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溫琦 吳雨霏 金質佳 魏璇



摘要:明城墻是六朝古都南京歷史文化的集中體現,但因其多處中斷,影響了城墻的整體效果。為了不因破壞城墻的原始風貌而對申遺造成負面影響,且不干擾現在的交通和居住環境,通過在城墻中斷處進行景觀規劃,設計有六朝風味的城墻遺址公園,讓明城墻作為南京的城市名片能更多地向外界展示。
關鍵詞:南京明城墻;中斷;太平門;遺址公園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SPITP),項目編號:201510298103X,項目名稱:研究明城墻中斷處的銜接問題——以太平門為例。]
明城墻作為南京這個六朝古都的城市名片,它的每一塊磚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當今社會,城墻已失去保護城池的意義,而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城市的歷史印記和發展文脈。然而,南京明城墻的現狀不容樂觀,多處中斷而無法形成一個整體,對其歷史意義和南京城市形象價值的提升都有所影響。因此,這也成為現今南京打造特色城市的當務之急。
一、項目設計背景
(一)明城墻文化遺產的價值
1.歷史人文意義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指出:“中國古城墻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城市的出現是以城墻建造為標志的,表明我國古代文明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從歷史上看,明城墻對于南京的意義就極為重大。城墻這種歷史建筑的不可再生性,也決定了它的稀缺性。明城墻的保護、傳承與推廣,不僅讓南京本地人認同自己的歷史文化并為之驕傲,更讓外地游客乃至全世界通過城墻重新認識不一樣的六朝古都,喚起人們自覺保護歷史建筑的意識。
2.環境意義
城墻作為一種古老和珍稀性的存在,使人們從本能上有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它經過風雨打磨的墻體訴說著歷史和文化,成為城市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現代城市的發展中,鱗次櫛比的高樓與古樸的城墻更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凸顯出古建筑的風韻與價值。
(二)南京明城墻現狀
南京明城墻共有35.267公里,現今完整保存的共25.1公里,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磚石砌筑的都城城墻[1]。2012年11月,南京明城墻作為“中國明清城墻”項目的牽頭城市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目前保存完整的明城墻被大致分成了七段(圖1):中華門—東水關、后標營南—太平門、九華山—臺城、解放門—神策門、中央門西—定淮門、石頭城—漢西門、西水關—中山南路。
圖1 目前保存完整的明城墻 作者自繪
(三)現有政策和保護
2015年4月1日正式出臺執行《南京城墻保護條例》,條例中突出要將現存的明城墻“連成一體”,即串起來、保起來、活起來、亮起來、用起來。《2015-2016年南京城墻保護整治和申遺行動計劃》新聞發布會上明確2016年3月上報申遺材料,力爭2019年或2020年將南京明城墻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
(四)南京城墻中斷處連接爭議
南京明城墻的連接問題,在城墻保護的話題中一直爭論不斷。而近幾年的做法是通過新建城門來連接城墻。重建后的城門,不僅對于一些不明具體歷史而對城墻慕名遠來的外地游客是一種欺騙,在舊址新建的城門更會影響到南京本地人的交通出行情況。除此之外,是對現在保存完好的城墻的傷害,破壞明城墻文物的原真性,對申遺造成負面影響。
如何更加合理地連接城墻將成為本文研究的關鍵所在。重建城門的方法行不通,那最好的方式則是通過軟質材料進行連接。對城墻以及周圍環境綠化設計,在中斷處用標識進行指引,遇到交通要道無法更改之處,可采用地標的形式,將其歷史信息標示出來。
二、規劃原則和目標
為了更加準確的定位規劃目標,我們對600人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300份為實地調查(調查地點:玄武門、太平門等),300份為網上調查(主要來源地: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其部分重要結果綜合如下(圖2):
圖2 來自調查數據
通過對圖表的分析,結合我們在太平門等附近實地調研的成果,我們得出以下對明城墻規劃的原則和目標:
(一)歷史環境的整體保護
1.保留城墻古樸風格
對城墻的連接及周邊設計,首先要遵循以保護城墻為前提的原則。景觀設計風格上,以自然典雅為主,貼合原有城墻的古樸清新,無需過多雕琢與裝飾,給人以自然寧靜的氛圍。
2.特色與統一
現有的七段城墻,將其連接在一起,必然會受到地理位置及周圍環境的影響。設計將因地制宜,保留周圍道路的設計思路,并與當地的歷史特色相結合,創造獨一無二的景觀特色。
(二)設計融合現有資源
南京明城墻的保護及明城墻周邊風光帶的建設一直是南京規劃發展的重點之一[3],因此城墻周邊有大量風景優美的公園、街旁綠地等。在連接城墻的同時,需要參考周邊環境的景色,以求景觀豐富程度的最大化。在允許的情況下,合理開發現有的城墻段,考慮將這些零散的公園和綠地串聯起來,使其與城墻形成一個整體。
三、整體思路與規劃控制
一個城市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所具有的獨特的歷史底蘊,我們在對城墻景觀規劃設計時,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它固有的歷史風貌。城墻的固有風貌是歷史展現的現實形態,是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體現。 古語“變則通,通則久”,因此在明城墻斷裂處,可通過標識、綠化系統將無形的城墻變為有形,以達到“久”。筆者認為,目前連接城墻中斷處較好的方式有以下兩種:
(一)標識系統連接
標識系統的連接方式適用于中斷處較短的地方。在道路兩側不影響通行的位置設置標識。除了景觀標識外,還可用于與城墻周邊環境的結合上,做到歷史景觀與自然景觀的共存。
(二)綠化系統連接
在城墻的中斷處,可以發展沿途的風光帶,形成綠色生態走廊,如場地允許,甚至可以改造為小型公園。將城墻重點保護的關鍵點作為改造中心,以景觀改造作為工具,整合周邊零散開敞空間,使其串聯貫通。綠化設計力求古樸簡潔,作為配景陪伴古城墻,發揮美化環境的功能的同時,也可加強城墻感知和體驗,觸發人們睹物思懷之情。
四.太平門到解放門段城墻分析
(一)現狀評估
從太平門到解放門城墻段保存相對完好,城墻南側為九華山公園,歷史悠久,林木茂盛;北側為臨湖居住區,從地圖上看,此處為山環水抱的絕佳清心之地。漫步于城墻之上,可欣賞玄武湖美景,亦可享受公園的盎然綠意,理應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然而我們在工作日和周末進行過兩次調研,發現登城墻的游客數量極少,大體可以總結出以下原因:
廣受爭議的新建太平門橫跨主干道,十分矚目,但此“點”懸空而立,與斷開的城墻勾連不多;
城墻公園入口處分布別墅區和公寓樓,本就不算寬闊的道路兩側劃分出大量停車位,顯得較為擁擠,周邊環境也不盡人意;
在建筑及公園的阻擋之下,城墻入口比較隱蔽,沒有明確的指示物。
(二)改造設計
1.設計背景
圖3 六朝建康圖淵圖自葉中國古典園林史曳冤
從太平門到解放門城墻段是六朝時期的繁華地段(圖3),六朝時南京采用了一般都城的建設方式,均為矩形,軸線南偏西。以南京的雞籠山、覆舟山(現名九華山)等連綿的山岡為城市北部的屏障[4]。所改造的地區在六朝時大致為華林園樂游苑一帶,該處在晉代為盧循建造的藥園,434年,文帝禊飲于此。劉宋時改名為北苑,筑堤雍水,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覆舟山、玄武湖盡收眼底[5]。六朝園林風格前期比較樸野,后期趨于精致,有一種鄉村田莊氣息,園林審美比較質樸粗放。對風景的欣賞注重與對其本質美的認知,沒有物體形態的畫意般的追求[6]。
而現在城墻中斷處為居住區“金陵御花園”。依據《南京城墻保護條例》第十一條,城墻按照南京城墻保護規劃分為一般地段和特殊地段,一般地段城墻保護范圍由墻基兩側各向外延伸不少于十五米,特殊地段城墻保護范圍根據城墻保護規劃確定[7]。金陵御花園小區所在地明顯位于城墻保護范圍內,已屬于違章建筑。另外小區切斷了九華山、玄武湖、紫金山的視線通廊,破壞了原有連貫的自然地理環境,也阻礙了六朝歷史文化的延續性。
設計有必要拆除金陵御花園,同時考慮此處深厚的六朝文化,應在此處建立遺址公園,展現南京六朝形象,展示南京的城市名片。
2.設計理念
南京作為六朝古都,其歷史含蘊不言而喻。本設計將引用六朝時期南京園林中的歷史、遺跡、典故,貼近六朝的園林風格,對場地進行改造設計。仿照遺址公園的做法,還原歷史信息,用景觀連接城墻的中斷處。
六朝時期崇尚人的個性回歸自然,形成情趣高雅的自然審美[8]。這種寄情山水、崇奉自然的精神正是古城墻、玄武湖文化的精髓所在[9]。一套完整的綠化生態系統可直接引起人們的游憩意愿,鑒于人們喜歡接近自然,感受自然,那么合理的綠化設計便擁有很好的引導作用。用公園的方式連接解放門到太平門段的城墻,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式。
3.設計原則
本次方案設計強調場地的歷史底蘊、突出城墻的歷史價值,同時通過景觀設計創造性地從交通、環境及經濟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解決場地的實際問題。
改造地段所處位置及背景決定該場地既是“遺址的”,又是“公園的”,即通過遺址這一寶貴的歷史文物資源而進行規劃設計的,將遺址保護與景觀設計相結合,通過對歷史資源的重整,在挖掘六朝古都的文化底蘊的同時,又能滿足現代文化生活的需要。
(1)保護開發原則
遺址評估調研發現本次設計在遺址保護與城市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沖突,如果要進行開發就必須要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使之成為一處多目標發展的遺址公園。遺址公園的設計,就是要維護歷史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以此來體現歷史遺產地帶的價值。對于該處城墻景觀的開發并不是要重現過往的風貌,而是要在現存的基礎上,結合當代的設計潮流,尋找未來的發展之路,將歷史資源真正地融入景觀創造中。
(2)景觀藝術性原則
太平門到解放門地段居住用地比例較大,公園的規劃設計除滿足社區和周邊人群的基本需求外,也充分融入了景觀設計藝術性的原則,遵從形式美的法則。通過多樣化的表現手法和小空間的營造,使設計葆有持久的生命力,并在總體上達到藝術與功能的均衡和統一。在具體設計中,運用現代景觀設計藝術的思想和手法表現傳統的主題,也使得景觀設計更加豐富。該原則在不僅有益于提升景觀的質量,也能促進景觀視覺價值的改善。
(3)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可持續性是景觀發展與變革的一大特性。南京明城墻風光帶的景觀設計是一項范圍廣、多方面、跨時長的設計工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完全照搬古典園林的設計概念和模式。該場地代表明城墻中斷處連接的一次嘗試,不僅具有自己的特色,更要對風光帶整體發展帶來引領作用。通過設計讓景觀成為現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具體設計中應考慮長遠,規劃預留空間,將城墻以嶄新的面貌呈現給市民,使其以獨特的歷史價值屹立在青山綠水之中,給市民營造更有文化氛圍的居住環境。
4.設計主題
“ 一徑山水間,居然六朝都。”
快速的中國式造城剔除了大部分城市的地域特點和空間印記,顛覆了城市的個性,城市之間的差異性特質性被逐漸降低,高密度的城市空間打破了山、水、城、綠的自然格局,使自然景觀趨于破碎化。場地以九華山和玄武湖為依托,通過環路與曲徑,將公園內的六朝八景串聯,強化場地的六朝歷史韻味,激發市民對傳統文化以及歷史的思索[10](圖4)。
六朝八景取自六朝時期的歷史典故,或是六朝園林的著名景點:
華林觀日:場地位于六朝時華林園所在地,并且場地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利用地形,在全園制高點設置觀日閣,鳥瞰全園乃至玄武湖的景色。
覆舟塔影:公園背靠九華山,九華山六朝時期又稱覆舟山,意思是指該山體如同玄武湖邊的一只座底朝天的小船,非常具有詩意[11]。山上建有數座佛塔佛寺,在全園地形較高處可窺見其身影,為一處妙景。
六朝石雕:與公園東側的白馬公園相呼應。南京六朝陵墓石刻代表六朝石刻的最高水平,公園將展示部分陵墓石刻,以展示古都南京豐厚的文化資源和獨特的文化風貌[12]。
曲水流觴:取自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本為一種文人之間的臨流雅集和詩酒相酬的相對固定形式,將這一類的景觀引入園林最早見于曹魏華林苑曲水庭,因此本設計試圖還原此景,體現六朝的風雅。
天淵流水:取自華林園天淵池一名。昔有華林園引玄武湖水入天淵池,東晉簡文帝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描寫園林的天然質樸而產生的逍遙物外之感。
東晉藥園:公園所在處在東晉時為藥園所在,設置一處景點著重以植物展現六朝風味。
水村山郭:杜牧有詩曰“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展現南朝江南美景,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正可作為公園的一處特色之景。
碧沚紅菡:梁武帝夏日泛舟天淵池,作詩“碧沚紅菡萏,白沙青漣漪。”描寫天淵池夏日荷花盛開之景。在公園內設計此處,還原六朝時天淵池盛景。
5.功能分區(圖5)
(1)城墻遺址展示區
用科普性質的景觀小品點綴城墻沿線,更清晰地詮釋城墻價值。將城墻作為主體,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向市民介紹一些明城墻的歷史,呈現明城墻的整體形象,展示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程,營造出南京特色的城市景觀和山水格局。以明城墻、歷代城壕為骨干,重點挖掘和展示六朝、明朝、民國的歷史文化[13]。
(2)濱水綠化活動區
公園水面分為大小兩部分,分別被賦予兩個主題,以“天淵流水”為主題的大水面是全園中心,運用美學原理和造園藝術手法,利用水體的優勢來營建該處景點的超然物外之感,以植物造景為主,適當配置游憩設施和展現城墻文化、六朝文化的景觀小品,構成有韻律、連續性的優美彩帶[14]。無論人們是漫步于叢林之中,亦或是垂釣于玄武湖岸,都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將自己投身于自然氣息之中。通過親和環境和適用人群的設計理念,營造出一種怡然自得的輕松氛圍。
(3)登山景觀區
南北向軸線通過一系列景點的設置,提供了活動場地。
便于人們進行各項文化以及娛樂活動。景觀建筑隨地形靈活布置,給人帶來拾級而上、起伏變換的情境感,同時游線也順應城墻趨勢,帶來最佳觀賞角度。
(4)山林綠化活動區
根據景觀生態學原理,模擬玄武湖的自然生態群落結構,通過植物造景來營建自然生趣的山林綠化活動區。設計強調以鄉土樹種為主,兼顧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樣性,盡可能地使用天然材料,減少對場地地二次污染。
雖然六朝遺跡存留不多,但從南京“六朝古都”的稱號上可以看出,六朝文化給人的歷史記憶深刻,對六朝文化的認知度和想象度要高于實際文化物質資源[15]。因此要打造南京獨特的城市形象,就要從六朝文化入手,使六朝的文化形象深入人心。用“史、情、景”的表現形式,將文化內涵過渡為資源內涵,顯示出對場地開發的經濟效益。充分利用“六朝文化資源”,大力提升南京城市形象,正是從科學發展意義上打造南京城市名片的正確選擇[16]。
6.植物配置
全園的植物配置宜以落葉喬木為主,輔以常綠喬木,營造喬、灌、草三個層次的綠化;以速生樹種為主,輔以適當的慢生樹種。通過植物的色澤、花型、質感、樹冠形狀和高度上的層次變化,來強調園內不同分區、游覽線路、景觀小品的變化。從六朝的植物種植情況來看,華林園內遍植果樹,因此選用建康常用樹種松、柏、楊作為基調樹種,配以果樹及其他樹種栽植。同時注意不同季相的特點,種樹的選擇以當地樹種為主。
常綠喬木:白皮松、雪松、柏木、刺柏、廣玉蘭、女貞、桂花、黃楊。
落葉喬木:法國梧桐、國槐、五角楓、絲綿木、銀杏、皂角、核桃樹、楊樹、垂柳、白蠟樹。
落葉灌木:白玉蘭、美人梅、月季、紫葉李、碧桃、榆葉梅、貼梗海棠、紫荊、木繡球、丁香、檉柳、迎春、連翹、紫薇。
常綠灌木:大葉黃楊、灑金桃葉珊瑚、毛杜鵑、南天竹、八角金盤。
藤木:木香、紫藤、爬山虎、絡石、常春藤。
果木:桃樹、李樹、梨樹、桔樹、棗樹、石榴。
水生植物:荷花、睡蓮、日本鳶尾、蘆葦、蒲葦。
7.小品設計
全園的建筑不多,秉持了宋代以來造園簡遠、疏朗、雅致、自然的特點,因此園內的各式仿古建筑,除位于地勢高出的華林觀日和覆舟塔影,其余均環水而建。隨著湖岸線的曲折凸凹,或敞或隱地鑲嵌在各式樹木花草之間,體量分散。其中建筑運用了多種構園手法與周圍環境有效結合。譬如華林觀日與覆舟影塔隨地勢的高低相互借景;而曲水流觴與南入口廣場處的建筑涼亭相互成對景。更有各色的建筑小品,如六朝石雕、曲水流觴代表著當時六朝的最高技藝文化水平。
五、結語
本文重點關注城墻連接的問題,建議采用綠化栽植,改造成小游園或公園,代替無法通過實體城墻修復的城墻空缺處,以使城墻在意義上連接成一個整體。為使本文的中心觀點更加有力,以太平門至解放門城墻中斷處為例進行了具體的改造設計。通過實例,清晰地表現出將城墻連接問題具體綠化設計,會有力地促進城墻風光帶的開發與保護。
采用這種景觀塑造的方式連接城墻,既不會影響到對原有城墻的保護,又能改善城墻周邊的風景環境。明城墻風光帶的景觀品質能從多方面進行提升,有利于南京明城墻的申遺工作。除此之外,城墻連成了一個整體,提高了存在感,體現了其在南京的地位與價值,本地市民以及外地游客能對南京的歷史文化進行系統性認識,從而進一步提升該城市在國內外的吸引力和知名度,讓古老的城墻清晰地展現在現代的城市里。
本項目的研究以及具體方法具有廣泛性,可運用到其他歷史環境保護的研究中。在城市中塑造的標志性景觀往往是歷史變遷的表現形式,承載了一個城市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從中透視出代表性的生活方式,是城市魅力的獨特表現。軟質的方式進行景觀塑造,對歷史環境的保護及現代環境的融合有著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參考文獻:
[1]徐振,韓凌云,杜順寶.南京明城墻周邊開放空間形態研究(1930-2008)[J].城市規劃學刊,2011,(02):105-133.
[2]沈承寧.論南京城墻之歷史價值與世界文化遺產之申報[J].現代城市研究,2007,(06):47-55.
[3]楊國慶,王志高.南京城墻志[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153.
[4]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52.
[5]李文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華林園:以洛陽、建康兩地為中心論述[J].北朝研究(第5輯)[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14-15.
[6]姚亦鋒,探詢六朝時期的南京風景園林[J].中國園林,2010,(03):57-61.
[7]張縱.從園林初始形態談六朝建康的園林[J].中國農史,2003,(01):18-23.
[8][唐]許蒿撰,張忱石點校.建康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6:21-65.
[9]胡運宏.六朝第一皇家園林——華林園歷史沿革考[J].中國園林,2013,(04):112-114.
[10]胡運宏,賀俊杰.六朝華林苑史考[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3,(12):2.
[11]吳功正.六朝園林[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13-24.
[12]向陽鳴.石刻文脈源遠流長——記國內首家以石刻文物為主題的南京白馬公園[J].鐘山風雨,2003,(03):62-64.
[13]江可申,許麗君.從六朝文化的歷史內涵看南京城市的和諧發展[C].南京社會科學論文集,2004:171-174.
[14]趙建中,江可申.解讀六朝以來文化資源,大力培植南京城市品質[J].南京社科信息,2013,(01):27-28.
[15]張立明,趙黎明.文化遺產景觀保護的原真性開發——以湖北龍灣遺址為例[J].開發研究,2006,(03):81-83.
[16]宋平,徐菲菲.南京六朝文化旅游開發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02):69-71.
[17]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9:54.
作者單位:
南京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