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聰,顏才升,郭強,張維佳,蔡馳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超高壓輸電公司廣州局??诜志郑D????570105)
瓊州海峽500kV海底電纜海底腐蝕環境研究
吳聰,顏才升,郭強,張維佳,蔡馳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超高壓輸電公司廣州局??诜志?,海南 海口 570105)
海南聯網工程是我國第一個超高壓、長距離、大容量的跨海聯網工程,也是世界上繼加拿大溫哥華島聯網項目之后的第二個同類工程。海南聯網系統包括500kV福山變電站、500kV林詩島海底電纜終端站、500kV南嶺海底電纜終端站、500kV徐聞海底電纜高抗站、500kV福港線架空線路、500kV福港線海底電纜。其中,福港線海底電纜長度為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同時也是國內電壓等級最高、技術最復雜、運行維護難度最大的海底電纜。由于海底電纜長期埋設在海底,海底沉積物可能會對海底電纜電纜產生緩慢的腐蝕行為。為了解海底電纜的腐蝕環境信息,本研究通過對海底電纜路由進行海底沉積物采樣,分析研究海底沉積物中的腐蝕因子,獲取海底電纜路由海底腐蝕環境。
瓊州海峽;500kV海底電纜;海底腐蝕環境
瓊州海峽海底電纜路由北起廣東省徐聞縣南嶺村,穿過瓊州海峽,到達海南省澄邁縣林詩村,全長31公里,路由的位置和走向見圖1中紅線所示。本研究將海底電纜路由分成A、B、C3個區域,其中A區為海底電纜路由北段約20m等深線以淺海域(寬度<10km),該區布設17個現場采樣站位;B區為瓊州海峽深槽區,水深普遍大于20m(寬度>15km),該區主要通過收集已有歷史資料,不布設現場采樣點,數據收集站位布設8個;C區為海底電纜路由南段20m以淺海域(寬度<2km),該區布設8個采樣站位。現場采樣站位通過采樣工具對海底沉積物進行取樣。采樣站位示意圖見圖2。

圖1 海底電纜路由位置示意圖

圖2 海底電纜路由采樣點位置示意圖
2.1 現場采樣點腐蝕因子
根據不同海洋環境要素可能對海底電纜進行腐蝕破壞的程度,本研究通過現場和實驗室分數據采集,獲取以下現場采樣點腐蝕因子要素數據:泥溫、pH、氧化還原電位、鹽度、硫化物、TOC、Fe3+/ Fe2+、碳酸鹽、硫酸鹽還原菌、硫酸鹽。各環境要素所依據的監測標準和方法如表1。
3.1 沉積物數據分析(圖3)

圖3 沉積物泥溫變化趨勢圖

表1 沉積物環境要素監測所依據的標準和方法
(1)泥溫。隨海泥深度增加、泥溫呈降低趨勢,深水區泥溫低、徐聞近岸和??诮兜哪鄿剌^高,總體上體現與水深呈負相關。
(2)pH值。徐聞近岸灘涂區域泥深越深pH值越高,徐聞近岸淺水區1.0米泥深處pH值很低、低于8,深水區規律不明顯(圖4)。

圖4 沉積物pH值變化趨勢圖

圖5 沉積物氧化還原電位變化趨勢圖

圖6 沉積物鹽度變化趨勢圖
(3)氧化還原電位(Eh/mV)。氧化還原電位整體上體現徐聞端海泥高、??诙撕D嗟?,泥深增加,氧化還原電位增加(圖5)。
(4)鹽度。隨泥深增加鹽度迅速下降,0.5米深和1.0米深海泥中的含鹽量是徐聞端較高(圖6)。

圖7 沉積物硫化物含量變化趨勢圖
(5)硫化物。OU13號站位和5-7號站位海泥中硫化物含量較高,說明硫酸鹽還原菌等微生物活動劇烈(圖7)。
(6)TOC。近岸淺水區海泥有機物含量相對較高,在OU9和OU18有機物含量很高(圖8)。

圖8 沉積物總有機物含量變化趨勢圖
(7)Fe3+/Fe2+。Fe3+/Fe2+值未呈現明顯的規律變化(圖9)。

圖9 沉積物Fe3+/Fe2+值變化趨勢圖
(8)碳酸鹽。近岸淺層海泥碳酸鹽含量高、深層海泥碳酸鹽含量都很低(圖10)。

圖10 沉積物碳酸鹽含量變化趨勢圖
(9)SRB。徐聞近岸海區的0.5米深和1.0米深的海泥中SRB含量較高(圖11)。

圖11 沉積物SRB含量變化趨勢圖
(10)硫酸鹽。沉積物硫酸鹽含量未呈現明顯的規律變化(圖12)。

圖12 沉積物硫酸鹽含量變化趨勢圖
瓊州海峽路由區域海泥鹽度高、溫度高、有機物含量高、微生物活動劇烈,具有較強的腐蝕性,尤其徐聞近岸海區硫酸鹽還原菌(SRB)含量較高。應當積極做好海底電纜鑄鐵套管和海底電纜本體的腐蝕防護工作。海泥鹽度高、溫度高、微生物活動劇烈對裸露的鑄鐵套管的腐蝕性較強,建議定期開展海底電纜綜合檢測,檢查鑄鐵套管的裸露情況及其完整性。在徐聞近岸灘涂和淺海水區海泥中有機物含量較高、SRB等微生物活動劇烈對電纜外護層的腐蝕性較強,應當預防海底電纜外護層性能衰減引起的事故。腐蝕因子呈現明顯的非均勻分布,對海底電纜的腐蝕影響也是非均勻的,應重點關注腐蝕性較強的局部腐蝕或性能衰減。
[1]蔣俊杰.瓊州海峽海底電纜鋪設可行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
[2]王裕霜.500kV海底電纜淺灘鑄鐵套管保護實踐與思考[J].南方電網技術,2011(,2).
[3]趙遠濤,羅楚軍,李健,鄭偉.海南聯網工程海底電纜風險分析[J].中國電業(技術版),2014(10).
F426.61
A
1671-0711(2017)04(下)-0133-03