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陽縣農機局 唐文達
降低農機作業成本之我見
■祁陽縣農機局 唐文達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要直面困難和挑戰。農民在黨的強農惠農政策指引下,科學種田增了產,為何不增收?原因何在?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生產成本過高,沒有降下來。因此,降成本,補短板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尤為重要。降低農機作業成本,提升農機競爭力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如何降低成本,做到有的放矢,精準施策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經濟效益,推進綠色生產方式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祁陽縣地處湘江中上游,擁有土地面積為25.38萬hm2(380.7萬畝),其中耕地面積5.58萬hm2(83.7萬畝),自然條件優越,資源豐富,是全國產糧大縣,也是一個農機大縣。一是農機總量快速發展。截止2016年底,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15.6萬臺,86萬kW,稻田畝均1.5kW。拖拉機、旋耕機、水稻聯合收割機、插秧機、烘干機、油菜直播機等先進適用的大中型農業機械不斷進入農家,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56%。二是作業面積不斷擴大。年完成機耕面積8萬hm2(120萬畝),機電排灌面積3.8萬hm2(57萬畝),機插面積1.8萬hm2(27萬畝),機械化植保面積3.2萬hm2(48萬畝),機收面積3.73萬hm2(56萬畝),農產品初加工193萬t,農用物資機械化運輸量2.85億t/km,全縣農機經營服務總收入達到11.5億元。三是作業成本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推廣和普及,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速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但在農機作業中,成本過高,效率偏低,作業難度大的客觀因素也制約了農機化的發展,農民增產卻難以增收。據調查,目前每畝稻田機耕成本為100元,比之兩年前每畝增加40元;每畝機插成本為80元,比兩年前每畝增加30元;每畝機收成本為90元,比兩年前每畝增加50元。
(1)機械老化。全縣擁有耕作機械16510臺,排灌機械89197臺,插秧機606臺,收割機802臺,拖拉機3333臺。從縣農機購置補貼臺賬中顯示,近5年來共購置新型農業機械11518臺套,其中耕作機械3662臺,排灌機械1287臺,插秧機521臺,收割機504臺,拖拉機327臺,其他機械5217臺。除近5年新購置的外,原有的老式耕作機械占總數的77.8%,老式排灌機械占總數的98%,老式插秧機占總數的14%,老式收割機占總數的37%,老式拖拉機占總數的90%。這些老式的耕作、排灌、插秧、收割和運輸機械有的早已過期,有的性能低下,大多數是機械性能嚴重老化,在作業中故障多,待機時間長,成本高,效率低。
(2)帶病運行。境內擁有農業機械15.6萬多臺套,除近年來購置的新型機具11518臺外,作業時間超過5年以上的有14.45萬臺套,這些機械在長時間作業的中,雖然經過一定檢修,能夠開機作業,但絕大多數機械都是帶病作業,在高負荷下作業容易出故障,而且零配件難以配套,修機時間長,相對增加了作業成本。此外,縣內還有150多處上個世紀修建的大馬力機埠,有的需要更新換代,有的需要大修,絕大多數早已被淘汰,但在抗旱緊張時,這些機械也要帶病上陣,因此提水灌溉成本更高。
(3)油價走高。近些年來,由于國際油價的影響,境內農用油料價格居高不下。2015年,0號柴油價格每公升為5.43元,2016年,0號柴油價格每公升為5.44元,2017年,0號柴油價格每公升為6.01元,價格雖有增減,但波動不大,油價過高也是增加農機作業本成本一個重要方面。近年來,國家雖然對燃油進行了補貼,但這燃油補貼是隨著農業綜合補貼發放到農戶,而真正從事農機作業的大戶和農機作業服務組織沒有得到燃油補貼,事實上成了牛耕田來馬吃谷。
(1)著力引進推廣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一是推廣和普及農機化新技術。以加快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為目標,抓好農機化新技術的推廣和普及工作,著力推廣和普及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機械植保、節水灌溉、土地深松、機收、烘干、油菜機械化直播、收獲等農機化新技術。二是推廣高效低耗新機具。根據本地丘陵山區的實際,積極引進和推廣高效低耗先進適用的大中型的水稻和油菜生產機械,以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土地流轉和機械化種糧大戶的需要。同時,引進和推廣油菜整地、播種、收割機械,改變油菜生產傳統的種植方式,提高生產效率。三是引進和推廣高科技機械。在農機合作社和種糧大戶中注重引進和推廣高速插秧機、無人植保機、半喂入聯合收割機、高效烘干機。這些高科技性能的機械在作業中不但易操作,速度快,而且損失少,耗油低,效益高,從而加速水稻生產從耕地、育秧、插秧、植保到收割、轉運、烘干全程機械化,使廣大農民既減輕了勞動強度,輕松種田,又節本增效,深受其惠。
(2)著力淘汰和更新過期的老式農機具。一是淘汰更新。按照農機報廢的技術條件,淘汰一批使用時間長、工藝落后、技術落伍、零件老化,柴油損耗高的老舊農機,對那些既浪費能源,又增加污染物的排放,不利于推進綠色生產方式的老式農機具,通過報廢更新,推動農機手購置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的農業機械,推進農業裝備的高效化、智能化,提高作業效率。二是不予檢審。在農機安全年度檢審時,對達不到安全性能的拖拉機、聯合收割機堅決不予檢審,鼓勵農機用戶報廢更新。在田檢路查安全時,對超過報廢年限的老式機車,不予上路行駛。三是不納入補貼范圍。在發放農機作業補貼時,對購置時間長,作業效率低,長期帶病運行的老舊機械,不予以登記造冊、上報、復核,不納入補貼范圍。
(3)著力加強農機具的維修保養。一是陣前體檢。在春耕、雙搶和秋冬種等農忙季節前夕,集中時間和精力,組建農機修理小組,抽調農機技術人員深入村組、農戶、田間和機埠,為田間作業機械搞好陣前體檢。并做到缺什么補什么,哪里有故障就在哪里排除,使上陣的作業機械強筋壯骨。二是及時檢修。在農機作業出現故障時,組織田間診所、田間貨柜,及時搶修,跟蹤服務,在最短的時間內排除機械故障,恢復作業,減少機械“趴窩”時間,提高農機有效作業率。三是農機冬修。在田間作業機械進入冬閑時,組織農機醫生下到村組,通過辦點示范的形式,發動和組織農機戶搞好“冬眠”前的農機檢修,將在野外作業的機械轉運到車庫機棚,進行刷漆防銹和維修保養,以提高農業機械的完好率,減少作業時的故障和油耗。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系長遠。要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降低農機作業成本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領域里的一篇重要文章,能有的放矢,精準施策,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