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東平
摘 要:規劃環評是源頭管控環境污染、優化產業布局和結構升級的重要手段。廣東省深入推進規劃環評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也遇到一些矛盾,并率先對規劃環評跟蹤評價展開了良好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同時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以供專業人士參考。
關鍵詞:環境影響;規劃環評;清單管理;建議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8.218
1 廣東省內總體規劃環評工作進展概況
在2003年規劃環評的法律地位在《環境影響評價法》中確立,2010年,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廣東省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試點工作方案》,同時確定了試點工作總體要求、主要內容和任務、基本原則、實施計劃和組織保障等事項;同時廣東省先后開展了沿海、沿江與城市總體規劃、公路網與土地儲備規劃以及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能源、電力、旅游度假區等規劃環評工作。截至2016年,目前全省已開展規劃環評的有200多家,一半的省級開發區完成規劃環評跟蹤評價。各級各類規劃環評的全方位開展對于促進廣東省生產力合理布局、產業結構升級及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2 常見的規劃環評工作相應問題
(1)規劃環評意識差。規劃環評特點更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相比建設項目環評,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更有利于從源頭上切實防止。在規劃環評實際工作中由于對目的、重要性以及意義不了解、意識也比較差,因此流于形式規劃環評工作在部分地方政府或部門就得以體現出來了。規劃環評應對項目環評起到指導和引領的作用,不應只流于形式。
(2)規劃環評缺乏部分基礎。開發區規劃環評過程中有關規劃環評基礎缺乏體現的尤為明顯,項目環評的推進,規劃環評時也沒有規劃草案,環評工作僅僅依據少量規劃圖紙而展開工作,同時規劃編制工作在規劃環評過程中也未進行同步,完成規劃環評后也沒有見審批或實施文件,審查意見和規劃環評報告書部分要求也沒法落實,形成一種“評而不用”的現象。
(3)相關責任追究制度不健全。據分析,自《環境影響評價法》2003年實施以來至2015年,總共規劃項目中有113個通過審批,尚未完成的情況下規劃環評審批的有52個,也未針對相應的責任進行追究,進而無法扎實開展規劃環評工作。同時因未采納規劃環評意見導致審批決策性失誤,從而對生態環境造成進一步的損害也沒有相應的追責機制,致使無法形成剛性的規劃環評審查意見的約束力,造成“評而不用”普遍現象。
(4)規劃環評水平不高。目前我國從事環評工作主要有:高等院校、各行業規劃設計單位和環評機構部等,有些單位人員缺乏全面的了解環保和規劃的工作內容,或僅局限于能力或知識的不足,從而對技術方法、主旨要義等規劃環評方面把握不到位,普遍現象就是把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模式用建設項目環評的思維來開展工作,繼而導致規劃環評工作中重點不突出、評價成果不實用、報告書編制質量不高、評價結論不明確、規劃決策指導或優化調整作用也不明顯。
3 相關規劃環評工作落實推進建議
(1)修訂相關法律法規推進。關于《環境影響評價法》及《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的修訂的推動,同時協調各地區及各部門之間機制的完善,強化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及程序管理,深入開展規劃環評工作。
(2)規劃清單在環評過程中需明確開展。關于各類規劃編制的主要內容、總體要求必須了解清楚以及各類規劃體系也需梳理清晰,規劃清單在環評過程中才能得以明確開展。在環評實際工作中關于專項規劃界限或綜合性規劃不明、指導性缺乏或難以區分等情況,首先各類規劃范圍必須得以明確,并明確產業園區規劃納入規劃環評范疇。
(3)在環評工作全過程中推動規劃編制、審批以及實施等作用。 環評工作應在規劃編制時同步開展,加強兩者之間互動,優化規劃草案可以在早期規劃環評時介入;審查意見作為必備文件在規劃審批過程中就需納入進來,并與規劃草案和報告書一并報送機關規劃審批,而對于不予采納審查意見的,須做出書面說明具體各項不予采納的理由;同樣針對開發利用規劃應該開展而未開展的項目,有關部門不得以批準和實施。
(4)強化督政問責措施。嚴格落實規劃環評相關法律法規,充分體現規劃環評責任落實在環保督政的重要性。在規劃環評中針對未依法開展工作和對規劃環評意見不給于采納的從而導致破壞生態環境等事宜的責任追究,而關于規劃實施單位針對意見審查要求造成環境生態損害以及環評結論不予落實都將進行追責。如若提供虛假或造假規劃環評報告的,都將依法追究規劃環評編制機構的相關法律責任。
(5)加強項目環評的聯動。強化項目環評與規劃環評兩者的聯動作用,能有效提升項目環評指導與約束作用以及在項目環評中規劃環評成果能充分得以落實和利用。針對未經審查以及未開展的規劃環評項目,環評文件不得受理相關建設文件。而針對已經開展了規劃環評以及各類具體可行的成果清單規劃項目,可以充分利用規劃環評成果來完成環評工作。
(6)強化社會監督。針對公眾參與制度必須完善體現,環境信息公開制度也需健全,減少部分漏洞存在,從而使環境事務管理在社會參與的機制下渠道得以暢通,進而保障了人民群眾有序行使環境監督權的權利。規劃內容應說明審查意見、規劃環評報告書以及規劃審批機關對規劃環評意見并向社會公開。而對于公眾參與時必須明確公眾參與主體范圍以及內容、原則、方法和具體程序等事項,公眾參與具體要求和工作流程完善并細化,繼而使公眾參與規劃環評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4 結語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是實現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的政策工具,目前我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尚處于起步階段,提出開展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有效性研究,構建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有效性評估框架,并在此基礎上,對影響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有效發揮的障礙進行探討,并從理念、構建、法律等多個方面為提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有效性提出建議。
參考文獻:
[1]萬智勇,李輝.規劃環評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01).
[2]王勝利.我國規劃環評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商業時代,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