷史和傳統觀念來看,馬上就會出現一個問題:有多少食品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懂得利用地理標志這個知識產權?根據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第二條,地理標志產品是指“產自特定區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準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保護食品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的是人所共知的知名品牌的知識產權;地理標志制度并不保護那些養在深閨、小農經濟模式下自給自足的產品。
但是在我國民間,自古以來都只是知道有地方名牌產品或土特產品而已,最典型的一個典故就是《晏子春秋》里的那句名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地方特色農產品除了人為培育因素外,最重要的是源于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即所謂的一方水土。它基本上與人為的干預毫不相干,哪怕這種干預來自國家。
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吧,聞名中外的茅臺酒最適合的水土只有貴州仁懷縣茅臺鎮,但由于土地有限,產量很低。國家有關方面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喝到茅臺酒,于1975年,向中國科學院下達了“茅臺酒異地實驗”項目計劃,在離茅臺150余公里的遵義市郊組建了“貴州茅臺酒異地試驗研究所”(后改為貴州茅臺酒異地試驗廠),由貴州省派出專家和科研人員,抽調了茅臺酒廠廠長、工程師及相關技術人員、酒師和員工,連生產用的高粱、曲藥、窖泥也是茅臺酒廠帶過去的,并完全按照茅臺的生產工藝進行了10余年的茅臺酒異地試驗。最終還是由于達不到茅臺酒標準而下馬。茅臺酒異地試驗的失敗,證明了茅臺酒的獨特品質受控于三大因素——獨特的微生物環境、獨特的釀造工藝及原料。
除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制約,還有一個阻礙我國地理標志產品發展的人為因素,那就是我國農產品現在的生產體制和流通模式不匹配。曾有專家不止一次地指出過:我國農業供給側的特點是小生產對大流通,中國農民搞生產是一窩蜂的狀態,往往自覺不自覺地盲目跟風種植養殖。遠的不說,就說去年2月份云南油麥菜滯銷,上千噸蔬菜爛在地里,其主要原因就是農民盲目跟從市場變化,種植面積大幅度增加,導致產量過剩。因此,專家有一個大膽的提議:解決中國農業供給側生產和流通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不能完全寄托于市場經濟模式,中國農業需要的是市場經濟中的計劃經濟。而所謂市場經濟中的計劃經濟,其含義和前提是農業必須形成規模化,在此基礎上,還要成立各類的農村合作組織,這些農村合作組織可以根據市場形勢,合理計劃每年的種植養殖面積,形成產銷對接鏈條,從而解決滯銷問題。這種模式,廣義上適用于一般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狹義上更適用于地理標志產品的發展。
然而,僅僅解決了小生產與大流通還遠遠不夠,因為地理標志產品的發展和保護,除了上述獨特的自然因素之外,還包含地理名稱、商品的特定品質、商品的信譽,這四個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輔相成,一個也不能少。
何謂商品的特定品質,舉個例子,中國第一件注冊的地理標志“庫爾勒香梨”,其特定品質是這樣描述的:皮薄肉細、酥脆多汁、香甜爽口、梨核無渣可食,硬度≤6.5kg/cm2,折光糖≥12%,總酸≤0.09%。該描述是感官特征和量化指標的結合體。此外,中國的地理標志農產品還普遍存在品牌信譽度低、缺乏標準化以及綠色有機普及率低等問題。沒有安全放心、標準化、源頭可追溯的產品,發展和保護我國的地理標志產品就可能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