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晶
(廣州體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500)
探究初中耐力教學加強途中跑訓練的影響①
余晶
(廣州體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500)
近年調查顯示發展中學生身體素質成為當前社會發展面臨一大問題。廣州于2013年將體育中考200 m項目換成女800 m、男1 000 m。在教學實踐中通過耐力項目的訓練,可以促進學生速度、力量、耐力等各方面身體素質的共同提升。由此,筆者嘗試從“途中跑節奏”切入,通過實驗研究探討加強“途中跑節奏”訓練對初中生1 000 m成績提高的有效性。
途中跑 訓練 中學生
近期《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明確提出“要把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指標,將學生日常參加體育活動情況、體育運動能力以及體質健康狀況等作為重要評價內容。為達到《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有關要求,廣州于2013年正式將中考體育考試方案的必考項目由200 m調整為女800 m、男1 000 m。
2.1 研究對象
該文以廣州市一所普通完全中學為例,隨機抽取在讀初一年級某班級為實驗對象,以學生訓練前后成績為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萬方知網等廣泛查閱相關知識,以期為該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
2.2.2 訪談法
采取各種方式與相關人士就該文的相關研究內容進行請教與交流,征求各專家的相關意見與建議。
2.2.3 實驗研究法
實驗對象:初一11班全體男生為實驗組;初一20班全體男生為對照組(附注:其中11班為普版;20班為優班)。試驗方法:兩組學生以班為單位,實驗組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強調采用各種途中跑節奏訓練,而對照班則采用一般傳統教學方法。試驗條件:除施加變量,其他均保持一致(如教學時數、場地器材等);實驗時間為2016年9~12月。
2.2.4 數理統計法
通過日常教學收集有關數據,運用SPSS 17.0等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表1 實驗組和對照組前測和后測成績分析檢驗表
3.1 步伐練習
方法:以200 m為主,要求學生以最大步伐與最少步數跑完,并計算跑完200 m所用步伐。
目的:通過此方法使學生在跑步過程中有意識加大步幅。
落實措施:結合定步幅減間歇、定頻率減間歇等方法每周保證1~2練習。
3.2 呼吸節奏練習
方法:從原地練習科學呼吸方法到慢慢練習跑動中呼吸節奏,在跑步過程中有意識地將呼吸與步頻相結合。
目的:保證呼吸節奏與步頻步幅相協調。
落實措施:保證每節課一次一定疲勞程度下的呼吸與步頻節奏相結合的練習。
3.3 擺臂節奏練習
方法:原地擺臂練習、勻速步頻步幅的擺臂節奏練習、加速協調擺臂。
目的:在跑步過程中利用擺臂調整步頻步幅以及呼吸與其相結合,調整途中跑節奏協調適應自身情況。
落實措施:結合音樂、呼吸、步伐等每周保證進行1~2次訓練。
4.1 “途中跑”節奏訓練法的科學依據

圖1 對照組實驗前后成績圖(min)

圖2 實驗組實驗前后成績分析圖(min)
在現階段研究中研究者將耐力跑分為起跑、途中跑、終點跑,途中跑階段從起跑后開始,該過程的節奏在整個耐力跑過程中占主導地位,是決定終點跑質量的關鍵。筆者日常教學中發現由于多方面原因導致多數初中生初入學時并不懂得如何進行耐力跑、如何調整途中跑的節奏。與學生訪談得知多數學生在跑1 000 m時所采用均是忽快忽慢跑法,其成績與自己跑時的心情占絕大關系。前期研究表明,持續時間達2~8 min的運動項目為中等距離耐力項目,其主要通過有氧和無氧混合提供運動過程中所需能量,供氧不足時會出現氧債。中考項目中耐力項目800 m、1000 m供能特點是其60%~75%能量是由無氧供能系統提供,而良好的節奏可以有效節能。另外各種不合理的體育耐力素質練習常常讓學生望而生畏,無法激發起自主鍛煉的積極性,而協調舒適有節奏感的體育耐力素質練習則常常讓學生沉浸在自己跑步過程中。
4.2 初一男生1 000 m耐力跑前測和后測成績的調查與分析
4.2.1 實驗結果橫向分析
根據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顯示,在初入學時,普通班的男生1000 m前測成績看似略微落后于優等班級,實驗前實驗組學生完成1000 m所需要時間均多余對照組學生;但筆者通過SPSS軟件計算結果(見表1)分析發現:P=0.14>0.05,說明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1000M成績并無顯著差異。由此說明實驗初始兩組實驗對象水平雖有細微差異但基本實力相當。
通過進行橫向對比可發現在實驗后實驗組學生完成1 000 m所需要時間與初測成績截然不同,多數學生低于對照組學生;然而SPSS軟件計算結果(表1)顯示:P=0.88>0.05,此結果說明實驗后實驗組和對照組1 000 m成績無顯著差異。究其原因可能是對照組本身是優等班,實驗組由最初略微落后于優等班到略微超越優等班,之間的差異都是略微的,所以軟件無法檢測。
4.2.2 實驗結果縱向調查與分析
根據圖1可以看出,對照組實驗前后成績雖有一定變化但是卻并不是非常明顯;根據SPSS軟件的計算結果(表1)顯示:P=0.97>0.05,說明對照組實驗前與實驗后的1 000 m成績無顯著差異,因此傳統的教學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初中男生1 000 m的耐力跑成績,卻無法使其在一定時間內得到顯著提高。
根據圖2可以明顯看出實驗組學生在實驗后完成1 000 m的所需要時間明顯變少;且根據SPSS軟件計算結果(表1)顯示:P=0.02<0.05,說明實驗組實驗前后的1 000 m成績有顯著性差異,由此說明本實驗有意義。該實驗方法對提高初中男生1 000 m成績相對傳統教學方法其在一定時間內提高初中男生1000 m耐力跑成績的效果更佳。
5.1 結論
根據實驗結果,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著重加強“途中跑節奏”訓練相比傳統常規教學提高初中男生1 000 m耐力項目成績的效果更佳顯著,說明該實驗今后教學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5.2 建議
(1)提高學生體育認知;轉化學生被動“要我練”思想、提高“我要練”意識。
(2)嚴抓整體水平,因材施教重差異,忌應試重興趣。
(3)科學教學講方法,肯定表揚為主,嚴督促改為輔,培優學生堅毅品質。
[1]林燕瓊.“勻速節奏”訓練在初中學生耐力跑教學的實踐與研究[J].廣州體育科技,2014(2).
[2]李厚林.中長跑途中跑技術特點與教學[J].經營管理者,2010 (15):344.
[3]李建.淺談青少年中長跑運動員的選材與訓練[J].少年體育訓練,2005(5):48.
G633.96
:A
:2095-2813(2017)03(c)-006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9.062
余晶(1991,10—),女,漢,湖南株洲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排球訓練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