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中國商人》:公司起初是想建一個科普基地,引起大家對生態文明的重視。如今在“科普”方面,公司做到了哪些?是否達到“大家對生態文明重視”的目的?
趙平:2015年國家科學技術協會將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頒發給了嶧山風景區,在全國范圍內將這樣一塊金字招牌頒發給私營企業是極其罕見的,也從側面說明我們10年的努力獲得了政府和社會群眾的認可。
10年間我們對珍惜植物的移栽和保護,對皖南地區樹木培育的技術做了大量艱苦的工作。10年間我們針對廣大市民打造了“植樹造林”活動,每年宣城市各類社會團體和組織都會在春天前來開展植樹造林活動。全市的中小學生在學校的組織下前來參觀嶧山風景區的植物園,學習植物知識,參觀人次累計超過100萬。宣城市教體局也將嶧山風景區作為全市全民體育健身的重要基地,多次舉辦各種類型的運動會、馬拉松和自行車比賽,把體育和自然有機結合。
現在的孩子都是在城市里長大的,都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從小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就少,對于孩子來說,啟蒙教育非常重要。嶧山風景區不同于時下流行的主題樂園,主打驚險刺激,現代科技感強。我們主打的是融入自然、享受自然、學習和認知自然,所以非常適合親子游。景區每年都會有很多的萌寶寶在家長的帶領下組團參觀,孩子的學習能力真的非常非常強,半天的參觀就可以學會很多關于樹木的知識。對自然的啟蒙教育對孩子的一生都非常重要,讓孩子適當遠離電子產品,親近自然,是現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環節。
《中國商人》:在綠化造林的同時,您還不忘記帶領附近村民共同致富,能講講這其中的故事嗎?互聯網行業講究“免費”二字,您也“免費”為農民提供林地和養雞場,投資人是您,受益人卻是百姓。“免費”二字說起來容易,您是如何年復一年做到的?這樣做的初心是什么?
趙平:平原造林不同于城市綠地,大部分地段不會采用花灌草結合的復層結構,大樹種上后,林木郁閉怎么辦?
我們開始探索和實踐林業循環經濟模式,內涵包括:1、林下養殖:從雞種的選擇、養殖密度的確立、輪牧周期等方面逐步摸索出一套林下養殖的科學之路。林下養雞,畜禽的糞便與畜禽飼養剩余草渣與樹葉混合,快速分解,能及時補充土壤養分,利于樹木生長,也有助于改善畜禽生長的生態環境。樹木給畜禽遮陰,畜禽給樹木提供生長所需的水肥。自林下養雞后,圃地管理上基本不再用肥用藥,僅此一項每年就能節約大額的生產成本。目前風景區內有近10萬只雞進行輪牧,其中肉雞6萬只,蛋雞4萬只,年產雞蛋600萬枚。雞蛋和雞肉是林副產品,營養價值高,純綠色的有機食品符合人們追求綠色食品的需要,未來主攻的就是高端消費市場。
2、林下種植:養過兩年雞的土地上種植太子參增產效果顯著。農業部檢驗測試中心曾對圃地的土樣做過檢測,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林下養雞在土壤改良方面的效果。我還給這種做法編了一句口號叫:“雞吃林中草,草肥林中雞。雞是除草雞,參是雞口糧。循環利用好,生態又環保。”
都說經營一方土地,富裕一方人民,我想拉動農民和我一起致富。剛剛開始時,我解決他們的就業,讓他們成為林業產業工人,讓農民離開土地以后有了穩定的收入。后來我想,既然林下經濟這么好,為什么不讓農民承包經營呢?傳統的承包經營,甲方是無論如何都要收費的。10年前的時候,也沒有所謂的“互聯網思維”,我就是想,反正我的主營業務是樹木培育和生態旅游開發,發展林下經濟和循環經濟對生態系統是有好處的,對公司的經營是有積極意義的,老百姓富裕了對他的家庭有好處,鄰里關系好了,對景區建設有好處。所以我不會做和老百姓爭利的事情。于是我就把雞舍建好,把土地劃分成區塊,然后送給老百姓生產養殖經營。經過了幾年的摸索發展,現在平均一戶農戶,家庭年收入可以達到30萬元以上,在市里面也買房買小汽車了。拉動農戶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也可以用得上“互聯網思維”的,對嗎?
《中國商人》:嶧山省級森林公園是安徽省第一個民營省級森林公園。森林公園面積龐大,投資極高,作為民營企業,您怎樣做到和政府、國企比肩?
趙平:嶧山森林的確是安徽省第一家民營的森林公園,現在已經不是惟一一家了。能夠成為第一家,源于我們10年以來不斷的堅持積累,當然也離不開國家產業政策和金融的扶持。我們的堅持體現在不管政府有沒有鼓勵我們發展,不管國家的政策重心是放在城市還是農村,不管國家是支持房地產還是支持旅游,我們始終堅持植樹造林,打造人文和自然景觀,一切都是為了讓嶧山風景區更加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