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 廣州廣東 528329)
對我國優秀乒乓球運動員王皓的技戰術分析①
李莎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 廣州廣東 528329)
該文采用文獻資料發、錄像觀察法和三段指標評估法等研究方法,對王皓2008年奧運會男單決賽、2009和2011年世乒賽的男單決賽三場比賽中的技戰術運用情況進行研究,結果表明:(1)王皓的發球搶攻段的總體使用率還是較低,對手接發球控制得都較好,王皓能夠馬上就上手搶攻的機會不多。(2)王皓在接發球搶攻段的實力很雄厚,但屬于慢熱型選手,也即他進入比賽狀態比較慢。對接發球控制以擺短、劈長為主要運用技術,爭取為了第四板的進攻爭得時機。其接發球的直接搶攻是以反手臺內橫拉技術為主,取得比賽的主動,并且其在比賽中的搶攻后的正手進攻失誤也是過多。(3)王皓在相持段較前兩段的發揮較差,在相持過程中,出現了正手回擊穩定性較低、發力不足、并且主動的回擊失誤偏多的缺點。同時對局末的關鍵球上得分能力比較差。
乒乓球 運動員 戰術
該文就王皓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男單決賽、2009年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單決賽和他在2011年世乒賽的男單決賽3場比賽中的技戰術運用情況,分別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其不足和優勢特征,為其訓練和比賽提供一些參考。
1.1 研究對象
該文以2008年北京奧運會男單決賽王皓對馬琳,2009年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單決賽王皓對王勵勤,2011年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單決賽王皓對張繼科的四場比賽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該文利用筆者所在院圖書館的CNKI數據庫并翻閱北京體育大學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等學報、刊物中的相關研究,收集資料并且分類、整理、分析。
1.2.2 錄像觀察法
作者就王皓在北京奧運會決賽和兩屆世乒賽等四場的比賽錄像資料進行觀察和整理。
1.2.3 三段指標評估法
該文借鑒吳煥群等的三段指標評估法,將王皓在比賽中的技戰術分為3個階段,也即發球搶攻段、接發球搶攻段和相持段,并對這3個階段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和統計,得出相應的數據,最后整理分析。
2.1 2008年北京奧運會男單決賽中王皓的技戰術特點分析
2.1.1 發球搶攻段分析
從表1中王皓在發搶段的得分率為54.5%不及格,使用率也只有23.2%,不在正常范圍內。王皓對馬琳比賽中的發球主要是中路的短球,為了限制馬琳的強行側身搶攻,王皓還結合少量的正手位長球。在發球搶攻段中王皓很少運用發球搶攻戰術,原因可能是雙方太熟悉對方,馬琳對王皓的發球控制得比較好,使王皓很難有上手的機會。這一階段的技戰術的運用:對馬琳正手位和中路的上手進攻,王皓還是以被動的防守為主。正手拉斜線是王皓搶攻的主要得分手段;以直拍橫打作為中路進攻最主要的技術;以直拍橫打直線和斜線作為反手位主要搶攻技術,同時配合少量的防守技術。另一方面也說明對手馬琳對王皓較為熟悉,對他的發球控制得較嚴密,為了避開王皓反手位的直拍橫打,馬琳在接發球時也很刻意向王皓正手去擺短球,造成了王皓發球后很少能有上手搶攻的時機,從而造成了王皓發搶段得分率不是很高。
2.1.2 接發球搶攻段分析
從表1中王皓在接搶段的得分率為54.2%,超過了接搶段的上限,使用率25.3%,也超過了接搶段的上限。王皓在接發球搶攻段的使用率較高,無論是正手位的搶攻、搶拉,還是反手位的挑打,比賽中使用的頻率都較高。王皓此段技戰術的運用:正手以及中路的接發球還是防守技術為主,第四板搶攻在正手位是以拉斜線技術為主,是直拍橫打斜線配合以側身作為中路搶攻的主要手段,反手位使用較多的技術則是直拍橫打斜線。

表1 王皓在比賽中的三段指標分析(王皓VS馬琳)
2.1.3 相持段分析
從表1中王皓在相持段的得分率是40.8%為不及格,使用率51.6%較高。在相持球中王皓正手位的對拉和反手對拉失誤較多,在關鍵球的把握上不是很好,得分率比較低。王皓在這一段的技戰術運用:王皓在正反手的攻守還是比較平均的,拉斜線是他最為主要的進攻技術,在中路還是以進攻為主,正手位拉直線最為主要技術,線路主要是右路和中路。使用較多手段為反手位進攻,使用次數最多的依舊是側身位的拉斜線技術,結合直拍橫打的直線和斜線,還有側身位拉直線和殺高球成為其重要的得分手段。
2.2 2009年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單決賽中王皓的技戰術特點分析
2.2.1 發球搶攻段分析
由表2得知,在發搶段,王皓的得分率為69.2%,接近優秀,使用率為16.6%,低于下限。這說明王皓在發搶段的發球搶攻運用得非常積極,成功率也高。王皓的發球還是以正手位的低拋下旋球、右側上為主,為了擾亂王勵勤的上手搶攻,王皓發球落點的選擇則是以中路的短球為主,結合了正手位的短球。
2.2.2 接發球搶攻段分析
由表2中得知,在接搶段,王皓的得分率是36.8%,剛及格,使用率為24.3%,接近上限。這說明王皓在接搶段雖然成功率較低,但搶攻運用得非常主動。王皓的接搶段技術以擺短為主,結合運用正反手的挑斜線。
2.2.3 相持段分析
由表2可知,在相持段,王皓的得分率為62.5%,超過優秀,其使用率是59.1%,高于相持段的上限。王皓正手位的進攻是以拉斜線為主,其反手位是以側身拉斜線和直拍橫拉斜線為主,結合使用了側身位拉直線技術。
2.3 2011年世界乒乓球錦標賽男單決賽中王皓的技戰術特點分析
2.3.1 發球搶攻段分析
從表3中王皓在發搶段的得分率為60.7%,剛及格,使用率為23.5%,低于發搶段底限,說明了王皓發搶段的搶攻不算高。王皓的發球少量運用了發左側的上旋球來打亂對手。發球的落點控制則是以中路的短球為主,結合使用了發斜線的小三角區和正手位的近網短球,以抑制對方的上手搶攻。

表2 王皓在比賽中的三段指標分析(王皓VS王勵勤)

表3 王皓在比賽中的三段指標分析(王皓VS張繼科)
2.3.2 接發球搶攻段分析
從表3中王皓在接搶段的得分率為42%,是在良好以上,使用率為42%,也超過了上限。王皓對接發球的主動積極,使用率也是明顯地加強了。雖然是主要以擺短,結合運用反手位挑斜線和正手位的挑斜線技術。
2.3.3 相持段分析
從表3中王皓在相持段的得分率為43.9%偏低,使用率為34.5%也低于底限。在正手位的進攻是拉斜線為主,反手位則是以運用側身拉斜線和直拍橫拉斜線技術,結合使用側身拉直線的得分手段。
(1)王皓的發球搶攻段的總體使用率還是較低,對方面對王皓的發球比較熟悉,也就對接發球控制得都較好,留給王皓能夠馬上就上手搶攻的機會不多。
(2)王皓在接發球搶攻段的實力很雄厚,但屬于慢熱型選手,也即他進入比賽狀態比較慢。對接發球控制以擺短、劈長為主要運用技術,爭取為了第四板的進攻爭得時機。其接發球的直接搶攻是以反手臺內橫拉技術為主,取得比賽的主動,并且其在比賽中的搶攻后的正手進攻失誤也是過多。
(3)王皓在相持段較前兩段的發揮較差,在相持過程中,出現了正手回擊穩定性較低、發力不足、并且主動回擊失誤偏多的缺點,同時對局末的關鍵球上得分能力比較差。
[1]張博.對直拍快攻打法可持續發展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4):97-99.
[2]趙霞,李金亮.新規則對世界乒乓球運動技術發展趨勢的影響[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0,12(5):32-33.
[3]蘇丕仁,趙霞.對新規則下直拍進攻型打法發展趨勢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25(1):40-42.
[4]蔡學玲,郝哲.第28屆奧運會乒乓球男單決賽半決賽柳承敏技戰術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0(3):258-260.
G846
:A
:2095-2813(2017)03(c)-002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9.026
李莎(1992,2—),女,漢,廣州人,本科,研究方向:乒乓球訓練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