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英
馬友友的絲路
□張海英

華裔音樂家馬友友7歲時,全家從法國搬到美國紐約,這時的馬友友在父母的熏陶下,大提琴拉得已經頗具水準了。馬友友的爸爸是音樂教育博士,媽媽是歌劇演唱家,姐姐也在鋼琴和小提琴上展現出極高的天賦。在這樣一個每分鐘都會跳出音符的家庭里,馬友友仿佛一出生就贏在了起跑線上。
剛到美國,馬友友就受大提琴大師卡薩爾斯的邀請,參加一個慈善音樂會。這場慈善音樂會由大指揮家伯恩斯坦擔任指揮,與著名的愛樂樂團同臺,肯尼迪夫婦也親臨現場。這樣有規格的音樂會,一個7歲的孩子不但不怯場,而且表現得十分完美,馬友友演奏完畢,全場掌聲雷動,觀眾把所有的熱情都送給了這個天才少年。
音樂會結束,馬友友名聲大震,他陸續收到了世界各地公演的邀請函。理智的爸爸限制兒子的商業演出,他知道“傷仲永”的故事,不想讓兒子頂著“天才”的頭銜到處趕場,只為得到大家贊賞。他希望兒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做一個優秀但不浮夸的人。
爸爸并不逼著馬友友練琴,他想讓兒子清晰地感受到,音符從指尖流淌出來的快樂,讓這種快樂自然而然地滲透到兒子的心靈,生根發芽,讓音樂成為兒子一生的朋友。他規定馬友友每天早上起床后拉半個小時琴,下午放學后拉一個小時,剩下的時間都可以做他喜歡的事。馬友友不但琴拉得好,書讀得也相當不錯,一向讀速成班的他,15歲就高中畢業了。
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教育,令馬友友從小就擁有了一顆友善的心。一天,演奏會結束已經是深夜了,媽媽陪他打車回家,到家之后,本來是5美元的車費,馬友友卻掏出10美元給了司機。媽媽問:“你為什么給那么多呢?”馬友友說:“天這么晚了,師傅也不容易,再說今天我演出非常成功,我愿意分享我的快樂。”
每個人成長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關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關于成長期的叛逆,馬友友都經歷過。高中畢業后,馬友友來到美國著名的茱莉亞音樂學院,其間他結識了一些和自己不一樣的孩子,他學會了抽煙、曠課、酗酒,沉迷在派對游戲中,猶如一頭脫韁的野馬,甚至連父母的話都聽不進去了。正當他在離經叛道的路上越走越遠時,他生命中的女神出現了。
一天,他和幾個男孩打賭,如果誰能在派對上吻到吉爾,就可以贏得兩張NBA球賽的入場券和一整塊外賣海鮮披薩餅。吉爾是在歐洲長大的女孩,才轉學到茱莉亞音樂學院,因為外形像極了芭比娃娃,所以男孩們私下都叫她“芭比小姐”。吉爾不但長得漂亮,學習也好,是學校里有名的才女。派對那天,馬友友來到吉爾面前,想邀請她跳舞。當馬友友看到吉爾那雙澄澈的眼睛時,竟手足無措起來,這種情況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難道自己對這個女孩動心了?吉爾大方地伸出手:“再次遇到你,很高興!”馬友友詫異:“我們以前認識嗎?”吉爾點頭,笑著給馬友友講了一段故事。
原來,吉爾14歲生日那天,爸爸送了她一張演奏會門票,當舞臺大幕徐徐拉開,吉爾看到舞臺中央,一個和自己年齡相仿的少年,神情專注地演奏大提琴,所有的燈光都集中在他身上,音符從他指尖緩緩流淌出來,陶醉了在場的每一位觀眾。吉爾聽得如癡如醉,一曲結束后,她篤定地對爸爸說:“我聽懂了他的音樂,我喜歡這個少年。”后來,吉爾搬到了紐約,她留心每一場演奏會,但都沒有發現他的名字,直到她從朋友那得知,馬友友在茱莉亞音樂學院上學的消息,就迫不及待轉學來到這里。
原來吉爾是沖著自己來的,但是面對吉爾的一片癡情,馬友友慚愧至極,這么久沒有演出消息,是因為自己整日沉浸玩樂,無心練琴。很快,吉爾知道了馬友友那天打賭的事,同時也知道了他現在不思進取的狀態。吉爾很失望,翻出她一直珍藏的14歲那年的演奏會門票,連同一封信,交給了馬友友,信上只寫了一句話:我后悔回到美國,你摔碎了我的夢。
一語驚醒夢中人,馬友友決定不再繼續這樣下去。很快,他向茱莉亞音樂學院提出退學,院長不解地問:“為什么要讓自己的音樂理想湮滅?”馬友友低聲回答:“我覺得現在的自己沒有資格繼續做一個音樂人,我迷失太久了。”不久后,吉爾回了歐洲,傷心的馬友友痛苦了很久,他問媽媽:“有沒有辦法讓時間倒流?”媽媽回答他:“沒有,但是我們可以重新書寫未來。”
馬友友收拾好心情,考上了哈佛學院,學習人類學。大學四年里,他徹底放下了大提琴,直到一個春光明媚的午日,他再次遇見了吉爾。原來吉爾也考上了哈佛大學,學數學。馬友友重新見到吉爾,非常激動,無論如何再也不能把她弄丟了。他跑回家翻出那張演奏會門票,又寫了一封信給吉爾:你離開我后,愛情和音樂似乎都從我的生命里消失了。我放棄大提琴已經快四年了,現在的我不知道還會不會拉琴。躊躇了一夜,我想要為你做一件事情,為你舉行一個獨奏會,請別拒絕我。
小禮堂里,荒廢多年大提琴的馬友友無論如何也拉不出一個音符,吉爾鼓勵他說:“當年我對爸爸說過我喜歡你,其實還有一句話我沒說,那就是將來我要嫁給你。”馬友友深深感動,當音符靜靜從琴弦上滑出時,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情,那個曾經在舞臺上萬眾矚目的天才少年又重新回來了!哈佛大學反越戰集會上,吉爾鼓勵馬友友上臺表演,一曲《悲慘世界》震撼全場,馬友友重新復出。
幾年后,馬友友和吉爾結婚。婚后,吉爾放棄哈佛繼續攻讀數學博士的機會,全力做馬友友的后盾,相夫教子,其樂融融。馬友友在回答美國《時代》周刊專訪時說:“我慶幸擁有這樣一位集美麗、智慧和愛于一身的女性為伴侶。我們是大提琴上的弦和弓,誰離開誰都不是琴,都不成音樂……”
有了吉爾在身邊鼓勵,馬友友在音樂的道路上不斷大膽創新,融合世界各地的音樂元素,創作出很多震撼人心的曲子。迄今為止,他已經拿到了18座格萊美獎杯,《時代》人物周刊贊譽他是古典樂壇的寵兒,西方媒體評價他是“最性感的古典音樂家”。
其中,專輯《巴赫靈感》影響最大。巴赫是德國作曲家,成功地把歐洲不同民族的曲風融為一體。馬友友很欣賞巴赫的創作理念,兩人的思路幾乎不謀而合,他在巴赫的創作基礎上進行了全新詮釋,為曲子注入了更接近現代音樂的鮮活生命力。《巴赫靈感》一時間風靡世界,被譽為是對古典音樂的偉大改革。
正當馬友友的音樂創作蒸蒸日上的時候,一群嚴肅音樂的保守派人士站出來反對他的創作理念,認為他是胡鬧,音樂若沒有了界限,和一鍋粥有什么不同?維也納國際劇院取消了他的演出合約,指揮家斯坦恩先生也拒絕與他同臺演出,并且勸他不要在自以為是的軌道上滑行得太遠,重新回歸到嚴肅音樂中來。
被現實狠狠地打擊,繼續堅持還是放棄?吉爾給了馬友友最好的答案。吉爾說:“貝多芬說過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你認為所有的古典音樂都是當時的民歌和流行音樂的最佳組合,你不愿意我們的孩子和孩子們的孩子只知道莫扎特和巴赫,而不知道在我們這個時代還有音樂存在過!你沒有錯,這不是一個妻子的看法,而是你最信賴的朋友的由衷感慨!”
沒有比這些話更讓馬友友感動的了。音樂是世界的,世界的是大家的。他決定博采眾長,把世界不同種族的音樂化為一種語言,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2000年,吸收了中國音樂元素的《臥虎藏龍》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音樂獎。2011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為馬友友頒發了代表美國平民最高榮譽的總統自由勛章。
馬友友的音樂之路越走越寬。身為華裔,中國文化對馬友友頗具影響,在他看來絲綢之路就是“古代的互聯網”,這條連接亞歐乃至世界的路線上,同樣也連綴著各個不同種族的音樂精華,馬友友想把這些音樂元素結合起來,做成“絲路計劃”,交流到全世界。這對馬友友來說是一種使命感,正如他所說:“音樂是人性的表現,如果你在我的音樂中聽見人性,你就看到我的心意,也是我對這個世界的貢獻。”
2017年2月12日,馬友友和絲路樂團獲得第59屆格萊美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馬友友說:“絲路計劃將不斷做下去,我不但對歷史上的絲路感興趣,還想了解將來的世界是什么樣子。音樂就像旅行,藝術或生命的過程就是尋找本質,如果有人帶我們找到音樂的本質,就會像一朵花從內到外綻放……”
編輯吳忞忞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